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铁梨花 下章
第03章
董村最东头住的女人很“姿烈”这一带人把俊俏、漂亮、时髦会打扮的女人说成姿烈。这女人搬到村上有九年了,脸上还那么光润。所以人们都猜不到她到底有多大。反正岁数不小了;从她那两个儿子的岁数人们也判断出她不是个年轻女人,应该有三十八九岁。

 两个儿子一个是亲的,一个是干的。干儿子叫陆大栓,平常就听人叫他一个字“栓儿”栓儿是和他妈一块儿搬到董村的。来的第二年,他妈病死了,替栓儿浆洗补的事,就由这个人称梨花婶的女人来做。

 叫梨花的女人姓铁,冬天穿一身黑条绒,夏天穿一身白竹布,跟村里人来往不多,但一旦说笑起来还热络。她落户到这村的时候买了二十亩地,自家种不了,她的干儿子栓儿常来帮忙。栓儿是个很活络的小伙子,不干什么正经活儿,替人跑跑桐油、油漆的买卖,倒是也混得肚子。

 梨花的亲儿子叫铁牛,小名叫牛旦,老实巴一个小伙子,村里人几乎没听他说过话,连小孩们都能逗他欺他。有时他从巷子里走,几个孩子在他身后叫“牛蛋儿牛蛋儿牛xx巴蛋儿”叫完就跑,他都懒得追。有的长辈看不过去,跟铁梨花说:“她梨花嫂子,你那孩子也太老实了,你得教教他,别让他光吃亏!”

 梨花笑嘻嘻地说:“吃呗。”

 谁也弄不清梨花说的是不是真话。过去了这么多年,人们对于这个叫铁梨花的姿烈女人的好奇心才渐渐淡下去。不再有人打听她到底从哪里来,夫家是谁,怎样守的寡。他们偶然会见到梨花在集市上卖东西买东西,着一杆旱烟,烟嘴碧绿碧绿的,都怀疑它是翡翠的。冬天见她绒帽上顶着一颗珠子,也有人咬耳朵说那像夜明珠。不过九年来她和村邻们一样,吃一样的馍喝一样的汤,什么是非也没惹过,人们对她身上看不透的那一半,慢慢失去了探究的劲头。

 人们并不知道这个叫铁梨花的女人在二十年前给自己改了个名,做过方圆几百里盗墓人中的女首领。从二十岁到三十岁,她白昼黑夜颠倒着过。一直到她三十九岁这年,她才能和正常人一样,在夜里睡囫囵觉。这是她下决心戒掉盗墓的第九个年头。

 这天夜里铁梨花却又莫名其妙地醒了。她慢慢爬起来,一面摸起夹袄,搭在削薄的肩上。在她还是凤儿的时候,她的肩膀是圆浑的。她一伸手,准准地抓住窗台上的烟杆、火柴。她点上烟,了一口。远处的公路上,没有过兵车的声音。公路离董村七八里,但夜里日本人过兵车梨花能听得见。她盗墓落下的病之一就是耳朵灵得过分。

 一锅烟快完的时候,她听见响动了:脚步声由远而近,从她院墙外的麦地穿过,到了她的院墙。这双脚上了墙头,在墙上移了两步,移向那棵桐。脚掌贴到树干上的声音她都能听见。

 从脚步声她认出她的儿子。牛旦顺树干溜进院子,马上了鞋,用十个脚趾撑着整个身体重量走过院子。换了别人,牛旦这步子可以算做声息全无。

 牛旦先去了厨房。厨房的门正对着铁梨花的屋,开门会有响动。牛旦看见厨房的窗子开着,干脆直接去钻窗。

 他钻了一半,发现对面有一星火光一明一暗,头和脚在里、股在外地上愣在那里。

 “门不会走,只会钻。”她母亲笑嘻嘻地说,火光在她又白又齐的牙上亮了一下。

 他怎么也猜不出母亲怎么从她屋里进了厨房。就是钻窗子的那一会儿?牛旦也笑了。

 铁梨花点上油灯,端着灯走到大灶台前面。一掀锅盖,里面是满满一锅热水。

 “水给你烧上了。”母亲说。

 “烧水干啥?”

 “洗澡啊!”梨花用个大葫芦瓢往一只木盆里舀水。“一身嗖嗖的老坟土味儿。”

 “我来吧,妈。”他上去接过葫芦瓢。

 “你和栓儿,谁出的主意?”母亲又点一锅烟。“这么多年没敲疙瘩了,刚钻一回老墓道,我这房子里就尽是尸骨气!衣服了就从那窗子扔院里去,我这儿可不想沾坟堆的土!”

 梨花走出厨房,替儿子掩上门,又回头说:“我这就来给你背。”

 “我自个儿…”

 “我是你妈!个背怕啥?等你有媳妇了,背我就不管了。”

 她走到院里,把牛旦扔出窗子的衣服用火钳子夹起来,放进一个竹筐,天一亮她就会把它们拿到村里的坡池边去洗。

 这时她听见牛旦在厨房大声问话:“您在盆里搁的这是什么呀,妈?”

 “桃树枝子。”

 “那我咋洗?”

