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养小首辅 下章
154.第154章
本文订阅比≥50%的能正常阅读,否则需延迟三,补足可立看 至于头疼之说,却是连大夫都说不上是何原因。

 将大夫送走后,祖母赵氏当场拉了脸。

 她五十多岁的模样,花白的头发整整齐齐在脑后挽了个纂。容长脸,眼皮有些下塌,脸一拉就成了三角眼,看起来格外不容人。

 不用赵氏说话,孙氏就说上了:“招儿,不是四婶说你,你这丫头就喜欢大惊小怪。莫不是故意折腾我们大家吧,就算心里不乐意也不是…”

 话还没说完,她就被男人薛青槐拉了一把。

 “行了,少说两句,招儿不是个不懂事的,再说了狗子本就病着,找个大夫来看看也好,家里人也能放心。”

 “我少说什么少说,我又没说什么…”

 “你还说…”

 两口子一面说着话,一面拉拉扯扯就出去了。大伯母杨氏对招儿笑了一下,才对婆婆道:“娘,咱们也走吧,让狗儿好好休息。”

 赵氏看了炕上的狗子一眼,冷哼一声,扭头便走了。光从她这架势就看得出,她气得不轻。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薛家也称不上多么有钱的人家,从镇上请一次大夫回来,少说也得一两百个大钱,以薛家如今的家底能折腾上几次?!尤其方才大夫的把脉之言,正是证实了赵氏猜测薛狗子有故意装病之嫌,她能高兴才出了怪。

 让赵氏来看,二房的这两个小崽子就是故意折腾家里人,不过老大媳妇既然出面劝了,赵氏自然不会再多说。

 总体来说,薛家如今三个儿媳妇,以杨氏最得赵氏的心,老大身份不一般,赵氏也是愿意给大儿媳妇几分脸面的。

 赵氏和杨氏走后,屋里就只剩了三叔薛青柏和三婶周氏。这两口子惯是不多话的,也没有多留,招儿想着方才三叔忙进忙出也辛苦了,撑着笑将两人送了出去。

 等扭头回来,就见薛狗子像是得了失心疯一般,睁着眼躺在炕上,眼神直愣愣的。

 她也没多想,来到炕边,摸了摸他的头:“狗儿,你别多想,他们不信你是病了是头疼,姐信你。你好好养病,千万别再胡思想。”

 薛狗子看了她一眼,嘴里有些发干,嗓子也发紧:“招儿…”

 “咋了?是不是哪儿还不舒服?”

 感受着这双并不细腻却十分温暖的手,在自己头脸上摸来摸去,薛狗子有一种从未有过的现实感和庆幸感。

 她没有死,他也没有死。

 他虽是并不喜她平里的一些所作所为,甚至厌恶她是自己童养媳的身份,但从没有想过让她死,他又怎么可能是那杀弑子之人。

 可薛狗子还是十分心慌,因为那个梦太真实了,历经了那一场七十多年的梦,就好像他也经历了那场人生。而梦醒过来,沧海桑田,竟是不敢回首。

 “招儿…”

 “哎!”

 “招儿…”

 “嗯。”

 “招儿…”

 一股热突然从干涩的眼眶中,不自觉地了出来。

 这可把招儿吓得不轻,也顾不得去想小男人平时可从来不会这么喊她,更不会让自己亲近他,一把将他的脑袋抱进怀里,着急地问他怎么了。

 见他不说话,只是埋在自己怀里哭,招儿忍不住误会是不是方才那些人让他又多想了。让招儿来看,小男人就是心事多,还从来不说出来,若不然也不会得这场大病。

 她一下一下地拍着他的背,像抱他小时候一样,将他抱在怀里,安抚道:“狗儿别怕,就算他们不送你去读,姐送你去,姐砸锅卖铁都送你去。”

