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边关军魂文集 下章
无梦到敬亭
小学时经常背诵李白的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那时便在似懂非懂的诗境里,觉的敬亭山是那么的高大巍峨,否则诗人怎么会用“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去形容它。初中时读了谢眺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又觉得敬亭山如中国水墨画般灵秀极致。再几年后我又得知自谢李之后千百年各代主文化大家纷至沓来。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李商隐,颜真卿,韦应物,陆蒙,苏东坡,梅尧臣,欧修,范仲淹,晏殊,黄庭坚,文天祥,吴潜,贡奎,贡师泰,李东洋,汤显祖,袁中道,文征明,施闰章,石涛,梅清,梅庚,姚鼐…等相继以生花之笔,为敬亭山诗作赋,绘画做记,寄情山景,抒发怀,留下数已千记的咏颂敬亭山的诗、文、记、画,敬亭山成为当之无愧的“江南诗山”,从而饮誉海内外。

 我常想敬亭山如何有万千魅力吸引各代如此之众大家为它留连忘返,舞文弄墨。莫非它有昆仑之雄伟,泰山之突兀,华山之险峻;或是如庐山之奇秀,雁山之幽深,峨嵋山之清新。于是想沿着这些文化大家上山路径一探敬亭山芳容念头便成为我魂牵梦萦的期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期盼越来越强烈。

 周六上午,我终于来到梦盼多年的敬亭山下。从昭亭路公站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道高大的古徽州风格石牌坊。走近观看,那牌坊镂空雕刻,非常精美,“敬亭山”三个字赫然在牌坊正中间,左右两侧则刻有楚图南先生题写李白和陈毅元帅登敬亭山的诗句,一古一今,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穿过石牌坊是一块不大的广场,广场中心位置矗立着一代诗仙李白的雕像。雕像中的李白器宇轩昂,峨冠博带,佩长剑,两手后背卷握一书,半回首凝望敬亭主峰,似意犹未尽,无限留恋神态跃然纸上。

 站在诗人身后,我极目远眺,远方山峰并不高,层峦若隐于云中。我目测一下,最高峰也不过三百多米,奈何诗仙发出“众鸟高尽,孤云独去闲”感慨,或是与他一惯秋笔法有关吧,君不见庐山一小瀑布他就写有三千尺高;泾县一小水塘,他便写深千尺;一头白发,便更夸张的说三千丈。

 上山的路是新修的,主要是为乘车人准备的,军人出身的我怎能乘车,决心徒步上山。沿着宽宽路我昂然前行,在上一缓坡时,无意中发现山坡下有两坐古塔隐于山坳间。于是我便迫不及待走过去看看,可走近了才看到大门紧锁,提示牌上写道因修缮停止开放。唉,真的好遗憾。后来查资料得知此双塔为广教寺双塔,始建于北宋绍圣3年,为一对并肩比立,独特罕见的方形古塔。由于双塔在我国佛教建筑遗物中留存甚少,现存宋代双塔实物中,像广教寺双塔全国仅一例。双塔采用了方形平面及直井式塔心室,并保存了自汉、晋、南朝及唐、五代传统佛塔的古意,同时,它又是可登临的此类双塔的最早实例,因而具有无比珍贵文物价值。

 沿着缓坡徐徐向上前行,缓坡两侧有大积茶园,茶树碧绿,沟垅整齐,目之所及,令人心旷神怡。我想这便是宣州名茶——敬亭绿雪低山茶吧,想当年诗人李白可能便是品着这香茗,七上敬亭,尝风月的吧。

 随着山势的抬升,新修的路也到了尽头,代之的是崎岖狭窄石路蜿蜒通向山的幽深处。而石路两侧是茂盛高大的竹,隔离天。当我想在路边的一个小亭子下稍憩片刻之时,蓦然发现,小亭下方不远竹林深处出现一座白色雕像,我知道那是玉贞公主的像。我赶忙跑下山谷,久久的凝望雕像。雕像的不远处在一片摇曳多姿、倩影婆娑的翠竹掩映着的是一座荒冢,这便是唐玄宗的妹妹、唐睿宗李旦的第十个女儿玉真公主的坟墓。史书记载公主不但美丽绝伦而且才艺过人,尤其是丹青,更深受吴道子的喜爱。她与李白、王维等当时才子结下深厚友谊。因为她李白才得已被授予了翰林供奉之职。再后来,24岁的她毅然向玄宗请求去公主号,罢邑司,“请入数百家之产,延十年之命”,一路东游至宣城出家为道士,寄情于敬亭山水,终老于山林。李白七次来宣城,或是来欣赏敬亭山水,或是为寻找当年的知遇恩人,亦或是两者兼有。现代有人说:异之间除了爱情、亲情,没有友情。我觉的李白与玉贞公主间就是纯洁相遇不如怀念的异友谊。元稹在无题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从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唉,男人与女人间,有些东西是说不清的,但谁也不能否定人世间真实存不含世俗的友情,亲情。