 “你别给我扔出去!桃枝是避的。”她一面说着,一面快步走回厨房。灯火只有一个蒲扇大的光圈,牛旦站在木盆里,水淋淋的背影也能看出一疙瘩一坨的腱子

 梨花给儿子了二十年,他的成长就在她一双掌心里似的。从一个娃到一个壮汉,就像是母亲一双手给捏塑的。她入乡不随俗,从死去的母亲那儿学来的爱美,爱干净,到哪儿带到哪儿。这手掌心可是真打过儿子的,十几岁了还打过他,为他逃学,为他犯倔,为他怎么挨打也不出一声。牛旦上了六年学就不愿上了,梨花就把他送到镇上一家木匠铺去学徒,三年学下来,梨花发现老实巴的儿子其实有双难得的巧手,做什么像什么。

 她拿起澡盆里的桃树枝,噼噼啪啪地在儿子宽阔的脊背上打。

 “哎哟,妈,你这叫干啥?…”

 宽阔的脊背缩窄了一些。

 “打打好,打打驱!你和栓子不听话,说不再掘墓了,你俩又去掘,这不是心里有气了?还不叫我打打?!…别躲!”

 牛旦的脊梁又直起来。其实母亲打得柔和得很。

 “今天还有人来问过价。问你打一扇槐木门多少钱。”

 牛旦不言语。铁梨花却知道他对有没有生意无所谓。

 “你都出师两年了,一共就给我打过一个柜子。”

 “谁说的?我还给村南头的董三大爷打过一张八仙桌呢!”

 “是啊,董三爷还说牛旦儿以后不输给他师傅呢。”她两手在他肩上一捺,儿子便顺从地坐进澡盆,水漫到砖地上。“妈总想盘个店面过来,开个木器行,妈帮你照应,你只管做活。看见合适的人家,给你说个媳妇…”

 牛旦的背影羞怯了:“谁要咱哩!”

 母亲说:“咋了?你又不瘸又不瞎!不去干那缺德丧良的事,小本小利的生意,好好经营,也能过得美,就说不上个好闺女?”

 牛旦又不吱声了。

 母亲说:“哼,你心说,谁让你当妈的把我生在一帮子盗墓贼里头呢?”

 牛旦瓮声瓮气地回道:“我可没那么说。”

 铁梨花:“咱搬到董村之前,肯定有人告诉过你,你姥爷是个最好的盗墓贼,你妈也当过这地底下的铁娘娘,是不是?”

 牛旦不言语。他这会儿没话就是默认。

 母亲说她去给他取干净的换洗衣裳。到了厨房门口,她又站住说:“你以为我这几天心里闲着呢,以后你跟栓儿再合计什么勾当,趁早别瞒我——昨夜里你啥时走的,穿的啥鞋走的,我全知道。”

 天麻亮时,铁梨花把笼子里的放了出来。她见儿子已穿上了衣服,把洗澡水舀在桶里,提着桶从厨房出来,他正要当院泼去,母亲阻止了他,从他手里接过桶往猪圈走。她要用这水刷一下猪圈。牛旦赶上去几步,从她手里夺过桶,泼到猪圈的地上。两只还没睡醒的猪不高兴地吵闹起来。

 “妈?…”

 “嗯?”

 “您别担心。我也就敲这一回疙瘩。”

 “敲了头一回,就有第二回。”

 “我跟你起誓…”

 “行了。我就这么告诉你吧,掘墓这事上瘾。一染上,就难戒。妈把你和栓儿母子带到董村落户,就是想让你躲开那些人。那年你才十一,偷了我的洛铲,把我吓坏了,怕咱家的贼再也断不了,那之前,我以为你不知道妈靠啥本事养活你。”

 “我八岁就知道了…”

 铁梨花把烟杆在鞋底上敲敲,烟锅的烟灰被磕出来。“那些嚼舌子的,还嚼了些啥?”

 “多啦。说您年轻的时候跟赵司令…那时是赵旅长…就是赵元庚…”

 “放。”

 母亲的脸冷冷淡淡。她最让人惧怕的表情就是没表情。

 “我没信。”牛旦马上说。

 “你为啥不信?”母亲又有表情了,好奇而诡秘,眼睛像小女子。

 “我会信?谁会搁着司令夫人不做,荣华富贵不要,做敲疙瘩的,图的啥呢?”

 母亲又淡淡的了。儿子不知哪里说错了。母亲对他来说太神秘、太难揣测了。

 “孩子,你可不敢干那事。”

 他知道“那事”是什么。他不说话,望着满地踱步寻食拉屎、自得其乐地咕咕叫的们。

 “你是妈的性命,知道不?妈恨敲疾瘩这行恨得牙疼,可当时为了能养活你,妈还是干了这行当。妈怕报应。报应到我自个儿头上,也就死我一个,报应到你,那就是两条命——妈也活不成了。你看干这行的有几个活得长的?栓儿爸暴死,栓儿妈那么强健个女人,都洗手不干了,搬到这几十里外的董村,还是病死了。”

 “公路上天天打打炮,日本鬼子的兵车天天过,不敲疙瘩,就活得长?”