 *

 薛狗子到底是大病初愈,又经历了这么一场事,晚饭喝了些稀粥就睡下了。

 招儿给他盖上被子,才去整理自己方才带回来的背篓。

 背篓里装的都是些针线布头之类的物什,这是招儿在镇上绣坊里买来的碎布。之所以会做这门生意,还是以前招儿替村里妇人捎带做好的荷包往绣坊里去卖,才动的心思。

 二房没有大人,虽是家里管着吃饭,到底薛狗子读书用的笔墨纸砚,还有两人平里衣裳被褥和一些零碎等等,这些都需要钱。

 想从赵氏那里要出钱来比登天还来,而大伯薛青山虽说定待侄儿如同亲生,可招儿平里只见着大房的孩子嘴上冒着油光,薛俊才也从来不缺笔墨纸砚这些东西。与之相比,小男人却瘦得像竹竿,一支用秃了的毫笔还是捡了薛青山当年不用的。

 招儿素来是个要强的,她舍不得委屈小男人,就只能自己挖空了心思四处找钱。乡下没有赚钱的机会,她便去镇上四处瞅着看,只要是力所能及又不需要本钱的,她都会尝试着做。

 这几年里,她干过从村里收菜去镇上卖,干过从绣坊里接活回来分派给村里手艺好的妇人做,平时还不少去山里找山货去卖。

 而现在这个生意已经做了好几回了,招儿嘴巴甜脸也厚,绣坊的老板赖不住她磨,就把不要的碎布头成包卖给她。她拿回来整理裁剪一番,便让村里的妇人帮忙做成荷包什么的,拿到绣坊里转手就能赚上不少银钱。比以前光收了人家做好的荷包,几个荷包才能赚一文钱强多了。

 如果不是做这生意赚了些钱,这次薛狗子大病还不知道何时才能好,赵氏早就不给钱抓药吃了,后面的这些药都是招儿自己花钱抓来的,还得藏着掩着,生怕给薛家其他人知道了。

 一想到这些,招儿嘴角就紧抿了起来。

 她手脚向来利索,见挑了一些能用的布头,就没再折腾了。选了干净的在方桌上摊开,拿剪子将这些奇形怪状的布头裁成统一的形状。

 这是招儿自己根据做一个荷包需要多少布料算出来的,不会多也不会少,她是不会将这些碎布拿出去给人看见的。

 乡下人赚一文钱不容易,若是给人知道了,指定要不了几天这来钱的路子就被人抢了。

 招儿还想靠这赚钱供小男人去镇上读书,让她来看薛俊才能去,她家小男人也能去。招儿做事从来是两手准备,她心中有数大房怎么也不会让那等好事落在小男人头上。

 求人不如求己,靠山靠水不如靠自个。

 打从七岁那年要被亲亲爹拿去换钱,招儿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招儿将手里的事做完,见小男人睡得正,瞅瞅外面的天已经黑了,才将整理好的布用东西包起来,匆匆拿着出门了。

 夜幕下的余庆村格外安宁,淡银色的月光洒落在村间小道上,虽还是瞧不清路面,到底也不至于一摸黑。

 招儿一路走过来连只狗都没惊。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本事,要知道乡下这种地方,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着狗。狗这东西一到晚上,特别机敏,但凡有人从门口走过,就是一阵狂吠。就算有个小偷小摸的上门,也早就被狗惊没了。

 招儿也是夜路走多了,才养出这种本事。

 当然也和她腿边跟着的黑子有关。

 黑子是条乡下土狗,却比一般土狗都壮都大,余庆村没几条狗能打的赢黑子,而也是因为有黑子,招儿才敢一个人走夜路。

 她一路轻车路的去了一户人家的家里,也是奇了,对方竟知道她这时候会来,还给她留着门。她一进门,这户人家的狗就冲了过来,还没到面前,一道黑色的影子扑了过去,将对方扑倒在地,这狗当即吓得伏在地上不叫了。

 招儿在一旁幸灾乐祸:“不长记!”

