首页 好莱坞制作 下章
第1395章 在那些影片中
蒂娜·菲轻轻点了点头。杜克又叮嘱道:“你与李佩斯保持联系,可以动用我们能动用的所有资源,向洛杉矶警方施,让他们对詹姆斯·霍尔姆斯的调查继续进行下去,”

 这个国度法律确实完善,而且也有所谓的司法独立,但距离公平公开公正足有地球到天顶星那么远,洛杉矶县警局会受到的影响太多了。甚至范·迪尔的谋杀最后不了了之也不是没有可能。如今全美媒体的焦点依然是圣塔莫妮卡商业广场击事件。

 不过相比与前几天,媒体上面还出现了反思的声音,这些声音的立场相对比较公正,所说的话在杜克看来也不是没有道理。银幕下的声,又一次回响在美利坚的剧院里,没有超人力挽狂澜,也没有超级英雄从天而降。

 有的,只是散落的爆米花,惊慌失措的人群和阵阵刺耳的警笛。令人费解又悲愤的暴力事件再次把“电影是否该检讨下自己催生了暴力”的话题提上桌面,这并不是人们第一次因为电影或者仿效电影而从事犯罪行为:团体仿照《意大利任务》进行作案、美国青年约翰·欣克利为朱迪·福斯特刺杀里、《天生杀人狂》带来崇拜仿效者…

 到如今,惨剧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凶杀、攻击和爆炸,而是以制造公众混乱来挑战社会秩序,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反文明、无政府的倾向呼之出,在好莱坞的奇观化暴力的展示下,效仿银幕上的暴力变成了某种逐渐升级的常态。

 那么,参与叙事的诸多元素…媒介、传播、观众、认识论,是否全都难辞其咎?如今的大众传播中,暴力往往会被娱乐化、泛滥化和美学化,尽管至今仍然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证实,电影或电视上的暴力镜头与暴力倾向有联系。

 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已经准备好了犯罪,在观看这些电影时,可能会受电影影响而将犯罪情绪推向临界点,从而导致犯下暴行。对此,好莱坞的很多人也站出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哈维·韦恩斯坦就面对镜头严肃倡议,好莱坞的电影人们应该坐下来检讨好莱坞电影中的暴力对人们的影响,以及电影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而以《纽约邮报》为首的媒体支持了这一看法…我们现在的电影包围在血腥和暴力中,好莱坞应当为此买单。

 另一方面,《时代》周刊则站出来力蝙蝠侠,认为这部无辜的电影只是遭遇了一次巧合悲剧的洗礼…不要指责蝙蝠侠,罪犯总是随意抓取一个事物为自己的扭曲行为辩白。

 而相关精神学家也说,“一个年轻人看了部暴力电影,感觉很酷就杀人,这样的说法并不成立,犯罪动机不足。

 他生活中一定发生了什么事,促使他去犯罪,只是现在我们还不知道。”电影应该为暴力犯罪负责任吗?电影真的应该如此被指责吗?就算是呼吁减少视觉暴力的哈维·韦恩斯坦都表示疑惑。

 他深知暴力美学往往和创作、风格和经典密不可分,“我监制了不少充满暴力的电影,有时候我突然觉得‘我不能再这样干,请把这些场景剪掉’。

 但是你知道,你必须尊重导演的创作,这的确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这个困难的问题、这个无从平衡的局面像世界上所有的悖论难有结论。于是,一场关于电影暴力是否有罪的辩论,在全美范围内也就此爆发。

 ***在北美的历史上,很多事件都曾经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杜克和蝙蝠侠系列也必将如此,只是最后的被定义的形象是正面还是负面,恐怕任何人都无法说清楚。

 而这场关于电影和暴力的全社会大辩论,也不会得出真正的结论。时事制造了舆论,舆论又在影响时事发展的方向。

 或许等杜克彻底老去的时候,回头来看这场媒体上爆发的关于电影的大辩论,也会觉得很有意思,作为一个导演,不管被动还是主动,卷入这种事件当中,也注定会在全美的发展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场辩论已经超过了《黑暗骑士崛起》的范畴,将整个好莱坞都卷入了其中,而且被某些集团推出来的道德人士,也将推动者列入了攻击范围,在这些道德人士眼中,整个电影业都是有罪的,他们在媒体上列举出了好莱坞电影的“七宗罪”

 电影一宗罪:引发反派崇拜。“好莱坞是提供奇观体验的电影工业系统,不仅在于视觉效果,更在于故事和人物的奇观化,而为了做到剧情上的合理的匪夷所思与正对立的极致爆发,好莱坞的编剧和导演都在绞尽脑汁。”

 “观众需要刺和娱乐,好莱坞把反派从早期的杀人狂塑造成了中期的精神病患。再从《七宗罪》中的警示者塑造成了小丑那样的具有思辨意味的思想罪犯,而在反派的这种嬗变过程中。

 正面角色改变不大,这就造成了在戏剧影响力上,反派角色渐渐占据了主动。”“不管是电影中的迈克尔·皮特森,还是出现在银幕上的查尔斯·曼森,他们都是在没有英雄、或者是英雄沦为政治宣传工具的语境里的被推上神坛的人物,而更加夸张的电影则放大了这种神话色彩,让罪恶沾染上了具有启示录意味的行为。

 无论是单纯的暴、抑或是简单的复仇,或者是警示醒世,甚至是小丑般的思辨,都令人从猎奇到喜欢、从欣赏走到崇拜,最后偶发的变成了效仿。”

 电影二宗罪:彰显暴力奇观。“电影情节讲究的是矛盾、冲突、戏剧,所以暴力便成为了好莱坞商业片里必不可少的元素。

 一方面,对暴力的描摹展示提高了公众的胃口,好莱坞唯有不断增加暴力犯罪的砝码才能不被淘汰,而另一方面,生活中的暴力又在不断地刺好莱坞。查尔斯·曼森的门徒疯狂杀掉了波兰斯基子。

 而到了杜克·罗森伯格的手下,这位最有人气和号召力的魔王曼森被融入到了小丑的性格和习惯性动作之中,而银幕上升了级的小丑,又反过来重新引导了现今的青年,让他做出了更为出格、更为令人发指的举动。”

 “银幕上的暴力,其本身只是叙事元素的一种,影院的灯亮起字幕一出,暴力本该结束了,但大众传媒则拥有放大和奇夸的作用,本不该蔓延到生活中的暴力逾矩了,这种遮蔽全貌的展示,必然会导致暴力的滥用。”

 “奥利弗·斯通用《天生杀人狂》完成了对媒介暴力的嘲讽,可是更为嘲讽的是,这部电影引起了著名的哥伦拜恩高中大屠杀。

 马丁·斯科斯用《出租汽车司机》完成了对越战创伤和戏剧暴力的书写,但却也导致了美国青年约翰·欣克利对朱迪·福斯特的恋和对里总统的刺杀。”电影三宗罪:推崇以暴制暴。

 “以暴制暴,或者是用暴力反暴力,都是导演常用的招数,在那些影片中,面对法律无法制裁的暴力,以暴制暴是唯一的选择,而更为隐晦的以暴力反暴力,则是导演们最终极的举着法律反法律的叙事手段。”  m.IGeXs.Com
上章 好莱坞制作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