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狌爱二十讲 下章
第48章 天生的本能(全书完)
众所周知,幸福的婚姻是稀有的,这正好是因为婚姻的本质就在于它主要着眼于将来的一代,而不是现在这一代人,不过,请让我加上这一句,作为对那些具温柔气质和布满爱意的人的某种安慰:有时候,与狂热的爱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种出自完全不同源头的感情,也就是说,是一种建立在情相投基础上的真正的友谊。

 但这种友谊经常只在真正的爱因获得足而熄灭以后才会出现。这种友谊通常是这样产生的:两个个体的身体、道德和智力方面的素质互相对应,形成互补…由此产生了着眼于将来孩子的爱。

 这些素质在这两个个体的关系中,使各自的脾气质和思想优点相映成趣,同样发挥了互补的作用,并由此构成了气味相投、和谐的基础。

 在此讨论的关于爱的形而上学与我的总体的形而上学可谓丝丝入扣,而前者能够帮助我们熟悉后者的地方则可以总结为下面几点。

 我已经清楚表明:人们为了而小心翼翼地选择异伴侣…这里包括爱的无数强烈等级,最高一级则为狂热的情…完全是因为人们严厉、认真地关注其后代的个人特

 这种异常奇异的关注证实了我在《作为意和表象的世界》已经阐明的真理:第一,人的安闲本质是不可消灭的…它继续生存于后世之中。

 这是因为假如人类是绝对倏忽、短暂的,那在时间上尾随着我们的人种的确完全有别于我们,那么。

 如此强烈和不知倦怠的关注…它并非出自人为的思考和意图,而是出自我们本质的内在冲动和本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顽固存在、难以除,并对人们发挥着如此强大的影响。

 第二,人的安闲本质更多地存在于种属,而非个人之中。这是因为这种对种属的非凡构成的关注…它是所有情事的源,从只是一时的喜欢一直到最投入、最认真的情…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确实就是最重要的事情,而这种事情的成功或者失败会深深地触及每一个人。因此,这事情也就被非凡称为心的事情。

 更有甚者,当这种关注强烈和明确地表现出来时,所有只是关乎自己个人利益的事情则一概让路,并在必要的时候成为其牺牲品。

 所以,人们以这样的方式显示了:种属比起个体与人们更加密切。两者相比较,人们更直接地活在种属之中。

 那么,为何恋爱着的男人把全副身心付出去,诚惶诚恐地看着对方的眼色,随时预备着为她作出种种牺牲?

 因为渴求她的是他身上的不朽部分,而渴求其他任何别的都永远只是他身上的可朽部分而已。

 那种目标指向某一特定女子的迫切甚或炽热的渴望,就是证实我们那不可消灭的本质内核以及它在种属延续着生存的直接凭据,但把这种延续的生存视为不重要和不足够则是错误的。

 我们出现这一错误是因为我们把种属延续的生存,理解为只是一些与我们相似的生物在以后将来的存在,它们在任何一个方面都并非与我们为同一。另外,由于我们的熟悉从内投向外…从这些熟悉的角度观察,我们考虑的就只是我们所直观看到的、种属的外在形态。

 而不是它的内在本质,但正是这种内在本质构成了我们意识的基础,是我们意识的内核。它对于我们甚至比这意识本身还要直接。作为安闲之物,它并没有受到个体化原理的限制。存在于所有个体当中的其实就是同一样的东西,不管这些个体相互并存抑或分先后依次存在。

 这就是生存意,也正好就是这如此迫切要求生命和延续的东西。所以,它不会受到死亡的影响。

 但是,这生存意也不可以达到比目前更好的状况和处境了,所以,对于生命来说,个体永恒不断的痛苦和死亡是肯定的。摆这些痛苦和死亡,就只能否定生存意

 只有这样做,个体意才可能摆种属的根基,放弃在种属中的存在。至于到了这个时候意成了什么,我们缺乏明确的熟悉,我们甚至缺乏为我们带来这方面熟悉的素材。

 我们只能把它形容为可以自由决定成为还是不成为生存意的东西。假如答案是否定的话,佛教就把它称为涅盘,这一境界始终是人类这样一种熟悉能力所无法探究的。

 ***假如我们现在从这最后思考的角度审阅熙攘混乱的人生,我们就可以看到每个人都在穷于应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折磨,竭尽全力去足没完没了的需求和躲避花样繁多的苦难。

