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陈村顽文集 下章
童年与故乡
独酌之时,每每想起故乡与童年,就会平添许多酒量。

 故乡内塘村,属革命老区凤卧镇。村子夹在连绵的山间,形如一槌。一条小溪绕着村子着,时涨时落,时浊时清。在我的脑子里,故乡——仍是儿时之故乡,如今,只剩下这么一个轮廓。

 记得那时,这么个偏僻的山村,却也是人来人往,富有生气。挑的、扛的、提的、捧的,狭路相遇,须互相避让,绝不可横冲直撞。我的老家处于路旁小山坡上,从路旁上去,过几齿磴步,再上十几级台阶,就到一个平台,平台旁叠着一堆可以当凳子坐的方块青石。天气好时,总聚着许多忙里偷闲之人,兴致地看着路上行人,遇到人时,还会拉几句家常,而那人,往往脚步并不曾停下。

 “去水头街不?”

 “去水头街。”

 “这担有多少斤?”

 “有百五六哇!”

 “累不?”

 “习惯了!”

 “上来时候来玩罗!”

 “唉!”

 对话声伴着扁担快乐的咿呀声,织成一幅乡村的农乐图,又化作一缕缕淡淡的轻烟似的乡愁,时而绕着受城市喧嚣之余的那颗童心,却不肯就此逝去…

 当时的孩子是够天真无的了,总无拘无束地玩个痛快,玩的花样也很多。找几个伙伴,带上钩锄,去山上挖一些粘土,就地捏成几个小土人,再放到一道石里,就成了能“显灵”的“佛公”而后常聚几个人在那里“大办酒席”,草莓(叫“郭公”)、花生、野桔子、酸葡萄等就是上好的菜肴。边吃边作揖、磕头,还念念有词地许愿,其中有许多人往往是希望某个与自己有过口角或拳脚来往的人得大病,甚至永远在尘世离去,并以一块细长石头为某人,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事后,却与那人又和好如初,相约进行对别人的相同仪式。

 夜深人静之时,菜地上,瓜棚下,竹林里,常有“夜猫子”出没,得手之后,到其中一个父母不在家的同伙家中,洗的洗,切的切,煮的煮,津津有味地餐一顿。第二天,总会有妇人在地里无名无姓地破口大骂,直接受骂的却往往就是自己的乖儿子,而那些与该事有牵涉的“捣蛋鬼”又在旁边巧妙地帮腔,真所谓“贼喊捉贼”!

 故乡在变化了,偶尔重踏故土,在孩子的身上已找不到儿时伙伴的影子。伴随着他们的是沉重的书包,父母的催迫。他们消失了那种桀骜不驯的野气,是否也会丢失那份童真呢?  m.IGeXs.Com
上章 陈村顽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