 这时从屋里出来一个人,边走上前边就笑了:“这黑子又来欺负咱家旺财了,招儿快进来坐。”

 “桂花婶子我就不进去了,还赶着回去。”

 招儿将手里的东西交给来人,又从对方手里接过一些东西,用布包好,然后前往下一户。

 招儿去了五户人家。

 她倒是急着想赚钱,可村里针线活好的妇人本就少,再加上她找的人要嘴紧人牢靠,不然钱还没挣到手,就被人宣扬的满村知晓,那她还挣的钱。

 之所以会这么说,也是当初她从村里收了菜去镇上卖,被嘴上不把门的人宣扬了出去,害她成天被人指指点点。她倒不怕被人指点,只是这些事最后传到小男人耳朵里,有村民拿此事调侃他,因此害她和小男人之间闹了不少矛盾。且那之后她在村里就收不到什么菜了,即使有人卖给她,也是高价。

 最后她只能跑到别的村去收菜,费的不是功夫,自那以后招儿就长了记,赚钱就要偷偷的赚,偷摸才能发大财。

 招儿回到家,炕上的薛狗子还在睡中。

 她去打了些水洗洗脸又擦擦手,才上了炕。二房就这一条炕,她打小就和薛狗子睡在一处,都习惯了。

 黑子睡在炕下,方才招儿进屋,它跟在脚边就溜了进来,随便选了个地处卧着。看似狗眼已经闭上了,实则两只耳朵竖着,时不时还动上一动。

 招儿临躺下之前,欺身过去看了看小男人,又摸了摸他的额头,才放心睡下。

 *

 比起二房因为人丁稀少,只有两间屋一条炕,大房的待遇显然要好多了。整整三间东厢都让大房占着,此时东屋里,杨氏正在和薛青山说话。

 杨氏将今天白的事说了一遍,听完后薛青山当即皱起眉头。

 他白不在家中,自然不知道家里发生的事。时下有些体面的人家婚丧之事都会请了秀才来主持,可乡下人家哪里请得起秀才,有的便会请了童生来凑数。

 怎么都是读书人,与寻常人不一般。

 今儿薛青山便是被附近村一户办喜事的人家请去了,不用随礼不说,吃了喝了回来还能落一份喜钱。

 不过乡下人家都穷,这份喜钱不会太多,顶多几十文钱。

 薛青山最是喜欢这种活计,每逢这个时候,他就会随便给塾中的学童布置了要背的文章,然后一出去就是一整天,也没有人会说什么。他喜欢的不仅仅是有钱可拿,也是每逢这个时候就是他最得意的时候。

 坐的是主宾的位置,来吃喜酒的男人们都以与他攀谈上话为荣。

 他可是童生老爷!

 当然若是能把童生去了,换成秀才老爷更好,薛青山做梦都想。可这么多年来,多多少少也有些自知之明,不免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可惜如今却有人挡了这条路。

 薛青山喝了不少酒,白胖的脸红彤彤的,再加上心里也憋着口气,便啐骂道:“这狗崽子又闹什么幺蛾子,真是给他几分颜色就开起染坊了!”

 杨氏幽幽地叹了口气:“谁叫你当初那么轻易就答应了老二,如今骑虎难下没得亏了咱们俊才。”

 “当初那种情形,老二那人看似老实,临死还要摆他哥哥一道。当我若知道他是打着那么个注意,定是要想办法堵上他的嘴,可那么多人在场,老二又是因为我才出了事,我若是连这点事都不答应,还怎么在人前立足。”

 杨氏当然知道这个道理,可到底心绪难平,就为了那一句狗承诺,大房一直缚手缚脚,她儿子想去书馆里念书,还得藏着掩着求对方高抬贵手。

 她本就是个心高气傲的,自然越想越恼,眼中闪着火光,脸上却是冷笑:“因为他突然病了这么一场,本来爹是打算替我们做主,只能忍下。可他连着病了这些日子,今儿又闹了这么一场,娘已经恼了。之前我就让老四媳妇跟娘说,狗子莫怕是装病,想必娘现在已经认定他是装病了。”

 薛青山眼睛一亮:“如此这般倒好,我明儿便去和爹娘说说,让他们把这事落实了。”他笑呵呵地搂着杨氏的肩,道:“还是我媳妇聪明,早早就准备了后手。”

 杨氏嗔了他一眼,两人一同歇下,一夜无话。

 “狗子,这是上哪儿去啊?”

