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宋代宫闱史 下章
第127章 倒还说得不错
狄青命将首级,悬竿示众。过了一,方命备棺掩埋。从此以后,行伍整齐,壁垒严,令出必行,无敢违犯。其时已在残腊,转眼之间,又是皇佑五年的新,狄青按兵不进,传令营中道:“新年令节,应行庆贺,请军可休息十。”

 众将得了此令,皆不知元帅是何命意。贼人的间谍,探得这个消息,忙去报告。智高以为宋兵果然要休息十,方才进军,也就懈怠起来。

 哪里知道,过了一天,狄青自将前军,首先出发,孙沔为次军,余靖作后军,联合并进直抵昆仑关。智高因狄青有休息十之命,尚在邕州,没有知道。

 过了一二,再遣侦骑,窥探宋军行止。恰值上元佳节,宋军营中,大张灯宴,歌舞饮,侦骑探了情形,自去回报智高。

 狄青和诸将将宴饮了一夜,到了此夕,仍复设宴共饮,直至二鼓,尚是兴高采烈,不肯休息。狄青忽称身体不适,暂时入内,传令将佐们可尽量饮酒,待次候令进关。

 众将佐奉了命令,你斟我酌,开怀畅饮了多时,方始散席,等到天明,都至帐下候令,忽有军校口传将令道:“元帅早已进关,诸位将军,从速前往会师,不得迟误。”诸将闻言,不胜惊愕!

 匆匆领兵入关,孙沔、余靖也就率军亟进。你道狄青是什么时候入关的?原来他于起座入内的时候,便改换了军装,约会了先锋孙节,乘夜渡过了昆仑关。

 他又为什么要这样偷偷地度过关去呢?因为这座昆化仑关,设在昆仑山顶上,适当宾、邕两州的界,是个最重要的所在,倘若正正当当地渡过去,贼兵必然来争。

 这样险要的地方,如何能渡得过去呢?他明知贼人必有侦骑前来窥视,故意在上元这一夜,张灯宴传,以安贼人之心,使他不设防备。

 到了次夕,便轻轻地度过关去。这正是兵书上所说的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意思,果然贼人中了耿青之计丝毫没有防备,竟是人不知鬼不觉地度过了昆仑关,直抵归仁铺,列阵以待后军。

 到得各军陆续前来,已是辰牌时分。智高那里,也已得信,倾寨齐出,抗拒官军先锋孙节,见贼兵大至,上前战。贼兵来势甚锐,箭齐施。孙节舍命抵敌,中而亡。

 孙沔、余靖领了人马,驻在高冈上面,见孙节阵亡,不觉大惊!忽闻鼓声大震,一彪人马,从山麓杀出,分为两路,夹攻贼兵,阵云影里,一员大将,金盔银甲,面戴铜具,手执白旗,身坐银合战马。

 在那里左右指挥,忽开忽合,忽纵忽横,大呼杀贼。孙沔向余靖道:“下面不是狄元帅在那里督战么?看他部下的将士,好似生龙活虎一般,真个名不虚传,你我何不挥军直下,助他一阵呢?”

 余靖连声答应。遂即分兵两路,杀下高冈,直冲敌阵。贼人被狄青的兵马,正杀得东倒西歪,不能招架,怎得又有两支生力军,前来相助,顿时弃甲抛戈,纷纷溃

 狄青率领诸军,追赶了五十余里,斩首数千级,贼将黄帅宓、侬建中,及伪官属等,死了一百五十余人,生擒贼目五百多名,方才鸣金收军。狄青收军之后,绝不休息,立即—下令军中道:“贼人经此一败,魂胆俱丧。

 诸君可努力前进,直捣邕州,方能擒得贼酋。略一迟延,必然被他逃去,那时又要多费周折了。”众将佐听了,齐称得令,大家奋勇向前,都想擒住贼首,好得重赏。未知侬智高果能擒获否?且听下回分解。

