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蜀山异闻录 下章
第二十七章原始穴居人类
沿着盘悬于崖石上的石梯逐级而下,一路上也算是有惊无险,惊的是有些溅有瀑布的石梯长有苔藓,人走上去容易滑倒,一旦滑倒便有可能坠入几千米深谷。好在开路的战士们,先将石阶上的部分苔藓用匕首刮蹲掉了,所以才没有人滑倒,而且人们上下相互手牵着手,扶着石壁小心奕奕而下,所以几乎无险发生。

 一千多米下来,大家发现了一座座巨大的天然,而且靠近口还有木头木板搭起的简易房子,好像还有人居住的样子,难道此处有居的原始部落?

 “大家快看,这里有人住过的咧!”走在前面的特种兵喊了一声。

 “是嘛?那我们快进去看一看,有没有原始的野人在里面!”

 一句野人到提醒了特战队员,他们将栓拉得哗啦啦响,子弹也已顶上膛,一旦有野人出现,便要立即开

 大家很好奇,便步行走了进去,发现这深215米、宽115米、高50米,口还有一些茂密的植被遮掩着。

 刚走到口附近,就听到了“嗖、嗖、嗖”的声音,进去十几米后,气很大,沁肤而凉。

 大家在中小心行进,耳畔不时传来“吱吱、喳喳”的叫声。大家看到无数金丝燕在里面悄然滑过,鼻尖时不时还能感受到燕翅滑过时带动的气流。不时,还能看到燕儿一对一对挂在高高的壁上休息。

 专家柳青芜给大伙儿解释道:“这种燕子叫金丝燕,只因它嘴巴比较短,只有2厘米长,所以叫短嘴金丝燕,短嘴金丝燕不仅嘴短,尾巴也不像其他燕子那样分叉,而是呈扇形,由于后肢退化,不能栖息在树枝上,因此只能在空中飞翔或者栖息在巢内。”

 “哦,这样子啊,难怪跟我平常看到的燕子有很大的不同!”

 “当然不同啦!这种短嘴金丝燕是本地特产,全国其它地方儿就没有!”

 “那它就格外珍贵哟!”

 内实在是凉气袭人,第一个大厅里有个凹坑,存有一点点积水,冰凉刺骨,岩壁有些滑,大厅是从进口的一头往另一头呈60度倾斜的。

 大家便顺势下坡,从第一个大厅的左边进入第二大厅,这个厅里面比较干燥,但从四周岩隙里出来的白色粘稠状体把地面染白了。

 从第二个大厅沿着一个仅能容一个人穿过的口,下行进入第三大厅,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致,厅里有一条深沟,里面是深红色的河水,河深不可探。在红色河上游左边,从一个出黄的河水,把河染得一片金黄,其景十分壮观。

 进入第四个大厅里,大家发现里面却有一条没有任何颜色的暗河,河水与普通的泉水一样,无无味。

 “我考!一个里居然有各种不同颜色的暗河,真是罕见!”随行专家柳青芜率先发话道。

 “确实有些奇怪!这不同颜色的水质,我看一定是有什么特殊原因造成的!” 另一个动物专家章含烟也附和着说。

 “对!肯定有未知的特殊原因!” 地质专家李昱光应答道。“而且从直观上看这5条暗河几乎互不相连,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又从哪里走,既没有从出,也没有从口下面的岩壁上出,着实令人啧啧称奇。”

 说完话,地质专家李昱光用塑料瓶分别装了黄、白、红3瓶暗河水拿到鼻下闻了闻,发现了硫磺味道和铁矿石味道,再掏出试纸一验,果然显出含有上述成份。

 “这可是了不起的矿藏资源啊,我敢断定:黄的是硫,红色的是硫铁矿,白色汁状的,应该是体碳酸钙…”

 “那这个荒芜人烟的地方,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富得油的矿区啦!” 动物专家章含烟说道。

 “那是肯定的,它将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李昱光高兴地答道。

 专家柳青芜还特别好奇,他说:“大家注意啦!此处的里好像刚发生过地震一样,到处是几十米至100余米深的裂口,石嶙峋,稍不注意就会一脚踩空,掉入深沟里。所以,你们千万要注意脚下的路啊。”