 “你得答应我——再不敲疙瘩!”

 “妈,就让我敲这一回。”

 铁梨花看了儿子好一会儿。然后她转身拾起一把小锹,把一滩滩粪铲起,装进个簸箕。她会用这些粪上菜地。

 “我找着那个鸳鸯枕就洗手不干。”牛旦说。

 “你找不着。”

 又是这个鸳鸯枕。她父亲也找它找得那么苦。它是敲疙瘩的人的一个志向。从她在盗墓人圈里呼风唤雨的年代,就听人说到这个宋代皇妃用过的镂空薰香瓷枕。谁也不知是否确有其物,但黑市上总有人出天价收购它。

 “真找不着,我和栓儿哥也就死心了。”牛旦说。

 七月十五的大集市很拥挤。从前线撤退的国民伤兵驻了大半个镇子。在穿草鞋、麻鞋的庄户人腿脚之间,添出许多架木拐的腿脚来。

 这些架着木拐的腿脚渐渐往集市中间聚拢,围在一个代写书信的摊子周围。

 伤兵们传说那个代写书信的女先生又年轻又可人,都过来把她当一景看。这时他们不远不近地站在边上,听那小姑娘为一个老太太解说她孙子的来信。

 “他信上说呀…他教那日本婆说‘早安’就是‘王八蛋’,那日本婆见谁都跟人说‘王八蛋’…”姑娘自己忍不住,捂着嘴乐了。

 老太太一面用袖口擦眼泪,一面笑着说:“这个坏小子!…这信是啥时候写的?”

 “今年三月。”

 老太太:“怎么一封信在路上走那么多日子?”

 姑娘说:“这不算慢!上回我给人念的一封信,在路上走了八个月!”

 伤兵们看着十七八的小姑娘编一对辫子,脸蛋称不上个美人儿,却是甜甜的,温暖的,不知哪儿透着一股不俗。她穿一件白底子蓝细条的衫子,胳膊肘打了补丁,肩上也打了补丁。说明她又写字又扛农活,兼文兼武哩。

 一个中年军人挤到人前,从怀里摸出个手巾包,里面包着几封信。其实他是能识几个字的,这些信也都读过;他只是想让这个小姑娘再读一遍给他听。

 有人招呼说:“他梨花嫂子来了?”

 “赶集呀?”梨花也招呼道。

 这声沉稳的、低音调的女声使小姑娘抬起头——看了铁梨花一眼。低下头,又抬起,看了第二眼,掩饰不住满心的好奇,好像是说,这位婶子的面容和打扮跟这个乡土小镇好不合宜呀。

 “婶子要写信?”姑娘问。

 “你先给这位老总读信吧,”她笑笑说。

 姑娘在给中年军人读信的时候,铁梨花始终盯着姑娘头顶的招牌。上面那“家书抵万金”几个字笔画如刀刻斧凿,朴拙却气魄很大。这就是这一代读书人崇尚的“魏碑”能把魏碑写这么好,功夫和境界缺一不可。

 “闺女,你叫什么名字?”铁梨花问。

 “您就叫我凤儿吧。”姑娘答道。

 铁梨花心里一动:又是一个凤儿!但马上她又想,多少人望女成凤?叫凤儿的女子太多了。这个凤儿不知会是什么命。天下凤儿又有几个有“凤”的命运?读完了信,她被铁梨花打量得不自在了。

 “婶子您有事儿?”

 “想让你写副对子,可这时又不过年。”铁梨花的话让周围人笑了。“闺女,你这字写得真好,谁教的?”她指着姑娘头顶的横幅招牌说道。

 “我的字可不敢往那么大写,”叫凤儿的闺女笑道:“没真功夫,字一写大就馅啦。那是我爹的字。”

 人们没注意到叫梨花的女人愣了一下。

 “那我就给您写一副对子吧。明年过年贴呗。”凤儿说道:“不贵,我只按三收。我还搭纸搭墨钱呢!”

 旁边的军人们说这个闺女还会揽生意。闺女回敬他们,她不是挣钱置地买房;她这是屯钱办学哩!办啥学呀,日本鬼子把洛城都围了!那就不办学了?不念书当了亡国奴还乐呵!当兵的自己和自己争开了。

 一个头上打绷带的军人又挤回来,手里拍拍信纸。“喂,我说,你这都写的啥呀?”那军人质问凤儿。“我说的你都没给我写上去!”

 另外一个伤兵也用木拐开路,走近凤儿的写字桌。

 “我刚才说那么一大堆,你怎么才写这几行?”瘸腿兵问道。

 头上打绷带的兵说:“再说了,我的信是给我媳妇写的,他的信(他指那个瘸腿兵)是给他爷爷写的,怎么让你一写,都写成一样儿了?!”当兵的要动武似的。

 凤儿看着他们,并不害怕。

 一个膀子吊在前的兵抓过瘸腿兵的信一看,也急了:“我不识字也看出这两封信跟我这封一模一样!”

 瘸腿兵真要出丘八本了:“你这是骗钱不是?老子们打日本小鬼子,脑袋没丢丢了胳膊腿,到了后方你还敢榨我们拿命换的几个钱?”

