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密诱 下章
第62章 但觉十分烫手
你看,这个茶壶是取自然的古青树枝作为壶的把手,再配以瓜形壶身,上面还刻着古朴的的书法,清雅古朴,色彩对比也相得益彰,价值自然更加昂贵。你看看壶身里面…”

 思滢、唐心虹、琴书和我都把头凑上去,原来,不大的壶身里面居然还有苏东坡亲笔题写的一首诗,笔力苍纠,意境古雅:“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间。(古语云煎水不煎茶。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徒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挂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员高时。”

 正在鉴赏的时候,那边的水已经煮沸,连老头对连凤琴说:“来,丫头,给大家表演一下你的茶艺功夫,也让琴小子这个汉子开开眼。”

 连凤琴还要推让一番,思滢已经强拉她站起,她也只好不再客气,一边冲泡,一边示范解说:“完整的功夫茶一共包含有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洒茶等八个步骤。而每一个步骤又包含若干…”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这好比打太极笔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

 “淋杯”都是初试功夫。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铫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转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这时就是第二件事开始了。”

 “纳茶: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细,把最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功夫就完成了。

 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放了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住滴嘴,分别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

 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

 而且好茶叶多是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连水也冲不进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纳茶是冲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候汤: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种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三沸。

 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

 《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冲茶: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冲一角。

 然后再冲各角,可同样忌直冲壶心)提铫宜高,所谓“高冲低洒”是也。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挥发,由茶迅速挥发,单宁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

 至于走七步再冲,目的在于滚水稍凉一点,以免破坏维他命C。”“刮沬:冲水一定要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要见功效了。

 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冲水过多,溢出壶面是另一回事)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淋罐: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使茶香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热。三是冲去壶外茶沬。”

 “烫杯:州土语说是“烧盅热罐”乃是冲功夫茶中的功夫要点。我爸爸曾经走遍东西南北,到处总结喝茶的经验,在他喝了功夫茶后说,功夫茶的特点就是一个“热”字,从煮汤到冲饮,茶都离不开这一个字,这可谓得其三味矣。

 烫杯,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开水要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中,复置炉上,回身“洗杯”洗杯是最富有艺术形态的动作,老手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

 有一位外国朋友,也是一位茶,久闻功夫茶之名,不远万里,千方百计,到了中国一定要喝一次功夫茶,他看到洗茶杯的动作时,不赞叹再三,说是比杂技团的功夫还要高明呢!

 确实,不会洗耳恭听杯的人,一碰到杯便会给烫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说到“姿态美妙”了,杯洗完了。

 把杯中、盘中之水倾倒到茶洗里去,这时,茶壶的外面的水份也刚刚好被蒸发完了,正是茶之时。老手于此,丝毫不差,便可洒茶敬客了。”

 “洒茶:几经数度功夫,最后一手就是洒茶。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低”就是前面说过的,“高冲低斟”的“低”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快”

 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匀”是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洒匀,不可洒了一杯才洒一杯,因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匀”字委实重要的。

 “尽”就是汪要让余水留在壶中。第一冲留一点,二三冲切切不可。洒完以后,还可把茶壶倒过来,覆放在垫上,使壶里之水份完全滴出,这是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

 解释完以后,她先用开水洗净茶杯,藉以提高茶具温度。“这叫做白鹤沐浴或者洗杯”连老头解释道。

 然后,再拿起起一个锡罐,打开倒出一些茶叶,放在那只树提壶内(这叫做乌龙入宫或者落茶)同时说道:“这些茶叶得之不易,我爸爸珍藏许久,都不舍得饮用。”

 这时候,唐心虹不解地问道:“这就是功夫茶的茶叶吗?”连老头连忙笑着解释道:“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其中,汕功夫茶独成一格,如果烹茶没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冲茶之法。”

 连凤琴也解释道:“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州府和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可以说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我今天用的就是汕功夫茶。”

 “总的来说,功夫茶之“超凡”就在于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操作更为考究,品饮更为高明。

 以功夫茶最具代表汕功夫茶来说,其茶艺程要比红茶、绿茶、花茶等其他茶类复杂得多,相比较而言,功夫茶有更多的讲究。龙井与碧螺是知名度较高的绿茶,号称“、香、味、形”四绝,而功夫茶。

 除了品赏这、香、味、形之外,还要品“韵”如武夷茶的“岩韵”安溪茶的“观音韵”凤凰茶的“山韵”冻顶茶的“风韵”“韵”要清、雅、厚、远。

 缺乏训练或饮茶经验较少的人,根本就分辨不出“韵”与“味”的区别,更不用说何为清、雅、厚、远”思滢也好奇地问道:“那么这样说来:只要是用这个功夫,沏的茶就都叫做功夫茶吗?”

 连凤琴点点头,又摇摇头,说道:“功夫茶一定要冲出味道来,但并不是所有的茶叶都适合这样子冲泡,一般大家选用的都是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此类的乌龙茶叶,因为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用它,就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香、味。

 这功夫茶浓度比较高,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就会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那我们今天用的是什么茶叶呢?”琴书也开口问道。连老头解释道:“是碧天峰的“铁观音””

 “铁观音?”“对!说起这个“铁观音”倒是有个典故:相传,安溪西坪尧面岩仕人王士让,清雍正十年中副贡,干隆十年出任湖广黄州府蕲州通判,曾筑书房于南山之麓,名为“南轩”清干隆元年,王与诸友经常会文于南轩,于夕阳西附徘徊南轩之旁。

 一,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异于他种,遂植南轩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乌润肥壮,气味超凡。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

 “干隆六年,王奉召赴京,晋谒礼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免饯赠。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转献内廷。

 干隆帝饮后,甚喜,召见士让询问尧茶吏,以其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因此,赐名为“铁观音””

 “哦,原来如此。”***连凤琴转过身来,又提了开水,冲在茶壶内,放回壶盖之后,再从盖顶淋一次开水,这才把开水放回炉上。

 她先把茶杯内的白开水,一一倒掉,然后从茶壶中斟出佳茗(把开水壶提高冲入茶具,使茶叶转动,这叫做悬壶高冲或者冲茶)恰好是六小杯。

 连老头点头示意,于是大家一齐取杯,但觉十分烫手,却见连凤琴用碗盖过了几下(用瓯盖或壶盖刮去漂浮的泡沫,这叫做春风拂面或者刮泡沫)然后一仰头,便把那么一盏滚烫无比的热茶,完全倒入口中。  M.igExS.cOM
上章 密诱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