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钟声 下章
第三十章
爱情问题

 1。

 有人说,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贝多芬的乐曲在奏响在回,如果真有外星人的话,他们会把这声音认作地球的标志(就像土星有一道美丽的环),据此来辨认我们居于其上的这颗星星。这是个浪漫的想象。何妨再浪漫些呢?若真有外星人,外星人爷爷必定会告诉外星人孙子,这声音不过是近二百年来才出现的,而比这声音古老得多的声音是“爱情”爱情,几千年来人类以各种发音说着、唱着、赞美着和向往着它,片刻不息。因此,外星人爷爷必定会纠正外星人孙子:爱情——这声音,才是银河系中那颗美丽星星的标志呢。

 2。

 但,爱情是什么?爱情,都是什么呢?

 大约不会有人反对:美满的爱情必要包含美妙的(注:本文中的“”意指吸引、行为、快乐),而美满的当然要以爱情为前提。因为世上还有一种叫作“友爱”的情感,以及一种叫作“嫖娼”和一种叫作“施暴”的行为。因而大约也就不会有人反对;爱情不等于也不能代替爱情。如同红灯区里的男人或女人都不能代替爱人。

 这差不多能算一种常识。

 问题是:那个不等同于的爱情是什么?那个性所不能代替的爱情,是什么?包含并且大于的那个爱情,到底是怎么一种事?

 3。

 也许爱情,就是友爱加吸引?

 就算这机械的加法并不可笑,但是,为什么你的异朋友不止十个,而爱人却只有一个(或同时只有一个)呢?因为只有一个对你产生吸引?是吗?

 也许有人是。可我不是。我不是而且我相信,像我这样不止从一个异那儿感受到吸引的人很多,像我这样不止被一个美丽女人惊呆了眼睛和惊动了心的男人很多,像我这样公开或暗自赞美过两个以上美妙异的人肯定占着人类的多数。

 证明其实简单:你还没有看见你的爱人之时你早已看见了异的美妙,你被异惊扰和吸引之后你才开始去寻找爱人。你在寻找一个事先并不确定的异作你的爱人,这说明你在选择。你在选择,这说明对你有吸引力的异并不只有一个。那么,选择的根据是什么?

 若仅仅是,便没有什么爱情发生,因而那是动物界司空见惯的事件与本文无关。你的根据当然是爱情。

 但是爱情是什么眼下还不知道。

 现在只知道了一件事:吸引从来不是一对一的,从来是多向的,否则物种便要在无竞争中衰亡。

 4。

 我读过一篇小说,写一对恋人(或夫)出门去,走在街上、走进商店、坐上公共汽车和坐进餐厅里,女人发现男人的目光常常投向另外的女人(一些漂亮或感的女人),于是她从扫兴到愤怒终至离开了那男人。这篇小说明显是嘲讽那个男人,相信他不懂得爱情和不忠于爱情。

 但该小说作者的这一判断只有一半的可能是对的,只有一半的可能是,那个男人尚未走出一般动物的行列。另外一半的可能是那个女人不懂爱情。首先她没弄清与爱的分别,是多指向的,而的多指向未必不可以与爱的专一共存。其次她把自己仅仅放在了的位置上,因为只有在这个位置上她与另外那些女人才是可比的。第三,那男人没有因为众多的吸引而离开她,她可想过这是为什么吗?她显然没想过,因为倒是她仅仅为了妒忌而离开了她的恋人或丈夫。

 恋人们或夫们,应该承认吸引的多向,应该互相允许(公开或暗自)赞赏其他异之魅力。但是!但是恋人们或夫们,可以承认和允许多向的行为么?不,当然不,至少我不,至少当今绝对多数的人都——不!这,是为什么?这是一个最严重也最有价值的问题。

 5。

 毫无疑问,是因为爱情,因为必须维护爱情的神圣与纯洁,因为专—的爱情才受到赞扬。但是,这就有点奇怪,这就必然引出两个不能含混过去的问题:一是,爱情既然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为什么要专一?为什么只能对一个人?为什么必须如此吝啬?为什么这吝啬或自私倒要受到赞扬,和被誉为神圣与纯洁?

 二是,吸引既然是多向的,为什么行为不应该也是多向的?

 为什么行为要受到限制,而且是以爱情(神圣与纯洁)的名义来限制?为什么对的态度,竟是对爱情忠贞与否的(一个很重要的)证明?为什么多向的吸引可与爱情共存,而多向的行为便被视为对爱情的不忠?