 铁梨花赶紧上前挡住瘸腿兵。

 瘸腿兵转身,朝大伙扬扬手里的信纸:“我写给我那四世同堂的一家子的信,跟这两封一模一样!这小丫头片子,学什么不好,学骗钱!”

 “我们在洛死守,横着抬下来的比直着撤出来的还多!我脑袋里还留着小日本的弹片呢!”头绷带的兵说。“我们连长就死在我身边…”他泪水冒上来。

 “我能给您这么写吗?”凤儿嘴道,不紧不慢地说着自己的道理:“你们家的老老小小,接到这样的信,还不哭呀!”

 断膀子的兵说:“可这是实情啊!”瘸腿兵说:“我是写信告诉我媳妇,我折了一条腿,人不全乎了。就是命大能回去,也种不了地、打不了柴、推不了磨了。我们家乡穷啊,娶个媳妇不易啊,我是让她改嫁给我兄弟,好照顾我爹娘一辈子,我死了也闭眼了…”他开始抹泪鼻子。

 “大伙听听,这话我能往信里写不能?”凤儿说。

 铁梨花心里对这闺女一阵油然的喜爱,又骂自己妄想,这么好个闺女你想弄回家做儿媳?呸!…

 “等这封信到你媳妇手里,没准是七八个月以后了。那时没准你们真打了胜仗,你的腿没准也长好了。你肯定得后悔呀!把多么好一个媳妇让给了你兄弟!”

 凤儿调皮地乜斜着眼睛,周围又是一片哄笑。

 凤儿又说:“对老人对女人你们还不挑好听的说?胜仗败仗,只要你爷爷、你爹妈、你媳妇知道你活得好好的,比啥都强。”

 “这闺女,懂人心思的!”那老太太说。

 铁梨花人走了,眼睛还舍不得离开“家书抵万金”几个字。她想问闺女的姓氏,又怕一问自己就没得梦做了。闺女真姓柳的话,就是说天赐娶了媳妇。哪里会这么巧?这一带练“魏碑”的人多了。她走到集市上,觉着无力也无趣得很。

 回到家里,她做事、行动都疲疲沓沓。正在柴棚里抱蜀黍杆点火做饭,听见脚步声近来,她直接抱着一堆蜀黍杆就去大门口,发现自己让蜀黍杆占着手,没法开门,又跑回去,把蜀黍杆放在柴棚,一边对门外叫着:“牛旦,等会儿,我这就来开门!…”

 门外响起栓儿的嗓音,大声告诉她,他把一筐刚掰的蜀黍搁门口了,他就不进来了。还没等他代完,铁梨花已经又跑回门口,把门打开。她的行动很少像这样缺乏顺序。

 “这是我家地里的蜀黍,您看穗儿多满呀!想叫婶子尝尝。”栓儿在门口跺着脚上的泥土。

 “牛旦还在地里呢!”铁梨花说着,一面用围裙替栓儿打身上的土。“行了,现在干净了,进来吧。”

 “我不进来了。”

 “夜里瞒着婶子出去发财,不敢进来了?”

 “轮着咱发财吗?”栓儿嬉笑着,出一颗虎牙。他长得像父亲,长臂细,长眉细眼,人不高,却非常匀称,一笑起来你总怀疑他在和你瞎逗。

 “还是我栓儿懂事,啊?夜里出去发死人的财,白天下地,赶集卖东西,该干啥干啥!”

 “婶子可冤死我啦,我早就金盆洗手,重新做人了!”

 栓儿妈去世后,他把铁梨花当做自己母亲。但他明白这种干亲关系有空子钻,梨花不会把他当牛旦那样严厉管教,所以偶尔他会跟曾经盗墓圈里的人来往,极偶然地,他也会出一趟夜差。

 “别说你了,有时我都想再干两件漂亮活儿。”铁梨花着烟袋说道:“谁让咱们这儿土好呢?地上的土打个就是屋,地下的土里尽是宝贝。再说,一听说这个大帅,那个狗官明火直杖把某某的墓给盗了,我就生气。就那些笨蛋也干我们敲疙瘩这行当,给我们盗圣脸上着粪呐?他盗还不如我盗,凭什么他既窃国又窃珠…”

 “婶子说得太英明了!您要是亲自出马,那天晚上我跟牛旦肯定不白忙活!”

 铁梨花慢慢从嘴上捻下一烟丝,眼睛瞅定他。栓儿知道自个儿入了她的套,让她套出实情了,呲着虎牙笑了。

 “你俩,谁出的主意?”她问。

 “婶子,您捶我我也不能告发牛旦儿!”他直是乐。

 铁梨花知道这是他在耍贫嘴。牛旦虽然这么大个子,但是没有栓儿他是不会有这么大胆子的。

 “栓儿,你妈走的时候,你才十岁,婶子待你跟牛旦没二样:剃头一剃是两个青皮鸭蛋,做鞋一做两对千层底,婶子那时敲疙瘩,就为了你和牛旦能做正经人,好好地读几天书,像亲兄弟一样相互帮衬,等我一蹬腿走了,你俩还是一家子。你比牛旦聪明,懂事,有些话我得跟你说明白。盗墓这天杀的行当,能让多亲的兄弟都成仇人,多少亲人自相残杀,就为了尸骨边上那几件臭烘烘的珠宝…”

