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好莱坞制作 下章
第805章 邮寄给剧本
就不能不提起好莱坞电影如今的一大支柱DVD。截止到奥斯卡之前,《护戒远征队》在全球卖出了2420多万套碟片,销售额高达4亿9730万美元!

 随后,剧组成员进入了休息室,过了没多久,休息室中的人先后进入影厅,黑客帝国再次来袭!***这部崭新的《重装上阵》给杜克最大的不同感觉,就是浓重如同油画般的色彩。

 尽管影片还是以青黑色调为主,扎克·施耐德却将自己最擅长的东西成功融合了进去,再加上减少了很多故弄玄虚和为哲学而哲学的情节,以及影片的动作方式做出的改变,等放映结束的时候,赢得了影厅中如水般的掌声。

 如今已经是2002年夏天了,功夫类的动作方式对好莱坞和北美观众来说,不再是什么新鲜东西,《重装上阵》摒弃了目前好莱坞动作片滥用的功夫。

 特别是那些花哨复杂的动作套路,演员们的搏击套路虽然各有不同,却已经接近了类似未来简单直接的模式。

 好莱坞传统的硬汉式搏斗会引发审美疲劳,功夫同样也会引发审美疲劳,即使是世界电影业的中心,好莱坞的跟风情况一点都不比东方的电影圈差,如今的好莱坞动作片,不请几个来自香港的动作指导,不耍一番虎鹤双形和太极,都不好意思开机。大量类似的电影蜂拥而至。

 其实后果一点都不难想象。杜克未来的计划,动作元素会占到极重的份量,就像是扎克·施耐德版的《重装上阵》一样,他不会使用功夫。

 他很清楚,无论是泰拳和跆拳道,还是自由搏击和功夫,都不可能进电影里就风行全世界,从前几年《黑客帝国》拍摄时,杜克就让他的动作指导吉米·卡特,使用好莱坞的技术手段,借鉴袁和平的港式拍摄方法,综合多种近身搏击术,设计出全新的动作模式。

 这些新的动作套路,不需要任何过于花哨的动作,要更加简单、有力、快速和直接,最起码从镜头中看上去会是这个样子。至于推广功夫和功夫电影。

 对于他这样一个非功夫爱好者来说太难了,功夫博大深,也不是他这样的门外汉能够理解的,大洋对岸无数人都比他更加合适。

 《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上映后反响总体不错,虽然无数影评人一片骂声,声称影片就是不停的打打打打、炸炸炸炸,丝毫没有了深度和哲学思考,却挡不住网友热情汹涌的为影片买单。

 首周末三天的时间里,《重装上阵》飙出了9277万美元的北美票房,创造了有史以来最高的R级片开画纪录。

 这部影片的票房大爆,直接终结了《蜘蛛侠》三连冠的局面,成为这个暑期档中继《双塔奇兵》《克隆人的进攻》和《蜘蛛侠》之后,第四部票房大爆的影片。

 到了第二个周末,《重装上阵》虽然受到R级片的局限,无法像《双塔奇兵》那般保持异常稳定的走势,却也将跌幅控制在了百分之五十以内,次周末以5102万美元,蝉联了北美票房榜冠军。

 而且上映仅仅十天的时间,北美票房就突破了2亿美元,高达2亿1105万美元!事实非常清晰,这又是一部北美票房可以超过3亿美元的大作。当七月份走到末尾,2002年暑期档结束的时候,与杜克相关的两部影片《双塔奇兵》和《重装上阵》无疑成为了赢家之一。

 《双塔奇兵》从暑期档第一个周末以3876家院线开始大规模放映,到进入八月份后,北美院线数缩减到了1462家,北美票房累计4亿7855万美元,全球票房高达11亿2311万美元。

 虽然《蜘蛛侠》也表现不凡,但根据票房走势预估,北美和全球票房只能停留在4亿美元和9亿美元左右,杜克几乎提前预定了北美和全球的年度票房冠军,即便受制于R级片的分级。

 但依赖于前作爆棚的口碑和续作不俗的质量,《重装上阵》上映一个月北美票房已然接近3亿美元,最终北美票房必然会超过3亿美元大关,将与《克隆人的进攻》以及感恩档上映的《哈利波特与密室》争夺北美和全球票房第三名的位置。

 “比票房更突出的,是两个系列周边的表现。”华纳兄弟的董事会上,刚刚坐上CEO位置的道格·沃尔特可谓意气风发,“从《护戒远征队》上映截止到七月底,与魔戒相关的周边产品全球总销量高达17亿3255万美元,其中销售额最高的是《护戒远征队》的DVD套装,全球销售额达到5亿2100万美元…”说到这里,道格·沃尔特看了看参与会议的十几位董事,信心十足的说道:“《双塔奇兵》的院线放映已经接近中后段,根本市场部门的调研和评估,影片的原声带大碟和DVD销量必然将超过《护戒远征队》。”

 道格·沃尔特的话音刚落,其他董事的眼睛,都纷纷转向杜克,对方以一己之力,撑起了华纳兄弟近三分之一的业绩!

 杜克安静的坐在这里,并没有说什么,他是电影最大的个人获利方。确实,相比影片票房和周边的总盈利,他拿到手中的两亿多美元净分红似乎算不了什么。

 但别忘了,电影周边比院线票房更加依赖于渠道,没有集团平台的支持,周边只能实现放式的授权收入,为什么皮克斯工作室、蓝天工作室和后来的梦工厂动画工作室,以及其他中小型电影公司,纷纷加入或者挤破脑袋想加入那些集团公司?

 除了资金和抗风险的原因,大公司整合资源的优势,是吸引他们的重要条件,或许未来很多年之后,好莱坞的巨头时代会结束,但从九十年代初中期到后来的十多年,好莱坞是名副其实的巨头时代,他的经历确实不一般。

 但看到和做到根本就是两回事,好莱坞的问题,根本不是拍出足够优秀的电影就能解决的。说句不客气点的话,新人新创意在好莱坞真的不怎么值钱。过往没有任何成功的经历,随便给电影公司或者导演邮寄出一个剧本,对方就会巴巴的找上门来?

 别开玩笑了。像是杜克最初的经历还算是稍微好点的,毕竟他的母亲和家庭背景多少能起一点作用,那些新人编剧根本没有见到电影公司高层的机会。

 而著名的导演和制作人,哪怕是个傻瓜都知道,邮寄给他们的剧本,根本不可能到他们的手里,就像杜克和蒂娜·菲,哪个大导演和知名制作人没有助理?

 甚至杜克这一层级的导演,蒂娜·菲的手下还有一个超过十人的助理团队,邮寄出的剧本肯定会先落在这些助理手中,谁能指望这些助理会把新人的创意和剧本传到上面去?

 就这么说吧,想要给大导演和知名制作人写剧本的编剧,能从长滩排到马里布。跟大导演合作,意味着极有可能会成功,成功则会让构成一个项目关键因素中最为弱势的编剧有了向上爬的机会,乃至成为金牌编剧。像曾经的金牌编剧伊伦·克鲁格。

 他编撰出的剧情有一部经典或者说符合逻辑吗?但他把《变形金刚》写了一部又一部,即使被无数人吐槽,制作公司依然不换人。这是一个无比现实的圈子,资历比创意的说服力强之百倍乃至万倍。同样。  M.igExS.cOM
上章 好莱坞制作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