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果 下章
第一千九十九章 朝中毒
之后,早朝时分。

 文武百官有如往常一样,走在金銮殿前的广场上,相互问候,彼此交谈,说些有时事有关、或者自家之事。

 只是这气氛上却显得凝重许多,到底都是官场之人,消息灵通,也善于去捕捉和看风向,在这次朝会开始之前,就已经注意到局势变化了。

 如今的大瑞,表面看起来开疆拓土,万国来朝,可谓风光一时,时人已经有“中兴”之说,算是给李坤有了定,但实际上,在这繁华表面之下,却暗汹涌,几大势力集团相互倾轧,彼此之间的敌意浓郁到路人可闻。

 只是,随着皇帝病重,连几次朝会都是开到一半就匆匆结束,让与会之人都意识到皇帝大限将至,各自动起心思,使得整个朝堂的势力消长有了变化。

 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原本被压制的旧、守旧一派,又有了复兴的迹象,再加上那新在最近时间里,也时常被皇帝敲打,势力的扩张也有了停滞,乃至萎缩的征兆。

 而孟青宾等中间派别,在这种时候想要独善其身已然困难,开始被两方共同打,只是这种打不是要树敌,而是迫他尽快站队。

 眼看着,诸方都将目光集中过来,就等着一件事的发生,然后风云变化了。

 但在这股风暴中,却有一个中砥柱一般的人物横在中间,无论是新还是旧,都绕不开他,此人正是邱言。

 相对于新,邱言与旧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化,这主要是旧之前想要将他收服的缘故,而新对邱言的主张同样有着抵触。同时,因为新新学正在传,正好与那知行之道的发展冲突,从这个层面来看,新同样不是邱言的盟友。

 “听说今,许相等人或许会发难。”

 “能否发难尚在其次,倒是皇上的身子才是关键,我听说三天前,皇上又一次昏厥了。”

 “因为皇上的龙体,这早朝最近许久不开。就算是开也是匆匆结束,也不知今召开,是否会有特别用意。”

 “这事咱们最好还是先静观其变,待局势明朗了,在决定如何行事。”

 “正是此理,听说新那边,也隐隐要有动作,不知会拿出什么决议出来…”

 …

 这一声声的议论,昭示着这次朝会的不同寻常。但意识到这一点的百官,却都尽量着心中念头,如同往常一样入殿。

 金銮殿上的景致依旧,但气氛却与从前大有不同。当初北伐得胜、白莲平定的时候,朝堂上下,无论是主和主战都是意气风发,与有荣焉。

 可现在。却是人人谨守话语,不多说一句。

 与正常的程不同,百官就位之后。过了好久,才有皇帝出来,步履缓慢,走到龙椅跟前,还要旁人搀扶,才能就坐。

 百官对此倒也不感到意外,这皇帝病重垂危的消息,根本不是秘密,最初的时候,李坤为了保持朝政稳定,还有心隐瞒,强忍着冰桶,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端坐于龙椅之上。

 只是当时他那惨白的面色,还是让群臣暗自嘀咕,之后过了不久,再一次朝会上,李坤当众昏,自己病重的消息终究暴出来,还是纸包不住火。

 随后的早朝,也就变得不再固定,时断时续,但随着皇帝病情恶化,原本在台面下的一些事情,也逐渐浮到台面上,积蓄压力,宛如暴风雨前的短暂平静。

 费了些功夫,李坤坐定龙椅,抬眼一看,也注意到金銮殿上的诡异气氛,但却未表示什么,只是问道:“朕因病症,有些日子没有坐朝,但国朝政事却不见混乱,全赖祝卿家之功。”

 群臣闻言,连呼不敢居功,推说是李坤鸿运齐天,惠泽天下,又让他保重龙体,早康健。

 李坤也不多说什么,只是笑了笑,知道都是客套之言,随后又问道:“众卿家可有事要奏?”