 “婶子您把我看成什么人了?!”栓儿脸涨红了。“就是掘出个金銮宝殿,牛旦假如说,哥,这个我要了,我连个愣都不会打,就会对他说:拿去吧,兄弟。”

 铁梨花不说什么了。她沉默的时候让人莫名其妙地心慌。

 “您以为我做不到?”栓儿都有点恼了。

 铁梨花还是不说话。“我跟您赌咒…”

 “不许赌咒!敲疙瘩的人可不敢赌咒!记住了?”铁梨花厉声说道。

 她说着便往柴棚里走,刚要伸胳膊,栓儿手快,已经抱起一捆干蜀黍杆向厨房走去。铁梨花跟在他身后,心里感叹栓儿的体贴,而牛旦还是个人高马大的宝宝。

 “跟您实说吧。婶子,”栓儿搁下蜀黍杆,转身脸对着梨花。厨房的窗子被晒在那儿一串串红辣椒挡了光,但栓儿羞红的脸还是让铁梨花看见了。“我想娶媳妇。”

 “看上谁没有?”

 “我跟牛旦一块儿看上了一个闺女。我说我让给他,他说他让给我。”

 “又不是块油馍,让来让去它不会说话——你们得让人家自己说话。”

 “还没跟她说上话呢…”栓儿声音都不对劲了。

 “明天婶子去找个媒婆,带上聘礼。”铁梨花笑眯眯,看着满心受罪的栓儿直是怜惜,又觉得好玩。一想到牛旦可能也像栓儿这样,她马上就在心里偏袒起来。牛旦哪儿是栓儿的对手?村里十个闺女九个是喜爱栓儿的。牛旦心里受了苦都不知跟母亲诉诉——这几天他的话越发少,谁说不是在心里受苦呢?

 “也不知道人家闺女说过婆家没有?”铁梨花说。

 “打听了——没说过,刚搬咱董村没多久,是跑鬼子反跑来的。住在村北边,跟董秀才赁了那个大窑院,要在里头办学哩!”

 铁梨花:“那闺女叫凤儿?”

 “婶子认识她?”

 “人家可是断文识字的。”

 “把俺哥儿俩识的字加一块儿,也能凑成一个中学生吧?”栓儿又活泛了。“我和牛旦商量了,打算这么着:要是凤儿的八字跟我的合呢,凤儿就归我,要是跟牛旦的八字相配,那凤儿就是我弟妹。要是我俩的八字都跟她的相配,就…”

 “行了,人家闺女要谁不要谁,那是最要紧的。婶子没读过啥书,脑筋可不旧。”

 “那可不,婶子要在城里,不是校长也是先生,先生也没您这么英明…”栓儿一哄就能把梨花哄高兴,尽管她不信。他嘴巴特能,开了口好话就像大减价似的。

 牛旦进了门,把骡子牵进牲口棚,他刚饮了牲口,两只鞋都糊着泥。

 “我看你们别为难那闺女了。她多活泛呐,才不会要牛旦这闷葫芦。牛旦,你说是不是?回头过了门,两口子话都说不成!你俩打算拿墓里的宝贝发笔横财,盖房娶媳妇,是不是?放心,我不阔,不过你俩娶媳妇的钱我还掏得出。”

 牛旦正给骡子刷,骡子突然往旁边一蹴,刷子掉在地上,牛旦给了这畜生一掴子。

 铁梨花心里明白,刚才她说他“闷葫芦”刺痛了他。

 “我去做饭。你们先去洗洗手,再把蒜给我杵杵…”

 “婶子,我回家吃去…”

 “敢!”铁梨花说:“做了你的饭了!”

 第二天一早,铁梨花雇了辆车,赶着来到离董村十里地的上河镇。镇上的店家有不少是陕西人开的,多半卖药材和干货。梨花托人打听到这街上有铺面房出赁,她找到那个铺面,一见那宽敞高大的门面就喜欢。租金不便宜,不过值了。她走进店堂,一个三十四五岁的胖子从里间出来,肚皮在白衫子下得跟口锅似地。

 “您是来赁房?”他被她的模样震住了。

 “从你们门前过,想着不如进来看看。”梨花不正眼看他,眼睛地上看看,墙上看看,边看边往里面走。“什么价?”

 “价不是写在门板上了?”

 “那个价钱是笑话。这一带我花一半钱就能赁来比你大的房。”

 “大姐您打听过嘛?…”

 “这不就是个窝棚吗?”梨花手怠倦地一划拉。“前堂摆两张八仙桌就转不开身了,我还得隔出半间做木工活,连个伙计都不敢雇。这也敢要那么高的租金。”

 “那您给个价。”

 “给你杀下去四成,都是客气的。上河镇出租铺面的有好几家呢,有一家还送我一个月的租金。”

 “您弄错了吧大姐?这镇上的铺面房也就是两三个房东,我都认识。”

 梨花心想,坏了,没诈着他。“您这位房东贵姓?”