 专家们继续沿斜坡下到沟底边的石厅,在穿过这些杂乱的之后,专家们继续往底下探寻。

 越进到下面,厅就越来越宽广,而且外面的亮光也反进来,内亮堂多了,景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呵呵,还有这么多维妙维肖的石禽、石兽、石佛、石猴啊,瞧这红白黑三的石花,恰似天女散花。” 李昱光说道。

 “是呀,这琳琅满目的钟石,颜色形态各异,绚丽多姿,梯田石幔,可真的是美不胜收啊。” 柳青芜也赞叹道。

 内岩壁也光洁如玻璃,还有清洌小水潭数处,似泉若渊,泉水沿石滴落而形成的龙宫宝塔,定海神针、青龙盘踞、双龙戏珠、玄武出海、朱雀展翅、锦孵蛋、擎天巨柱、簇簇玉石竹笋拔地而起,巍峨雄奇,仪态万千,玲珑剔透令人感慨万千,目不暇接。

 越往里面走,开始显现厅里散落而居的石屋群,大伙儿边参观边数数,共有296间,大多彼此连接,最大石屋的面积为三十平方米左右,最小石屋的面积也有十一、二平方米。

 好像每间石屋都建在一块巨型石头内部,稍大一点的石头里面甚至被凿刻出两间以上的屋子,每间石屋彼此相连。石屋外形风化严重,但石屋整体仍保存完好。石屋的矩形屋门宽约1米,高约2米左右。

 专家们从门隙处往里瞧去,这里的每块大石头里面几乎都有一间石屋。每间石屋内均配备有相应的灶台、石碗、锅状石坑、石等,顶部有凿过的痕迹,面积约十来平米左右。

 石的规格十分统一:长约2米,,高1米左右。个别石屋为多间、多门,根据石屋的内部构造及格局,这些石屋被分为洗澡间、会客室、主、次卧室、仓库、牲畜圈舍等。

 有几间石屋外的正上方还雕刻有猛兽老虎、狮子等图案,旁边还留有歪歪曲曲的疑似象形文字的符号。

 经专家们考证:这批古岩画记录月面图的岩石被鉴定为在新生代第四纪,于是可以断定绘画的年代距今已有几万年,绘制于旧石器时代。岩画中的月面图包括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等。

 有一间大型的石屋中还塑刻着一些石头供像,围绕石像的是供桌,供桌上摆放有几十个石制灯碗,里面有灯草及香油,旁边还有香灰石槽。

 专家不停地留览着,在其中一间石屋屋顶,发现一处神秘的“仙人池”,大概是这些原始居民在此沐浴吧? 这个“仙人池”离石屋群外300米左右的地方,一个长约10米,宽约160厘米的石槽,从石屋顶面倾斜延伸至石屋地面深约30厘米的地下。

 大伙继续向下搜寻,在一处下坎的南坡绝壁上,至少发现了19座神秘石口竟然有门槽与门栓,距口约30厘米的壁左右两侧处上半部,各有一段长25厘米、宽5厘米、深3厘米的凹槽,很像门槽。

 凹槽外靠口处,还各有一个高9厘米、宽7厘米、深3厘米的长方形小,很像门栓

 其中靠近坡顶的一座石口较独特,下半部为正方形、上半部呈等三角形。而另外两两成对的三组6座石口均为正方形。还有单独散落的12座石口呈长方形,,,,壁凹凸不平,内无棺椁也无尸骨,更无任何随葬品,口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朝向南偏东20度,下距山下河沟水面约50米。

 战士们看了半天不知为何物,叽叽喳喳问专家们,专家们也给不出个明确的答复,各自在心里嘀咕:

 “这是什么质的石呀?说是防空嘛又太小,而且又在外面,说是防匪嘛又不大对劲!哪有门栓在外、而门槽在里的呢?