 6。

 先说第二个问题。

 这不忠的观念,可能是源于早先的把爱情与婚姻、家庭混为一谈,源于婚姻、家庭所关涉的财产继承。所以这不忠,曾经主要是一个经济问题,现在则不过是旧观念的遗留问题。这不无道理。但,这么简单么?那么在今天,爱情已不等同于婚姻、家庭,已常常与经济无涉,这不忠的观念是否就没有了基础就很快可以消逝了呢?或者这不忠的观念,仅仅是出于动物式的争夺,在宽厚豁达和更为进步的人那儿已不存在?

 我知道一位现代女,她说只要她的丈夫是爱她的,她丈夫的对象完全可以不限于她,她说她能理解,她说她自己并不喜欢这样但是她能理解她的丈夫,她说:“只要他爱我,只要他仍然是爱我的,只要他对别人不是爱,他只爱我。”可是,当那男人真的有了另外的对象而且这样的事情慢慢多起来时,这位现代女还是陷入了痛苦。

 不,她并不推翻原来的诺言,她的痛苦不是因为旧观念的遗留,更不是忌妒,而是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可我怎么能知道,他还是爱我的?”她说,虽然他对她一如既往,但是她忽然不知道为什么他还是爱她的。她不知道在他眼里和心中,她与另外那些女人有什么不同。

 她不知道为什么她不是与另外那些女人一样,也仅仅是他的一个性对象?她问:“什么能证明爱情?”一如既往的关心、体贴、爱护、帮助…这些就是爱情的证明么?可这是母爱、父爱、友爱、兄弟姐妹之爱也可以做到的呀?但是爱情,需要证明,需要在诸多种爱的情感中独树一帜表明那不是别的那正是爱情!

 什么,能证明爱情?

 7。

 曾有某出版社的编辑,约我就爱情之题写一句话。我想了很久,写了:没有什么能够证明爱情,爱情是孤独的证明。

 这句话很可能引出误解,以为就像一首旧民谣中所表达的愿望,爱情只是为了排遣寂寞。(那首旧民谣这样说: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嘛呀?点灯说话儿,吹灯就伴儿,早上起来梳小辫儿。)不,孤独并不是寂寞。无所事事你会感到寂寞,那么理万机如何呢?你不再寂寞了但你仍可能孤独。孤独也不是孤单。门可罗雀你会感到孤单,那么门庭若市怎样呢?你不再孤单了但你依然可能感到孤独。孤独更不是空虚和百无聊赖。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溢出来要冲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应他、收留他、理解他。孤独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生理问题,孤独是心灵问题,是心灵间的隔膜与歧视甚或心灵间的战争与戕害所致。那么摆孤独的途径就显然不能是理万机或门庭若市之类,必须是心灵间戕害的停止、战争的结束、屏障的拆除,是心灵间和平的到来。心灵间的呼唤与呼应、投奔与收留、坦与理解,那便是心灵解放的号音,是和平的盛典是爱的狂。那才是孤独的摆,是心灵享有自由的时刻。

 但是这谈何容易,谈何容易!

 让我们记起人类社会是怎样开始的吧。那是从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果于是知道了善恶之开始的,是从他们各自用树叶遮挡起生殖器官以示他们懂得了羞之时开始的。善恶观(对与错、好与坏、伟大与平庸与渺小等等),意味着价值和价值差别的出现。羞感(荣与辱,扬与贬,歌颂与指责与唾骂等等),则宣告了心灵间战争的酿成,这便是人类社会的独有标记,这便是原罪吧,从那时起,每个人的心灵都要走进千万种价值的审视、评判、褒贬、乃至误解中去(林弹雨一般),每个人便都不得不遮挡起体和灵魂的羞处,于是走进隔膜与防范,走进了孤独。但从那时起所有的人就都生出了一个渴望:走出孤独,回归乐园。

 那乐园就是,爱情。

 8。

 寻找爱情,所以不仅仅是寻找对象,而根本是寻找乐园,寻找心灵的自由之地。这样看来,爱情是可以证明的了。自由可以证明爱情。自由或不自由,将证明那是爱情或者不是爱情。

 自由的降临要有一种语言来宣告。文字已经不够,声音已经不够,自由的语言是自由本身。解铃还需系铃人。孤独是从遮掩开始的,自由就要从放弃遮掩开始。孤独是从防御开始的,自由就要从拆除防御开始。孤独是从羞开始的、自由就要从废除羞开始。孤独是从衣服开始,从规矩开始,从小心谨慎开始,从距离和秘密开始,那么自由就要从去衣服开始,从破坏规矩开始,从放不羁开始,从消灭距离和秘密开始…(我想,相视如仇一定是爱的结束,相敬如宾呢,则可能还不曾有爱。)