 “姓张。”

 “上河镇大姓有三个,没姓张的呀?”

 “东家不是本地人。这么着吧,我去跟张老板商量一下,老板人可好了,一再嘱咐我,宁可少收租也要把房赁给体面人,大姐一看就有派头…”

 “快去吧,我等你回话。”她知道男人都想占她美貌的便宜,逢这样的时候,她跟他们一块儿占她自己美貌的便宜。

 她从墙角拾起一张白纸,仔细一看,是张衣服样子,前头租这铺面的人是个裁。两袋烟的工夫,胖子回来了,告诉梨花房东同意按她的价赁给她。一个回合就把易做赢了,她有些吃惊。铁梨花爱占上风,但没来头地占了上风,她又多心。

 赁下铺面的第二天,梨花在村里又看见了凤儿。她被一个女人从屋里推出来,一面指着她骂她“老大的闺女不嫁个汉,各家瞎串游什么?!”

 旁边有人告诉后来赶来看热闹的人:凤儿在村里动员母亲们放女孩子们去上学,这女人让凤儿给动员火了。

 “上学上学,上完学全学成你这样儿?!老大的岁数满处野跑,这么野跑以后还说得上婆家说不上?!…”这女人有名的泼辣,自己男人都敢骂。

 许多孩子、女人们从家里跑出来,看着女人又说又比划。她男人从后面拽她进屋,她嗓子越吊越高:“我闺女上学?你给我抱孩子,洗布?你给我拾粪?你给拾我就让她去!…”

 铁梨花见凤儿委屈地脸通红,说话间就会落泪似的。她走上去,扯扯她。

 “来,跟婶子回家坐坐。”

 凤儿不动,也不说话。

 “别往心里去,”梨花说“我和你一样,碰见这种人,一句话都回不出!”梨花轻声劝凤儿。其实她和这闺女完全不同,她嘴上是不吃亏的,不带脏字就能把人给骂得噎死。

 “我爸让我动员十家,我这才动员了三家…”

 铁梨花心想,她和她爸是老少一对呆子,一两天就想改变这里上千年的习惯?她想起了柳天赐的父亲,那也是个呆子,觉得这儿人过了上千年的日子不好,想让他们换个过法。他们不想想,读了书就能换个过法?

 “闺女,你可犯不上生气,”梨花说。“一个人一个命,他不想改,他就活该受穷。”她发现地上有个布书包,滚的都是土,拾起来,拍了拍,替凤儿挎在肩上。凤儿转过脸,重重地看她一眼。梨花知道,她刚才的话多少帮她出了口气。没错,这种人就是活该受穷。

 凤儿说:“我爸说,咱们念书人,也是穷,不过不在穷不穷,在于是不是糊里糊涂地穷。”

 铁梨花左右看这闺女,都挑剔不出什么她不喜欢的地方。她意识到自己这是在用婆婆的眼光看媳妇。

 “你看刚才在她家看见没有,七个人就五个碗,要有那几文闲钱,他们还不先去买俩碗?能花在闺女的学费上?”梨花还想劝凤儿。

 “闺女们都是免学费的。”

 梨花一愣:这对父女呆气得让她料所不及,真能赶上曾经的柳先生。

 上河镇是个古镇,好房子多,式样也齐整,都是仿照镇上的刘家大院盖的。刘家的祖先在京里做官,明朝末年把北京的房子风格带到上河。梨花喜欢这个镇,觉得房子的品格多少代表一点人的品格。街上过往的人不少,但一看就没有无事生非闲串的。还有两三家古玩店、字画店,据说不少人会从县城或者洛来上河买字画古玩。

 昨天牛旦在店铺里的作坊赶了一夜活,今早还没起。梨花轻手轻脚地卸下门板,然后往地面上洒了水,开始清扫店堂。

 一个戴礼帽的人走进来,跟梨花掀了掀帽子。梨花正忙着,就没太寒暄。那人走过去,围着刚油了一遍的梳妆台打量着。

 “今天还没开张呢?”戴礼帽的人问道。

 “有客人就算开张。”梨花说。

 “木器生意不好做呀?!”

 梨花拄着扫帚,转过身,笑着说:“好做的不都让您做了?”

 “说话跟二十年前一样。”

 梨花愣了。这个人转过身来。他的脸现在朝着光亮了。梨花让自己千万别慌神。

 “五风韵犹存。”他微微一鞠躬,一种稍带拿捏的风雅。“认出来了?张副官,张吉安。”

 梨花心里说,我还是慌神了。

 张吉安的头发稀疏了,背却还是行武人的背。他比过去显得老练,也不知怎么还多了一点公子哥的风。在梨花眼里,他是顺眼的。梨花眼里的男人,顺眼的不多。

 “从您眼神里,我能看出您是费了老大的劲才认出我的。恐怕您已经忘了我的样子。”他笑笑有点伤感。“二十年前,咱们也不敢多往对方脸上看,您说是不是?”

 “是赵元庚叫你跟着我的?”

