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宋代宫闱史 下章
第136章 自吕公着殁后
司马光是个忠厚长者,哪里知道他暗中的机巧呢?此时王安石宦居金陵,听得朝廷改革新法,毫不介意,乃闻罢免役法,不失声道:“竟一变至此么?”停了良久,又道:“此法终不可罢,君实辈也太胡闹。”

 未几病殁。太皇太后因是先朝大臣,追赠太傅,后人都称他为王荆公,因安石于元丰五年,曾封荆国公,所以沿称至今。

 司马光、吕公着又共荐程颢之弟程颐,有旨召为秘书郎。及入对,改授崇政殿说书,且命修定学制,于是诏举经明行修之士,立十科举士之法。哪十科呢?一、行义纯固,可作师表。

 二、节掺方正,可备献纳。三、智勇过人,可备将相。四、公正聪明,可备监司。五、经术精通,可备讲读。六、学问赅博,可备顾问。七、文章曲丽,可备著述。八、善听狱讼,尽公得实。

 九、善治财赋,公私俱便。十、练习法令,能断清谳。这十科条例,皆由司马光拟定,请旨颁行。

 司马光因言听计从,愈加发忠忱,事无大小,必亲自裁决,竟因政体过劳,益清瘦,同僚以诸葛亮食少事烦为劝。光慨然道:“死生由命,一息尚存,怎敢稍懈!”

 因此老病愈甚,不能起,弥留时,尚呓语不绝,细听所言,皆是国事。及卒,年六十八,遗折递入,太皇太后失声痛哭!哲宗也悲伤不已!

 赠太师,封温国公。设奠之,两宫车驾,亲来赐祭。京师百姓,要祭司马相公,为之罢市。连挑葱卖莱的,都到灵前来哭两声,磕个头。

 还有些没钱的人,情愿下衣服,典质了买陌纸钱来焚化。灵柩回陕州夏县时,有诏予谥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命户部侍郎赵瞻,内侍省押班冯宗道护送而行。沿路送的人,不知其数。

 还有些执着香跪拜号哭的,真是如丧考妣一般,到了安葬以后,都中和四方人民,尚画像祭祀,饮食必祝,可见他的德泽及民至远且深了。后人有诗咏他道:到底安邦恃老成,甫经着手即清平。

 如何天不延公寿,坐使良材一旦倾。司马光殁后,吕公着为首相,一切用人,仍依司马光之意。进吕大防为中书侍郎,刘挚为尚书右丞,苏轼为翰林学土。苏轼自奉召入都。

 不过十个月,三迁清要,寻兼侍读,每人值经筵,必反复讲解,期沃君心一夕,值宿中,有旨召见便殿。太皇太后与他谈了几句政务,便问道:“卿前年为何官?”轼对道:“常州团练副使。”太皇太后又道:“今为何官?”

 轼道:“待罪翰林学士。”太皇太后道:“为何忽升此缺?”轼答道:“皆太皇太后及皇帝陛下隆恩。”太皇太后道:“并不为此。”苏轼又道:“莫非有大臣论荐么?”太皇太后又复摇首。

 苏轼惊愕道:“臣虽无状,不敢由他途希进。”太皇太后道:“这乃是皇帝遗意,皇帝每读卿文,必称为奇才!奇才!不过未及用卿,即便升遐了。”苏轼听罢,不感激涕零,哭至失声。

 太皇太后亦为泣下。哲宗见他们对哭,也忍不住呜咽起来,那些左右内侍,也不下泪,反觉得宫廷岑寂,良夜凄清。太皇太后见此情景,觉得不雅,遂停泪道:“这不是临朝时候,卿可不必拘礼,且在旁坐下,我当询问一切。”

 未知所问何事?且听下回分解。***话说太皇太后对苏轼道:“卿且在旁坐下,我当询问一切。”说着,命内侍移过锦凳,令轼旁坐,苏轼谢恩坐下。

 太皇太后垂询了一番要政,苏轼随问随答,颇合慈意,特赐茶一盏。苏轼恩饮毕。太皇太后对左右内侍道:“可撒御前金莲炬,送学士归院。”说罢,自携了哲宗入宫。

 苏轼恭送了圣驾,又向虚座前申谢,跪拜礼毕,方由两个内侍捧了金莲炬,导送归院。真个是旷典隆恩,千古稀逢,这遭际也光荣极了。苏轼感恩图报,常常借着言语文章,规讽时政。