 薛庭儴看向那与他说话的妇人,微笑道:“婶儿,我随便走走。”

 本就是随口一句话,这妇人也没再与他多说,扭身进屋拿东西,屋里的婆婆问她:“老三媳妇,你方才跟谁说话?”

 “薛连兴家二房的狗子。嘿,娘你说也奇了,方才他打门前过,我竟是一时没认出他来,总感觉换了个人似的。”

 她婆婆不以为然:“能变成什么样,又不能换身皮囊,我记得那小子最近不是病了一场。”

 媳妇道:“我瞧着莫不是打算去后山。”余庆村背后有一片山,村里有村民亡故都在那儿埋着,薛家的祖坟也在那里。

 听到这话,她婆婆叹道:“还别提,连兴家老二可惜了,两口子都走了,留个娃儿可怜哟。”

 这不过是婆媳之间的闲话家常,而就在她们说话的同时,薛庭儴已经带着黑子进了后山。

 *

 后山就叫后山,余庆村背后的山。

 此山无名,山势也不高,但却极深。反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村民能从这片深山老林中走个来回,大多都是山外围活动。

 薛家的祖坟就建在离村子不远的一个小山包上,这个薛家可不止薛庭儴一家,而是整个薛姓氏族的祖辈们都在此葬着。

 偌大一个山头,正中的是族长一脉,往外扩散是各家分支,薛老爷子这一脉就在靠西南山脚的一处地方。

 二房两口子因为都是英年早逝,薛青松又死于横祸,所以葬在边缘处。

 薛庭儴到了地方,就开始随手拔着坟头四周的草。

 野草并不多,过年时刚清理过,他将这些草随意收拢放在地上,顺势就在坟前坐了下来。

 一片山土地,两个小坟包,坟包前各自立着一块很小青石碑,其上简陋的写了二房两口子的名讳。

 这碑还是当初招儿自己找人做了立下的。

 时下有三种人死了不能立碑,横死、夭折、无后。薛青松属于横死。

 虽然大家嘴里都不说,但自觉横死之人死后都有怨气,不利于祖坟风水,所以都不给立碑。也是想让他忘了自己是谁,免得不懂事惹是生非。

 但同时还有一种说法,没有立碑死后就是孤魂野鬼,受不了子孙后代的香火。

 当初二房两口子的丧事是薛家人办的,他们默认按照老习俗来办。那时薛庭儴还小,根本不懂这些,可招儿懂。

 她和薛家人说了要立碑的事,却遭到阻拦,薛家人轮番劝说。后来招儿也不跟人说了,自己拿钱找人做了这两块简陋的碑,立在坟前。

 等薛家人知道的时候已经晚了,总不能当着村里人的面把碑给拆了,只能浑就当做没这事,毕竟彼时心里都还带着愧。

 而村里人见了这碑也是诧异,可转念想想薛家老二是怎么死的,都能理解。

 因此薛青山还落了一个美名,宁愿拼着坏了家里风水,也要给兄弟立碑,真是大仁大义,此事暂且不提。

 脑海里转动着各种念头,薛庭儴从怀里掏出一块儿布,慢慢的擦拭着墓碑。

 这上面的字还是他写的,笔触可见稚,到底还是能让人分辨得清上面写了什么。

 …

 今是郑老爷子的忌,郑虎带着两个儿子来坟前祭拜。

 乡下人也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准备了些馒头酒之类的,父子仨在坟前烧完纸钱,这一场事就算罢。