 “你离开赵府,我就离开了。”

 梨花的眼睛问他:为啥?嘴却紧抿着。她生来头一次碰到了完全猜不透的人。

 张吉安说:“赵元庚怀疑上我了。他觉得我帮了你。”

 梨花眼睛追问下去:你帮了吗?

 “他觉出我对你有私情。”

 她眼睛更是追问得紧了:有吗?

 “虽说我和赵元庚是表兄弟,一旦沾上这种嫌疑,就处不下去了。面子是没撕破,我自己辞了职。不然他在我手下的人里天天搞收买,多别扭。”张吉安掏出烟盒,往梨花面前让了让,她拈了一,他替她点上,又给自己点了一:“他打听到我带着骑兵去马记当铺之前,做了手脚。”

 梨花默默地听着。张吉安告诉她,他的确在收到当铺徒工的口信时做了手脚:他延迟了发兵的时间,还打发了一个亲信给梨花带了信。可那个亲信太慌乱,跑错了路,跑到另一家当铺去了。赵元庚急切地要捉拿五,又不愿意公开贴告示,怕丢面子,便在附近城镇的大小几十家典当铺布置了暗线。他知道五从赵家带走的或偷走的首饰珠宝只能在那里找出路。虽然五平时攒了一些零花钱,但长久过活她得靠典当,她当出来的珠宝就是捉拿她的线索。

 “我当时太急了,没和那个亲信代清楚,没办成事,还落了把柄。”张吉安不急不徐地回叙着。“我让他带给你的口信里,还有一句重要的话,请你当晚在饮马桥等我。”

 现在铁梨花不慌了。她看着张吉安的脸,眼睛温暖起来。这个男子很有城府,不过眼神还是正派的。

 “你为啥要我等你?”她问。明知故问。

 “现在想,那个桥不吉利,今年给日本人的飞机炸碎了。”

 “我那晚上要等了你呢?”

 “既然当时你我没碰上,二十年后就不必告诉你了。”他看看外面“找个地方坐坐?”

 铁梨花正想怎么推托,牛旦眯着眼走出来了。

 “小伙子手艺真不错。”张吉安说。

 铁梨花知道他其实在捜寻牛旦相貌上赵元庚掺和进来的那部分。这不难,张吉安马上就找到了:牛旦的眼睛、下巴、嘴,和他父亲一模一样。

 牛旦笑了一下,表示对张吉安的夸奖领情,也表示“哪里,哪里”

 “牛旦,这是咱的房东,张老板。”

 “没想到我跟你妈过去是人。”

 牛旦迅速看一眼张老板,又看看母亲。“妈,你去吧,我照应着店里。”

 铁梨花心里一惊,牛旦把刚才的话听去了。她不知道他从哪一段开始听的。儿子没经过什么事,她希望他像个普通农家孩子一样,一辈子不用经什么事。儿子这么一说,她只好跟着张吉安走到街上。

 早上的太阳不太烫,张吉安还是用自己的折扇替梨花挡住阳光。这男人比过去还殷勤呢。不过梨花吃不准自己喜欢不喜欢太殷勤的男人。

 “我一直在到处找你。”他说。

 “赵元庚也在到处找我。不过,不如说他是找他儿子。”

 张吉安笑起来:“你也太把他当人看了。他把他的钱、古董当儿子。他是找你带走的夜明珠。你撬了他的抽屉,比撬他祖坟还让他记仇。”

 “他知道他儿子还活着?”

 “他又讨了一房小老婆。还能生不出儿子?”

 他到了一家茶馆门口,停下来,朝梨花做了个“您先进”的手势。

 不一会儿堂倌给他们上了茶和茶点,张吉安又用自己洁白的手帕抹了抹茶杯。他让梨花感觉又成了少

 “五,…”

 “叫我梨花吧。”

 “那天周胖子——就是我的账房,管租赁房产的那位,把您的模样一说,我心里就猜出是你。他说呀,这女人的名字怪的,叫铁梨花。我就去打听,发现你姥爷姓铁。”

 梨花不做声。这个张吉安神通可不一般,路道太广,赵元庚都捕捉不到的女人,让他捕捉到了。

 张吉安替她夹了块茶点:“洛的萨其玛,二十年前你就好吃它。”

 梨花到底是女人,对有个像张吉安这样的男人惦记了二十年,还记着她爱吃的东西,她还是不忍拒他千里之外。

 “这四样点心都是我爱吃的。”她说。

 他的样子感触万千。

 “你只在赵家呆了两个多月。”

 她明白他的言下之意:两个多月中出的好恶,他都看见了,记住了。

 梨花和张吉安道别时,张吉安已经把“梨花”这名字叫得顺口自然,好像他从来就用这名字称呼她。

 “梨花儿,在我四十五岁上,一段缘又续上了。应该说,老天待我不薄。”

 “你家住在镇上?”