 以他如今的身体状态,不宜久坐一处,这些群臣也都知晓,便不拖泥带水,就有几名大臣出列,说了些大致的局面,又有武将出班,将平定天罡地煞叛的事情说了说。

 “你天罡地煞的贼首,有意接受招安,只是还有些许条件。”

 这也是军中刚刚得到的消息,按理说要交给兵部的,但如今大军在外,兵家消息自然有所流通,也算不得越权。

 “如此说来,那天罡地煞群贼愿意接受招安?”李坤听了也感意外“这是好事,如今四边皆平,正是安稳之时,当让百姓承太平,结果这几路反贼却逆天而行,趁机举起反旗,扰了社稷安危,但若是原因接受朝廷招安,这灾祸也就立刻平定。”

 李坤说了几句,精神反倒显得不错,兴许是这个消息不错的关系。

 以李坤的高度和眼界,自然知道,突进的大瑞可以说是今非昔比,虽然变法之事还未完结,也起了争的苗头,不利于后世,但就眼下来说,这变法的红利正在不断涌现,又有邱言的兵制改革,军队的战斗力提升许多。

 这四边之战接连获胜,对整个国家的精神都是一种振奋和洗涤,可以说是真正的中兴之世,在这种局面下,还要举起反旗,其实就是害怕后没有机会了,但大瑞大势已成,那天罡地煞之类的贼军便有螳臂挡车之相,被平定只是早晚的事,但能在自己生前就将之解决,还是不错的选择的,能让他的功绩在增加几分——

 越是到了这种时候,人对于其他方面的需求不断的消减,可对身后名的追求,却越发强烈许多。

 不过,这种强烈的念头,并未影响到李坤的判断和观察力,他注意到那禀报消息的武将,在神态上有些不对,便明白了几分,遂追问道:“可是那些贼人还有什么要求?”

 “皇上圣明,”那武将赞了一句,跟着才道“贼人前些日子攻城略地,但新军一到,立时节节败退,随后就撕掉伪装,将那沿途百姓当做挡箭牌,如今已经不知多少百姓沦入他们手中,被用来要挟,是以新军的三位将军也有顾忌,放缓了攻势。”

 “拿百姓要挟?”李坤眼中闪过一点寒芒,然后点头道“这么说来,贼人也知大势已去,这是挟着朕的子民,要来要挟,他们有什么条件?”

 武将便继续道:“那贼人的要求,是希望能免去过往罪责,然后朝廷要派出一名有分量的大臣过去,与他们涉,否则不足以取信于人,另外那大臣的人选,他们也有要求,说是让…”

 不过,他的话尚未说完,就被皇帝打断了。

 “这些贼人居然敢有这么多要求!”李坤出一丝怒“莫非他们以为朕会对他们予取予求?莫非不知我大瑞如今国势?难道朝廷会如那贼寇一样出尔反尔?”

 如今的李坤,虽然人是重兵,甚至命不久矣,但坐于龙椅之上这么些年,养气蓄势,现在更有诸多功绩支撑位格,这般动怒,整个大殿都感到一股雷霆阵势——

 这其中也有那王朝气运、皇城龙气的作用。

 “陛下…”这个时候,身处百官前列的许应一突然出列“臣听说那新军在齐鲁杀戮过重,几乎不收俘虏,才得贼人草木皆兵,难免疑神疑鬼,再说那天罡地煞贼名头虽响,但终究是居于山林草莽,能见过多少世面,有所担忧在所难免。”

 其人话音落下,又有蔡阙出列道:“皇上,如今天下各处太平,盛世之相隐现,唯独这齐鲁与河北之地还有零星贼寇,殃及了其地百姓,也有损圣上之名,若能迅速平定,而不造太多杀孽,则可成就美名。”

 蔡阙的话,扣住了一个“名”字,自然是抓住了皇帝如今的心思。

 李坤固然气势盛,但眼下所求的无非一个圣明君王的身后名,听了这话,心里的怒气虽未停歇,但却能继续听下去了。

 “贼人说了要让什么大臣过去么?若真能免去一场兵灾,倒也算是一桩美谈。”话虽如此,但李坤的脸上却不见多少喜

 那武将始终注意着李坤的目光,见皇帝再次看来,立时继续道:“贼人提出的大臣人选,正是定国侯。”

 “邱卿?”

 李坤闻言一愣。

 这满朝文武不少人也出意外之,跟着就朝着邱言所在之处看去。

 “正是如此,”武将将名字吐出来,也不去看邱言,只是低着头继续道“那贼人说是敬佩定国侯的文章与战功,信得过定国侯,除了他之外,其他人都不放心,遂有此议!”

 此言一出,这殿中的不少文武官员都是心里一动,暗道厉害。

 “好家伙,这招真是毒辣!这是要将邱言架在火上烤啊,而且偏偏还挑了这么一个时候…”这样想着,这百官的视线在邱言与那出列的许应一、蔡阙身上来回扫视,猜测着里面的深意。

 倒是当事人邱言,倒是一语不发的立于原处,好似事不关己。

 ps: 感谢“tdy”投出的月票!  M.igEXs.cOM
上章 道果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