 ***话说狄青获胜之后,深恐侬智高为人狡猾。就此潜逃,便难擒拿,所以决不休息,挥军亟进,果然不出狄青所料,宋兵追至邕州,智高已纵火焚城,夤夜遁去。

 宋兵进了邕州,扑灭余火,查觅智高,竟无踪迹。适有一具尸体,身穿龙衣,众将都目为智高,说他已死,拟即上闻。

 狄青连连摇头道:“安知非诈?我宁失智高,不敢欺君冒功。”遂据实具奏。仁宗接得捷报,喜慰非凡,谓庞籍道:“狄青果能一战成功,卿可谓有知人之明了。”乃诏余靖经制广西,追捕智高,召狄青、孙沔还朝。

 擢青为枢密使。沔为枢密副使,南征将士,均各赏赍有差。智高母阿侬及弟智光,侄继宗,逃至特磨道,为余靖追获,解京伏法。

 独智高窜死大理,由余靖索取尸身,函首人献。南方既平。仁宗又下诏改元,号称至和。适值张贵妃一病不起,竟尔逝世。仁宗悲悼逾恒!

 辍朝七。且京城举乐一月,追册为皇后,治丧皇仪殿,赐谥温成。知制诰王洙,合意旨,与内侍石全斌结连,令孙沔读册,宰相护葬。其时庞籍罢相,陈执中断任。

 执中奉命惟谨,孙沔入朝抗言道:“陛下令臣沔读册,何敢不遵!但臣职任枢密副使,非读册官。不读册,是谓逆旨。臣若读册,是谓越职。

 须陛下将臣免职,方才可告无罪。”仁宗默然不答,次竟罢沔职,徙知杭州。且令参政刘沆充温成皇后园陵监护使,葬毕叙功,擢同平章事。

 未几,陈执中以台谏章论列遂致铭职。仁宗择相未定,恰值学士王素,因事入见。仁宗问道:“卿为故相王旦之子,与朕为世旧,非他人可比。朕择相,卿以为谁可当此重任?”

 王素奏道:“但教宦官宫妾不知姓名者,便可入选。”仁宗道:“据卿所言,只有富弼一人可以充选。”王素顿首拜贺道:“臣庆陛下得人矣!”仁宗又问文彦博如何?王素道:“亦宰相才!”

 乃下诏召二人入朝,并授同平章事。诏下之,士大夫额手称庆!过了至和二年,又改年号为嘉佑,仁宗御大庆殿受贺,忽然眩晕仆,亟命群臣草草行礼,退回宫中,自此数不朝,内外忧疑,群情汹惧!

 幸赖文、富二相,以祈祷为名,值宿殿庐,方能镇靖无事。文彦博于问疾之时,乘间请立储君,仁宗总是含糊答应。过了一月,才得痊愈,御延和殿召见百官。文、富二相,始敢退旧私第。知谏院范镇,请建储位,罢免谏职。

 学士欧修、侍御史赵汴、知制诰吴奎,上疏力请,亦不见允。殿中侍御史包拯,又上章极谏,竟把他出知开封府。这包拯,宇希仁,及安徽合肥人,初举进士,授建昌县知县。

 因父母年老,辞不赴任。直至双亲逝世,庐墓终丧,方才出仕。初知天长县,即以善折狱着闻。

 后拜御史,加按察使,又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复入为天章阁待制,更知谏院,除龙图阁直学士,兼殿中侍御史。生刚正不阿,权贵豪戚,宦官近幸,皆为敛手。既知开封府,大开正门,任人诉冤。

 无论何种案件,皆令两造上堂,辨白是非,如有枉屈,必尽力察访,务得真情而后已。锄强扶弱,伸冤理枉。不避权贵,矜恤孤寡。一介不取,铁面无私。童稚妇女,皆知其名,或呼名为“包待制”或呼作“包龙图”

 京师为之语道:“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后人因此一语,便说包公能间,夜断间,死后且为阎罗天子。《包公案》一书,就是从此附会而成的,其实包公善能断狱,乃是真的。

 那些无稽之谈,却不足凭信。后人有诗一首,咏包公之善于折狱,倒还说得不错,录在下面。诸位看就知包公的为人了。其诗道:理枉全仗是廉明,岂有神仙异术存。  M.igEXs.cOM
上章 宋代宫闱史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