 如真想避匪的话,门该由里顶死才对,而不是门栓在外,何况内高度也不够,说是羊圈、猪圈或圈嘛又不符合逻缉,有谁会把家畜家禽养在高高的绝壁和陡坡上呢?若说是仓库嘛,它根本没有任何通风设备,况且又是建在崖壁上…”

 有个解放军战士突发奇想,说道:“这神秘石屋应该是古代军事基地,因为在石屋中,有煮大锅饭的地方,也有储藏弹药的地方,甚至还有两个放哨的石窗。”

 但随行的考古专家柳青芜立刻表示反对:“我认为最大可能是一组大型崖墓群,因为我刚才在岩崖石口处隐隐约约发现有几个文字,虽然被风化模糊不清,但从轮廓上可看出应是汉代隶书。

 另外,如果我们作进一步详细考证的话,说不定还能从内墓室的后壁发现什么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神兽浮雕之类…”

 但由于较小,一干人无法进入,大家只好选择放弃,继续沿途下行。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爬行走,大伙儿终于来到了宽阔的大厅,抬头望去,怪石嶙峋的顶,成了一个巨大的公共天花板。

 大厅顶部和底部,分别有两个直通上下的竖井中就像住在一个巨大的扩音器里,因为没有屋顶,大家的轻轻脚步声,听上去也格外响亮,人们的耳旁嗡嗡地作响。

 专家和战士们顿时紧张起来,该不会是找到那帮怪物人群的老窝了吧?战士们端起,子弹顶上膛,小心意意地往前摸索着,这时候只要有一丁点儿响动,就会招致弹的扫

 专家柳青芜看到厅壁上有一些依稀斑驳破缺不全的文字, 和汉字很接近,或者根本就是象形文字,但是比汉字更为质朴,而且年代已经十分久远了,用手轻轻一摸,石壁上立刻掉下石砾。

 与此同时,壁上还刻画有岩画图案,多与弓茅箭生活场景有关,而且有一幅图就特别明显,一个古人模样,跨着八字脚于地上,背后背有箭袋,侧着身子,一手握弓,一手搭箭,发出状,箭头所指的目标方向,是在人像的西北上空的一个圆形图案…,是太阳?是月亮?还是星星?甚至是飞碟?

 有些战士眼尖,他们发现边有凉着的衣衫。“噫!真是奇了怪了,原始人还穿衣衫?他们不是茸茸、赤身体的吗?”

 “你尽想光光身体,是不是想看到呀?”有人打趣道。

 专家柳青芜看了,道:“这不可能是原始人,他们应该是现代人!瞧他们的服装多时髦啊,还遍身蜡染,这说明不可能是原始人,从他们的文明程度断定,他们也不属于先前与战士博斗的怪物野兽。”

 柳青芜仔细辩认着这些衣杆上凉着衣帽鞋装及其佩饰,红缨珠帽、花冠帕、蜡花衣、贯首衣、围裙、围、褶裙、带、裹腿、刺袖帮鞋等,帽子上绣有形似“”图案,装有点像古代的将士身穿铠甲似的披肩,随处可见带着“”帽子,不管男装女装、夏装冬装,皆遍身蜡染。

 她们所做的蜡染图案,堪比电脑线路板之细密精致,超乎想像。除了制作传统服饰,蜡染还制成各种现代饰品,如衣、裙、帽、帕、背扇、背带、围、窗帘、门帘、枕套、凳椅垫布、沙发茶几布等。

 “这些人所穿之衣服,从头到脚,都经过精心的装饰,而且还追赶着,也不知是那一种民族,但这些图案、纹饰,我总觉得在哪儿见过?会在哪儿呢?…,待会儿,大家在小心警慎的同时,在没弄清楚是敌是友之前,可千万千万别开,以免发生意外伤及无辜人性命!”专家柳青芜告诫道。

 一行人终于在一个直通山上看得见天的旁边,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原始草屋,这是一座两边分水的坡屋。门上,几乎都挂着一幅青面獠牙、面目凶恶的木雕脸谱,这是民间用来驱的“口”菩萨。

 走进里面,真可谓家徒四壁,连也是用树枝铺的,上面堆了些干草,睡觉时他们不会是和衣而睡吧?

 照进的阳光,从四周千疮百孔的茅草里“漏”进来,房里面就没有别的什么光线。

 这种草屋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大草垛,里面极黑,地上也非常髒。不远处便是、鸭、羊们的圈舍了,用树枝作围栏圈起来而已,一股臭哄哄的气臭扑鼻而来。

 这户人家可能没主人在家,所以也没锁门,旁边也未有凉晒的衣物,想必早已没人住了吧?

 本书源自  m.IgeXs.COM
上章 蜀山异闻录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