 人们所能希望的不外乎就是把这一布满烦恼的个体生存保存和维持一段短暂的时间。在这一片喧嚷、动之中,我们却看到了两个恋人百忙当中互相投向对方布满渴望的一眼。

 为何这样秘密、胆怯、躲躲闪闪?因为这些恋人是叛变者…他(她)们在暗中争取延续那要不是这样很快就会终结的全部困苦和烦恼。

 他们打算阻止这一结局的到来,就像其他像他们那样的人在这之前所成功做了的一样,节选自《叔本华思想随笔》,韦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奥地利]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闻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学三论》、《机智与无意识的关系》、《图腾与忌》、《精神分析引论》、《快乐原则的彼岸》、《自我与本我》、《抑制、症状与焦虑》、《文明及其不满》等。

 【编者按:本篇提出了人类爱方面的现实原则和快乐原则,分析了这一对概念的关系。作者认为,人类文明之所以成为可能,乃是服从现实原则的结果。牺牲个人的快乐是人们为文明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一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过程自动受到“快乐原则”的调节。这意味着任何一种给定的过程假如源自不愉快的紧张状态,都必定采取使结果与这种状态的放松相一致的途径,就是说,要避免“痛苦”产生快乐。

 当我们考虑到观察中的心理过程涉及这种结果时,就在自己的工作中引进经济学的观点。按照这种观点,一种值得推崇的表述不仅是位相的、动态的,而且包括经济因素,这是我们目前能够设想的最完备的表达方式,从而可以称之为元心理学。

 我们对快乐原则的主张是否接近历史上建立的哲学系统或者能否被它们容纳并不感爱好。我们探索这种思辨假说采用的方式是努力描述和解释日常观察到的事实。

 优先和原始并不是精神分析为自己确立的目标…我们决定从心理生活中兴奋的量的关系来考虑快乐和“痛苦”而不限于什么方式。按照这样的思路,“痛苦”

 相当于这种量的增加,快乐则相当于减少。因而我们不能同意在感情的强度与相应的变化之间只是一种简单的关系,至少根据心理生理学的经验,不能同意在它们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比例关系…事实使我们相信快乐原则在心理生活中的霸权地位。

 这种假说指出,一部分心理器官力图把存在的兴奋量尽可能降低,或者至少保持不变…快乐原则是从守恒原则推导出来的。在现实中与守恒原则有关的事实也是我们假设快乐原则所必需的。

 在更具体的讨论中,我们将进一步发现,我们假设的一部分心理器官的这种倾向,可以归为关于稳定倾向的费希纳原则的一种非凡情形,他把这一原则与快乐—痛苦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第一种情形是在正常发生的情况下检验快乐原则,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们知道,快乐原则以原始的形式作用在部分心理器官上,为了在这艰难的外部世界保存生物体,快乐原则从一开始就是无用的、危险的。

 在自我的自我保存本能影响下,它被“现实原则”替代了,现实原则并没有放弃最终得到快乐的企图。

 只是使足延迟,放弃它的多种可能,在漫长和迂回的道路上,暂时忍受“痛苦”以达到最后的快乐。

 但是,快乐原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冲动的作用方式,它是难以教化的,会一再地发生,或者通过这些冲动的行为,或者在自我中起作用,它倒了现实原则而伤害整个生物体。

 同时,用现实原则对快乐原则的代替无疑只能解释一小部分而不是大部分痛苦经验。在自我向更加高度协调的组织发展的过程中,在心理器官的冲突与分裂中产生了另一个经常的“痛苦”源。

 器官所承受的几乎所有能量都来自天生的本能,但并非都能发展到同一阶段。那些特定的本能或者它们的一部分在不断发生的过程中被证实与其他那些可以融合到自我统一体中的本能的目的和要求是不一致的。

 于是它们被压抑过程从这个统一体中分裂出去,保留在心理发展的较低阶段,失去了得到足的可能。就像对冲动的压抑那样轻易发生。

 假如它们获得成功,即通过迂回的道路得到直接或替代足,那么这种成功会被自我体验为“痛苦”否则的话,它会引起快乐…这里所说的两个痛苦源仍然无法包括我们痛苦经验的大部分。

 但是正如其他人会说的那样,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证实,其他痛苦的存在并没有违反快乐原则的统治地位。我们所体验到的大部分“痛苦”是知觉的,要么是未足的本能所驱使。

 要么是外部世界某种东西的作用,这些东西是痛苦的,或者可以在心理器官中引起痛苦的预感,并被心理器官认为是一种“危险”

 对于这些冲动要求和危险威胁的反应,是心理器官实际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它可以受到快乐原则或对它加以改进的现实原则的正确引导。因此。似乎没有必要对快乐原则作过分的限制。

 不管怎么说,正是对于外部危险的心理反应的研究,为这里提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和疑点。

 【全书完】  M.igExS.cOM
上章 狌爱二十讲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