 卫尉丞毕仲游,寓书戒轼道:“君官非御史,职非台谏,乃好论人短长,危身触讳。恐抱石救溺,非徒无益,反致祝患。”轼不能从。时程颐侍讲经筵,毅然自重,尝道:“天下治系宰相,居德成就责经筵”

 因此入殿进讲,貌端庄。苏轼说他不近人情,屡加抗侮。当司马光病殁适,朝廷有庆贺礼,事毕,众官皆往吊,独程颐以为不可。

 人问他何以不可往吊?程颐引《鲁论》,子于是哭则不歌为言,有人说:“哭乃不歌,未尝说歌即不哭。如何不可往吊?”苏轼在旁冷笑道:“大概是枉死城中的叔孙通新制的礼,所以如此。”程颐听了此言,很有芥蒂。

 苏轼发策试馆职,问题有云:今师仁宗之忠厚,惧百官有司不称其职,而或至于偷。法仁宗之励,恐监司守令不识其意,而入刻石司谏贾易左。

 正言朱先庭,乃程颐门人,遂借题生事,劾轼讪先谤帝。轼因乞外调。侍御史吕陶上刘台谏当秉至公,不应假借事权,图报私隙。左司谏王觌,亦奏称苏轼所拟策题。

 不过略失轻重,关系言小。若必吹求疵,酿成门户,恐派一分,朝无宁,这是国家大患,不可不防。范纯仁复言苏轼无罪。太皇太后临朝谕道:“详览苏轼文意,是指今的百官有司、监司守令,并非讥讽祖宗,不得为罪。”

 轼罪任事如故。适值哲宗病疮疹,不能视朝。程颐入问吕公着道:“上不御殿,太皇太后不当独坐。且主上有道,宰相岂不知道么?”次,公着入朝。

 即问帝疾,太皇太后答称无妨。廷臣因此嫉程颐多言,御史宗丞胡宗愈、给事中顾临,连章劾奏程颐,不应令值经筵。

 谏议大夫孔文仲,劾程颐下险巧,素无乡行,经筵陈说,僭横忘分,偏谒贵臣,勾通台谏,睚眦报怨,沽直营私,应放还田里,以示典型。道罢程颐出管西京国子监。

 从此朝臣各分派,互相倾轧。程颐以下,有贾易、朱光庭等,号为洛。苏轼以下,有吕陶等,号称蜀

 又有刘挚、梁焘、王岩、刘安世等,另树一帜,谓之朔,其实都非,只因意气不合,致成嫌怨。哪知熙丰旧臣,正恨诸贤入骨,要想乘瑕蹈隙,借图报复,这三还不知道。事排挤,真是授人以柄,使之自刺了。

 到得元佑七年,哲宗年已十七,太皇太后留意立后,选了世家女子百余人入宫,细细考察他们的品行情,以及言语动作,只有马军都侯虞孟元的孙女,年纪才十六岁,才貌双全,性格也温柔庄重。

 太皇太后与太后,都爱重她。又请了保姆,教导宫中礼节仪范,遂由太皇太后宣谕宰执道,现有孟氏女能执妇道,可以正位中宫。

 一面命学士草制,一面派各官署议定古时六体。七年四月,议定复奏。乃派吕大防兼六礼使,韩忠彦充奉使。苏颂、王岩叟充发册使。苏辙、赵宗景充告期使。高密郡、王宗晟充纳成使。

 王存、刘奉世充纳吉使。梁焘、郑雍充纳采问名使。哲宗升座文德殿,册为皇后。礼成,太皇太后对哲宗道:“得贤内助,所系非细。

 汝宜刑于启化,媲美古人,方不负我的厚望。”及帝高后退出,太皇太后忽叹息道:“此人贤淑,可无他虞,但恐福薄,他国家有事,不免首先受祸。”果然哲宗少年好,以孟后不胜德,心怀不足。

 恰巧侍御中有个刘氏女,生得纤秾合度,修短适宜,面若芙蓉,如扬柳,比夷嫱,姿胜环燕,哲宗遂封为婕妤,十分宠幸。这且不在话下。单说朝中辅臣,自吕公着殁后,由吕大防、范纯仁执政。  m.IgeXs.Com
上章 宋代宫闱史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