 行为是一种语言。在爱人们那儿,坦体已不仅仅是生理行为的揭幕,更是心灵自由的象征;炽烈地贴近已不单单是的摧动,更是心灵的相互渴望;狂合已不只是繁殖的手段,而是爱的仪式。爱的仪式不能是自娱,而必得是心灵间的呼唤与应答。爱的仪式,并不发生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爱的仪式是百年孤独中的一炬自由之火。在充满心灵战争的人间,唯这儿享有自由与和平。这儿施行与外界不同甚或相反的规则,这儿赞美赤身体,这儿尊敬神魂颠倒,这儿崇尚礼崩乐坏,这儿信奉敞开心扉。这就是爱的仪式。爱的表达。

 爱的宣告。爱的倾诉。爱之祈祷或爱之祭祀。

 9。

 君王与嫔妃、嫖客与娼、爱人与爱人,其行为之方式的相同点想必很多,那是由于身体的限制。但其行为之方式的不同点肯定更多,因为,就便是相同的行动也都溢着不同的表达,那是源自心灵的创造。

 譬如哭,是忧伤还是矫情,一望可知。譬如笑,是欣还是敷衍,一望可知。譬如西门庆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其境界的大不同一读可知。这很像是人们用着相同的文字,而说着不同的话语。相同的文字大家都认得,不同的话语甚至不能翻译。

 顺便想到:什么是呢?在不赞成的人看来,并没有身,只有的心计。只要是爱的表达(譬如查泰莱夫人与其情人),一切礼崩乐坏的作为都是真理,并无可言。而若有爱之外的指向(譬如西门庆),再规范再八股的行动也算氓。

 10。

 是爱的仪式,爱情有多么珍重,行为就要多么珍重。好比,总不能在婚礼上奏哀乐吧,总不能为了收取祭品就屡屡为亲娘老子行葬礼吧。仪式,大约有着图腾的意味,是要虔敬的。改变一种仪式,意味着改变一种信念,毁坏一种仪式就是放弃一种相应的信念。

 行为,可以是爱的仪式,当然也可以是不爱的告白。

 这就是为什么,对的态度,是对爱情忠贞与否的一个重要证明。

 这就是为什么,要受到限制,而且是以爱情的名义。

 爱情,不是自然事件,不是荒野上媾的季节。爱情是社会事件,在亚当夏娃走出伊甸园之后发生,爱情是在相互隔膜的人群里爆发的一种理想,并非一种生理的分泌。所以不能代替爱情。所以爱情包含又大于

 11。

 再说第一个问题:爱情既然是美好的感情,为什么要专一为什么不该多向呢?为什么不该在三个以至一万个人之间实现这种感情呢?好东西难道不应该扩大倒应该缩小到只是一对一?多向的爱情,正可与多向的吸引相和谐,多向的行为何以不能仍然是爱的仪式呢?那岂不是在更大的范围里摆孤独么?岂不是在更大的范围里敞开心扉,实现心灵的自由与和平么?这难道不是更美好的局面?

 不能说这不是一个美好的理想。这差不多与世界大同类似,而且不单是在物质享有上的大同。在我想来,这更具有理想的意味。至少,以抽象的逻辑而论,没有谁能说出这样的局面有什么不美和不好。若有不美和不好,则必是就具体的不能而言。问题就在这儿,不是不该,而是不能。不是理想的不该,不是逻辑的不通,也不是心的不,而是现实的不能。

 为什么不能?

 非常奇妙:不能的原因,恰恰就是爱情的原因。简而言之:孤独创造了爱情,这孤独的背景,恰恰又是多向爱情之不能的原因。倘万众相爱可如情侣,孤独的背景就要消失,于是爱情的原因也将不在。

 孤独的背景即是我们生存的背景;这与悲观和乐观无涉,这是闭上眼睛也能感受到的事实,所以爱情应当珍重,爱情神圣。

 倘有三人之恋,我看应当赞美,应当感动,应当颂扬。这与所谓第三者绝无相同,与群婚、滥、纳妾、封妃更是天壤之别。唯其可能微乎其微。更别说四。

 12。

 我知道有一位解放人士,他公开宣称他爱着很多女人,不是友爱而是包含且大于的爱情,他的宣称不是清谈,他宣称并且实践。这实践很可能值得钦佩。但不幸,此公还有一个信条:诚实。

 (这原不需特别指出,爱情嘛,没有诚实还算什么?)于是苦恼就来了,他发现他走进了一个二律背反的处境:要保住众多爱情就保不住诚实,要保住诚实就保不住众多爱情。因为在他众多地诚实了之后,众多的爱人都冲他嚷:要么你别爱我,要么你只爱我一个!于是他好辛苦:对A