 “一个人,走哪儿哪儿是家。”他看着她。

 梨花脸颊一热。街上摆出了水果摊,透的桃子招来了苍蝇,那嗡嗡声响得她心好

 夜里响起了声。董村的人把狗喝住,背上早就准备好的干粮、细软,顺河沟往山里跑去。他们夜里跑反跑惯了,跑得又快又安静。

 没有人问这是谁和谁又打起来了。左不过是八路的游击队或者从前线撤退的国民二十八军的散兵游勇在铁路上打鬼子的伏击。铁路从郑州、洛一直通到西安,八路游击队常常锯下一截钢轨,让火车出轨,再丢些炸弹放几把火。鬼子会追击一阵,但末了总是作罢。人生地不的鬼子往山里追八路占不上便宜,这点鬼子很明白。四四年的鬼子和早先的鬼子不太一样了,老的老小的小,仗打了七八年,少壮的兵都打死了。现在的鬼子有一点不和八路一般见识的气度,实在打急了,他们才较真,对八路来一次大围剿。村里人跑是怕鬼子追捕不到八路回到村里来出气,抓一些夫子去修炮楼,或者抓几个闺女去取乐。不过洛攻陷了这么久,鬼子还没进过村。

 人们在月光下往越来越窄的河里跑。两边的山坡陡起来了,夹住长着苇子的古河道。

 铁梨花手上挎个布包,里面装了几十张烙饼,二十个咸鸡蛋。她跑在人群的中段,不断跟人打听,有没有人见到牛旦和栓儿。人们都说没见这哥儿俩。她便转过身逆着人群往回走,目光搜寻着赶上来的人们。

 “梨花婶子!”

 她听出这声音了。是那个叫凤儿的姑娘,借着月光,她看见姑娘搀着个男人,四五十岁的样子。男人两腿直往前冲,上半身落在后面,再看看他手里牵的一条大黑狗,她明白这是个瞎子。

 “我爹眼不好,我们出来晚了!…”凤儿说。

 “没事,鬼子不会追来的!”梨花说。“他们怕八路在山里埋伏呢!”说着她和凤儿一家错过去。

 “梨花婶子,你咋往回走呢?”凤儿叫道。

 凤儿的这句话被铁路那边的炸弹爆炸声掩住了。梨花见一个少年抱着跑过去,另一个老太太抱着两只兔子跑过去。少年边跑边说:“梨花婶子,别往回走啦!几个鬼子进咱村了!…”

 “你看见你牛旦和栓儿哥没?”梨花叫道。

 少年没有回答。他顾不上了,抱的也飞了。老太太剩下的三五颗牙咬得紧紧的,骂他孙子弄飞了她的下蛋

 梨花这时看见十多步开外,凤儿的爹突然停住了。黑狗怎么拽他他也不动。然后她听见他开了口:“凤儿,刚才你叫的那个婶子,是谁?”

 “爸,快走吧…”凤儿说。

 “你叫她梨花婶子?”

 铁梨花这时又走回来,一面在向人们打听栓儿和牛旦,一面看着凤儿的父亲。这时狗和凤儿都在拽他,却是谁也拽不动他,他朝正在说话的她伸长脖子,像是在“打量”她的声音。

 “凤儿,扶着我,咱上那头走走…”他下巴指着铁梨花的方向。

 “爸,您没听见,有几个鬼子进了村!”凤儿不容分说地拽着父亲。

 铁梨花站住了。凤儿父亲的声音不生。何止不生,太了。她看着凤儿父亲踉踉跄跄,让一个闺女一条狗拉走了,却还不断转过头,还想“望一望”她的声音似的。

 全村的人在河滩两边的柞树林里歇下来。铁梨花见凤儿和父亲坐在一棵树下,垫着一块旧棉絮。黑狗起身了上来。凤儿的父亲马上知道有人来了,仰起脸。

 “凤儿,”梨花叫着正打盹的姑娘“这儿可有点哇…”

 凤儿父亲的手马上去摸倒在一边的拐杖。梨花见他拄着拐杖站起身,一只手慌张地抻出掖在间的旧长衫。远处的炮声在窄窄的河道里听起来闷闷的,像是远古传来的。

 “她婶子…”凤儿的父亲说道。

 他仰着脸。这时他不是在“望”了,而像是在“嗅”他说“不敢认了…”他轻轻地笑一声“认错让人笑话…”

 铁梨花和他只有两尺距离。她打量一眼他们的行李,发现了一把栓在包袱上的胡琴。

 “闺女也叫凤儿?”梨花说。她看着他二十年来的变化。月光中她都看出这变化多吓人:天赐白了头,驼了背,眼睛也失明了。

 “要是认错人了,先给您赔个不是,”天赐说。“该不是徐凤志吧?”

 梨花给他这么一叫,撑不住了,眼泪冲出眼眶。当年他叫她就像叫学校里的女学生,连名带姓。后来他们亲近了,他才叫她凤儿。他给闺女起个跟她一样的名儿,天天时时地唤一唤,是想把二十年前的凤儿唤回来。

 “坐这儿吧!”天赐说。

 梨花顺从地坐下来。他低下头,不愿她看见他名存实亡的眼睛。

 “你没变。”天赐说。

 梨花抹一把泪,说:“你也没变。”她觉得委屈冲天,可又不知道哪儿来的这股委屈“咱都没变。”

 她看了他女儿一眼。闺女睡了。  m.IGeXs.Com
上章 铁梨花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