 郑虎向来和老父感情深,难免心情低落,就让两个儿子先回去,自己则坐在坟前一面着旱烟,一面和老爹说着话。

 说了会儿,他站了起来,打算回去。

 地里还有活儿等着干,郑虎不想耽误时间就打算抄近路,走过薛连兴家祖坟附近的时候,他突然听见有人在哭。

 这附近的两个山头上都是坟,一边是薛姓的,一边是郑姓人。这种不年不节的日子,不是像郑虎这种逢了家中长辈忌,可没人会来这种地方。

 尤其这里可能是葬得死人多,树木也稠密,有时候青天白也都阴沉沉,这种情形下听见这种诡异的声音,郑虎被吓得寒卓竖,腿也有些发软。

 到底也是活了几十年,他凝神静气去听,半晌才听明白是个男娃子说话的声音。

 再去想这里是谁家的坟头,他壮着胆子往近走了些,绕过一颗大树,远远就瞧见一个身穿青色衣裳的少年背对着坐在坟前。

 旁边还有一只甩着尾巴的大黑狗。

 是薛连兴家二房的狗子。

 郑虎这才松了口气,那说话声又细细传入他的耳中:“…爹,你说我该咋办?大伯想送俊才哥去镇上的学馆,我以为我也能去…可大姑前几来家里,却说让我让让俊才哥,明明之前…”

 少年的声音充满了彷徨和无措,郑虎没想到会这种地方听见薛家的私事。他惊诧得手里的旱烟掉了都没自觉,直到他的脚被烟锅砸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匆忙捡起烟锅就走了。

 他并不知道,在他走后他眼里那个孤苦无依的少年,就停下了自己的哭诉。

 这几,薛庭儴一直冥思苦想,想找一个恰当的机会,不知怎么就想起了郑虎这个人。

 郑虎的爹郑老爷子就是在耕时死的,不是喜丧,而是意外。他是被自家的牛不小心挤到了田埂下摔死的。

 田埂子本就没多高,每年摔下田埂子的村民不计其数,就郑老爷子倒霉的死了。当初这事在村里可是沸沸扬扬传了一阵,所以薛庭儴记得格外清楚。

 既然是当爹的忌,做儿子的郑虎定然会来上坟,而郑虎惯是喜欢走近路,就一定会经过这一片,所以还有谁比他更合适。

 最重要的是这余庆村看似不大,实则薛、郑两姓一直互别苗头,郑虎的大伯是里正,他知道了,郑里正也就知道了。

 薛庭儴并没有多留,很快就带着黑子原路回了家。

 院子里依旧一片寂静,他找了个杌子放在门前,静静地坐在那里晒着太阳,心里却想着去了镇上的招儿。

 *

 郑虎一路疾步,连家都没回,就往郑里正家去了。

 郑里正是余庆村的里正,也是郑氏一族的族长。家里的房子自然在余庆村是独一份,若说能与之相比,也就是薛族长家的房子。

 一水的青砖大瓦房,院墙也是用青砖砌的,最显眼的就是正脸那座郑氏的祠堂,不过这祠堂不到特定的时候是不会开的,那两扇黑色的桐木大门常年紧闭。

 绕到侧面,就是郑里正家的院子。

 院子极大,不同于别家牲口棚子、仓房、灶房等都是在前院,郑里正家的前院就是个空的大院子,只院中种了两棵梧桐树。每逢村里有什么大事的时候,这个院子总会密密麻麻的站满了人。

 脸是三间正房,左右是东西厢房,都是青砖黑瓦,格外气派。

 郑虎到时,只有郑里正和其婆娘田氏在家。

 田氏一见侄儿来了,就打着招呼:“虎子,咋这时候来了?找你大伯有事?”

 “哎,是有事。”

 说着,郑虎急匆匆就往屋里去了。田氏摇了摇头,心想莫是真有什么事,要知道郑虎平时一向很稳重的。

 郑虎进去了就往东屋拐。

 果然,他大伯郑里正正盘膝坐在东屋大炕上旱烟。  M.igExs.cOM
上章 家养小首辅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