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边关军魂文集 下章
丞相祠前
古隆一直是我魂牵梦挂的地方,今年三月,我跟单位随团前往此地探访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到达隆中是下午两点多,导游问我这个地方怎么样,我笑着回答,诸葛丞相很会选地方。的确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按现代的标准来说,这个地方也是生活休养的风水宝地。

 第一个景点石牌坊,导游说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所修建。石牌坊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知道此联是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中的一句名言,这是诸葛亮一生中的治世明言。石牌坊的背面两边柱子上还是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工部认为诸葛亮的文韬与伊吕不相上下;武略连萧曹二人都显得有些逊

 走过石牌坊后,导游走马观花的带我们参观了小虹桥、三顾堂、草庐亭、抱膝亭、老龙等景点。因为来之前我查看了一些隆中景点资料,我知道现代的小虹桥是是根据《三国演义》是刘备在此处误认诸葛亮岳父黄承彦而来。而三顾堂则是出自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三顾堂的后面的草庐,传说这里是诸葛亮的故居,是刘备三顾草庐的处所。在草庐亭北100米处的半山处的一个四合院建筑,是后人按想象建筑的一座诸葛亮的卧堂,被人们称为下“卧龙深处”,又叫野云庵。抱膝亭下沿溪两侧有一块块平整的土地,据说是诸葛亮耕种过的田,名为“躬耕田”在隆中的四周还有诸葛亮当年引水灌田的“老龙”,依岩放歌《粱父》的“梁父岩”

 当参观过老龙后,我们往回走,我以为今天行程就此结束了,但快到第一个景点石牌坊时,导游却带我们绕过牌坊,拾级而上看到一高大建筑。到了近前我才知这便是武侯祠。之前导游给我讲解时说说笑笑,而在这里她却显得很严肃。眼前的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

 武侯祠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武侯祠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

 导游说,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怀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虽然诸葛亮没实现先帝统一中原遗愿,而且后人对他的一些作法也有争议,但对他的人格却是一致的肯定。有道是,金杯、银杯不如人民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有形之碑,固然可以广而告之,昭示天下;而弥足珍贵、真正能够芳百世的,还是老百姓的口碑。当所有的喧嚣过后,尘埃落定,真正能够被历史铭记的,还是那些利国家、顺民心、济苍生的人和事。我真不敢想象这些话出自一个导游之口,她的口中诸葛亮已经超越历史,成为后世为官者楷模,或许这些就是说给我们听的,我不感到一阵脸发热。

 我默默的走出丞相祠,在门外望着殿柱飞檐陷入沉思,仿佛穿越了历史了,近距离看到那个文韬武略的诸葛武侯。

 诸葛亮可以说早年不幸,他3岁母亲病逝,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叔父养大。后搬迁至今天的在襄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16岁,他不向命运低头,忙时躬耕南,闲时带着弟弟读书。他有自己理想,那就是有朝一能为国家,为百姓作点事。为此他博览群书,怀世界,好为《梁父》,象龙一样静卧着。而当机会到来时,他从容把握住,他与先帝于草庐中分析天下形势,所谓“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多么富有远见的战略构想,真乃石破天惊真策。真个是身在茅庐,而心安天下。这也说明成功属于那些有心人。

 27岁那年,青年孔明离开生活多年的隆中,追随先帝去实现自己报负,去报答先帝知遇之恩。他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一出手便有惊天之举。他火烧博望、火烧新野两把火宣告卧龙横空出世,而后他白衣渡江,舌战群儒,促成孙刘结盟,又是一把火使得曹军近百万大军樯橹灰飞烟灭;再后助先帝夺荆州,平西川,定汉中成就三国鼎立之势。当先帝兵败夷陵,他白帝城托孤,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的努力下,终使蜀汉转危为安。在他平南中,安定了后方后。便毅然北伐中原去实先帝帝遗愿,他六出祁山,尽管最终星落五丈原。他给后主遗言“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读来让人感叹不已!

 当今天景点结束时,我跟在导游后面下山,此时已是彩霞满天,但我脑子里全是是诸葛亮的影子,忽然老版《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场景出现在面前——在沉沉的暮霭中,“克复中原”的大旗随风轻摆,将士们在练,尘土漫天飞起,天际一片殷红。一辆四轮车静静的推出,诸葛亮疲惫的身躯坐在上面,须发斑白,写着满脸的无奈。将士们跪求“丞相保重”,诸葛亮看一眼茫茫的原野,泪水悄然滚落,抬头望望“克复中原”的大旗,仰天长叹“亮,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何薄于我?”眼睛缓缓的闭起,手中的鹅扇轻轻滑落…

 这个场景我看多次,每每看至此处,心头总掩不住一种哀伤。“悠悠苍天,何薄于我?”这一句仰天的长叹,道出了多少无奈?今天这个场景再次出现在眼前,我不满面。

 我知道诸葛亮去世后,全国兴建多个武侯祠,这中有的是官方的,更多却是民间的,这说明诸葛亮用他的精神影响后代,用他的守感动人民。官方给他立祠是希望为官者能象他样忠于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给他立祠是因为怀念他热爱民众,治国有方,满门忠烈。无论对于他个人、家人、他的国家,他做得都得起历史的评价。因为他传承,他的儿子诸葛澹战死沙场,他的17岁孙子也义无反顾为蜀汉尽最后一滴血。据说,南宋绍兴年间,抗金名将岳飞在北伐途中路过诸葛亮的故里——隆中。是夜,他借宿于草庐。秋风萧瑟,月白窗前,勾起他难已的家国之思。剪亮烛光,展读武侯留下的《出师表》,他,不觉泪征衫,用遒劲而潇洒的行草,一口气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表文。这说明什么将军与武侯血里都充满责任的精神。

 于是我在想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感动一代代人!我终于得出他是当可以退避的时代但却无悔地着现实责任走去的人;他是一个在可以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时代选择了承载重担的人;他是一个在道义与价值无奈地退缩的时代坚守了洁白无瑕的人;他是一个在可以超然于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的时代甘愿把自己那颗苦痛的心碾碎,润泽着现实,国家与社会运转的人…”

 2012年6月28于防汛值班室  m.IGeXs.Com
上章 边关军魂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