 瞒着B,对B瞒着C,对C瞒着AB,对B

 瞒着AC…于是他好荒唐:本意是寻找自由与和平,结果却得到了束缚和战争,本意要诚实结果却欺瞒,本意要爱结果他好孤独。他说他好孤独,我想他已开始成人。他或者是从动物进化成人了,或者是从神仙下凡成人了,总之他看见了人的处境。这处境是:心与心的自由难得,的自由易取。这可能是因为,心与心的差别远远大于的差别,生理的人只分男女,心灵的人千差万别。这处境中自由的出路在哪儿?我想无非两路:放弃爱情,在欺瞒中去足多向的,麻醉掉孤独中的心灵,和,做情的信徒,知道他非常有限,因而祈祷因而虔敬,不恶其少恶其不存,唯其存在,心灵才注满希望。

 13。

 不过真正的解放人士,可能并不轻视爱,倒是轻视。他们并不把与爱联系在一起,不认为有爱之仪式的意义,为什么吃不是爱的告白呢?也不必是。就是如同吃就是吃,都只是生理的需要与足,爱情嘛,是另一回事。这不失为一个聪明的主张。你可以有神圣的专注的爱情,同时也可以有随意的广泛的行为,既然爱与互不相等,何妨更明朗些,把二者彻底分割开来对待呢?真的,这不见得不是一个好主意,不再有自身之外的意义,就可以从爱情中解放出来,像吃饭一样随处可吃,不再引起其它纠葛了。但是,爱,还包含么?当然包含,爱人,为什么不能也在一块吃顿饭呢?

 爱情的重要是敞开心扉不是吗,何须以敞开体作其宣布?敞开体不过是行为一项难免的程序,在哪儿吃饭不得先有个碗呢?所以我看,这主张不是轻视了爱,而是轻视了,倘其能够美满就真是人类的一次伟大转折。

 但是这样,恐怕又要失去光彩,被轻视的东西必会变得乏味,唾手可得的东西只能使人舒适不能令人激动,这道理相当简单,就像绝对的自由必会葬送自由的魅力。据说在解放广泛开展的地方,同时广泛地出现着冷漠,我信这是真的,这是必然。没有了心灵的相互渴望,再加上体的沉默(没有另外的表达),行为肯定就像按时的服药了。假定这不重要,但是爱呢?爱情失去了什么没有?

 爱情失去了一种最恰当的语言。这语言随处滥用,在爱的时候可还能表达什么呢?还怎么能表达这不同于吃饭和服药的爱情呢?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了。爱情,必要有一种语言来表达,心灵靠它来认同,自由靠它来拓展,和平靠它来实现,没有它怎么行?而且它,必得是不同寻常的、为爱情所专用的。这样的语言总是要有的,不是就得是其它。不管具体是什么,也一样要受到限制,不可滥用,滥用的结果不是自由而是葬送自由。

 既然这样,作为爱的语言或者仪式,就没有什么别的东西能够优于。因为,行为的方式,天生酷似爱。其呼唤和应答,其渴求和允许,其拆除防御和解除武装,其放弃装饰和坦真实,其互相敞开与贴近,其相互依靠与收留,其随心所及轻蔑规矩,其携力创造并共同享有,其极乐中忘记你我霎那间仿佛没有了差别,其一同赴死的感觉但又一起从死中回来,曾经分离但现在我们团聚,我们还要分离但我们还会重逢…这些形式都与爱同构。说到底,之中原就埋着爱的种子,上帝把人分开成两半,原是为了让他们体会孤独并崇尚爱情吧,上帝把和爱联系起来,那是为了,给爱一种语言或一个仪式,给一个引导或一种理想。上帝让繁衍在这样的过程里面发生,不仅是为了让一个物种能够延续,更是为了让宇宙间保存住一个美丽的理想和美丽的行动。

 14。

 可为什么,,常常被认为是羞的呢?我想了好久好久,现在才有点明白:忌是自由的背景,如同分离是团聚的前提。

 这是一个永恒的悖论。

 这是一切“有”的质,否则是“无”

 我们无法谈论“无”我们以“有”来谈论“无”

 我们无法谈论“死”我们以“生”来谈论“死”

 我们无法谈论“爱情”我们以“孤独”来谈论“爱情”

 一个永恒的悖论,就是一个永恒的距离,一个永恒孤独的现实。

 永恒的距离,才能引导永恒的追寻。永恒孤独的现实,才能承载永恒爱情的理想。所以在爱的路途上,永恒的不是孤独也不是团聚,而是祈祷。

 祈祷。

 一切谈论都不免可笑,包括企图写一篇以“爱情问题”为题的文章。某一个企图写这样一篇文章的人,必会在其文章的结尾处发现:问题永远比答案多。除非他承认:爱情的问题即是爱情的答案。

 一九九四年  M.igExS.cOM
上章 钟声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