 凭吊完玉贞公主,我继续沿着石阶攀行,我早已大汗淋漓,浑身透,微,不过很,随身带的两瓶水早就喝完了。再向前走不远处出现一小方水池,碧绿如玉,池边有一小亭,很多游人在那留影歇息。水池上方有一石坊,名曰古昭亭坊,亭坊建在很陡石阶边。从下面往上看,亭坊显得分外高大雄峻。于是我便在亭坊下留个影。据说这座古昭亭牌坊由明朝崇祯年间宣城的县令陈泰来所建,坊高4。5米,宽2。5米。咸丰二年重修。现为宣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古昭亭坊再向前走不到十分钟,便出现了峰回路转现象,山势渐缓了,当我一口气登到山脊时,“怀英亭”便展现眼前,在亭子旁边,分别有一块石碑和一座石幢,石碑的碑文是国民陆军一百零八师政治部主任孙麦秋撰写,全文为:宣城北十里敬亭山皖南名胜地,唐李白曾游于此,饮酒赋诗乐而忘返,后人建有太白楼,慕其雅迹。民十七年被山洪冲毁便不修茸,自七七变起京芜相继沦陷,我军以血之躯屏卫皖南。二十八年一月,本师官兵以神勇之精力与敌血战,数度收复宣城,民心以安。本师第六百四十四团唐念诸烈士功绩之伟、死事之烈,为之勒石立碑并重修太白楼,抚江山而凭吊铭先策后翼代于来兹是为之志。此役全师共阵亡300人。

 我细看亭子周边的山坡便布战壕、交通壕,虽历经70多年,但仍然依稀能见。我想,1939年,中国抗战进入最困难阶段,外援中断。英雄陆军101师以极劣装备抗击寇,并反攻宣城成功,有力的激励中国军民抗战必胜信心。作为军人而言,为国而战,杀倭寇,死的其所。不管是国军,还是共军,只要杀外敌都是值得人民永远铭记的好军队。

 顺着山脊,我快步走到敬亭山顶峰,顶峰处有一座半悬空中亭子,据说李白曾经常登临此处。我小心登上亭子,虽然亭子四周有护栏,但还是感到有两股战战,心跳加快的感觉。亭下深渊不见底,远方宣城尽收眼底,而江犹如一白色巨龙蜿蜒于宣城绿野与天际汇处,山风习习,竹声阵阵。临此处,清风闲云入怀,碧野红花入目,真有宠辱皆忘,心净神怡的感觉,仿佛自己也融入大自然当中了,不觉中忽闻一超尘脱俗歌声飘过,那歌如天籁般唐音穿越千年入耳际。

 我明白了李白为什么对敬亭山相看两不厌了。因为高大不属于它,奇险不属于它,喧嚣不属于它。属于它的只是宁静而灵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藉出“江南诗山”就如初见她是一个小家碧玉,温婉清灵,和羞望门;再见她如明眸善睐的美丽才女,秋水顾盼。每一次相见,都如初见;每一次见后,都会怀念。

 敬亭山之名于谢眺,此处是其偏爱并着墨甚多的一处。任太守间,沉醉于宣城秀丽的自然风光,留下了情韵悠悠的词章。

 时间从谢眺那时跨越250载,来到盛唐时期。李白循着谢眺的足迹深深的眷恋敬亭山。敬亭山就在李谢的诗歌华中定格,并且穿越时空,叩击着后人的心弦,召唤着行匆匆的旅人,于是白居易来了,杜牧来了,欧修来了,苏东坡来了,文天祥来了…也不知度过了多少个秋,积淀着深沉幽思的敬亭山,洋溢着浓烈诗情的敬亭山,自然而然地成了失落文士“独坐”的一个精神家园。

 有敬亭山,李谢何其有幸;有李谢,敬亭山何其荣光,誉满海内外!,慰藉了精神!敬亭山,当于李谢诗魂同在!

 当我离开宣城时,我不喃喃思忖:大美敬亭,等我回来! 

 2014年7月12初稿于雨夜

 2014年7月15修改于雨天  m.IgEXs.COM
上章 边关军魂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