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豳风文集 下章
七日(之一)
汽车驶向黄山,乌瓦白墙在窗外像飞逝的蒙太奇画面,那些人,风一样地去了,抬脚与婺源的泥土相剥离的一霎那,我已经开始想念她…

 西湖的潋滟水光,映着昏昏落,雷峰塔显得纤瘦安静,湖边人如织,情人们勾着手,孩子的笑容像盛开的百合,那些醒目的白发在夕阳中显出可爱的绯红色,而我只静静地,想起了昨天,晓起村口的一片竹筏…

 清晨,北京扬起了大风,元大都城垣遗址的梨花被碎了,漫天飞舞着,落英胜雪。远远近近的桃花梅,一团团的嫣红姹紫,柳树新了叶子,地绿。我恍然看见,那无际的金色田野,像长河一样在大地上淌…

 徽州的乡愁,在梦中,浅浅地

 ——题记

 婺源——杂花生树

 引子

 朱熹是婺源人。

 出生在福建的朱熹,时常地想起婺源。

 他经过县城北门的郊外,看到幽静的山林下,一泓清水缓缓过,朱熹说,我从前在梦里到过这里的呀,这是什么地方啊?他的学生告诉他,这里就是朱绯塘,朱熹咏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婺源,是徽州文化六分之一的源头。

 《方舆记》说:四千多年前尧帝时,天下洪水。有—位美丽女子,骑着一条巨大的鳙鱼,逆而上,将落水的村民救上鱼背,成千上万的小鳙鱼跟随护送。到了水的尽头,水干涸了,那女子升到了天上,化作了婺女星。而那些小鳙鱼都死掉了,它们的鳞骨堆积成了一座山,叫大鳙山。源出大鳙山的鳙溪水,往东入浙江开化、衢州、兰溪,为婺州水之源头。

 婺源,也就是婺水的源头。

 第一——思溪·延村·梦醒时分

 第一眼。

 在思溪,我转过身去,看到了一座廊桥。

 河面波澜不兴,苔藓的鱼嘴榫将水分作两绺,桥的一边是粉墙黛瓦的老屋。廊桥体态舒展,木栏杆撑起微微翘起的两行屋檐,又连缀着水下的倒影,虚虚实实犹如村庄的一束飘动的裙摆——从明朝以来,服未改。

 桥两边的靠椅上,三三两两坐着些村民。男子们多是上了岁数的,叼着烟斗却不并急于吐,面孔一律慈祥而庄重,挂着敦厚的笑容。妇女不例外地成为音响的主旋律,老远就亲热地打着招呼,孩子瞅见机会挣脱了母亲的手,追逐厮闹,撞击着木地板咯噔做响,笑声风铃般晃动起来。

 我想起了童年,那一种熟悉的泥土味道。

 过了廊桥,走进了思溪的巷陌。这小巷清冷而凋敝,斑斑驳驳。青石板的路,并不宽阔,两侧衔接着白色的古老院落,再向上望去是连绵不绝的马头墙,将天空切割成富于变化的折线。院落被高墙掩蔽起来,外面的人只看得到屋顶和影壁,再走近一些,却又不免生出些惊奇。门庭巍峨,上有飞雨吊檐,檐下是砖雕,镂出了立体的层次——一种被复原的了历史记忆,人物、车马、建筑、草木无不与这地方的人事发生过千丝万缕的联系。

 转入敬序堂,这里是思溪最隆重的建筑。正厅内的藻井为长方形,一切布置如旧;整个敬序堂共有六个天井,楼有回廊护栏,客馆的雕刻精细入微,显出主人的慷慨气派。从正厅转入西侧的花园,左拐进入一座小小庭院,从木梯拾阶而上,就到了“公子书房”,这里的幽静中潜伏着一种少年情怀,望着天井中的一角天光,是不由得令人常常发呆的。

 延村与思溪襟带相连,步行十分钟即可抵达。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亲和力, “雇佣”了几个黄发垂髫的娃娃作为免费导游,那些孩子天勇猛好动,一路上跳,遇着来往车辆就齐声呼喊:“汽车来了我不怕,我和汽车干一架”——吓,难得还押韵的!

 最小的一个叫小婺,四岁,走累了便蜷在我的怀里,不认生,却沉默少语。路两边尽是油菜田,黄橙橙地惹人心,孩子们采了花来送我,小婺主动顺手接了去,我倒乐得借花献佛。

 延村适合远观,青山掩映中黑白相间,马头墙勾勒出丰富的天际线,千年之前如此,千年之后也并未改变。据说在延村串门,若遇着雨雪天气,从村头到村尾,可以穿堂入室,衣衫不,建筑与宗族的血缘一样筋骨相连。

 延村的训经堂,有两扇关不拢的门,当年主人建房的时候,受“白虎”位不能开门的限制,故意将两片门做成关合不拢,以补风水之缺。有趣的是,大门正对右厢楼上的小姐闺房,女眷可以从窗子里悄悄窥探,这恐怕是父母的一点怜惜之心。也正是因为这些个“标新立异”,训经堂竟格外地受到许多仰慕。

 房屋静静矗立着,却已然颓败了,那些属于它们的岁月都已久远,而平静却是一种回声,在定居者的朴素生活中传递。只是那些花儿,还在怒放,色彩并不寂寞,油油的绿,的黄,胭脂般的浅白淡粉,在残破的墙垣间轻轻摇晃。  

 有生命的,不仅是草木,还有记忆。

 在一扇门楣旁,金姓子孙为他们的母亲立了一方石匾,大意是父亲早殁,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女抚养成人,母亲故去的时候,散居异地的子女回到老宅将父母合葬,并用孩子的字体记述下那刻骨铭心的思念。

 天色渐暗,孩子们显然疲倦了,走得并不快。回到思溪的时候,小婺的父亲远远站在村口等候,他并不怪我擅自“拐”走了小婺,只是和气地笑着,说在村里找了两遍,听人说被一个外乡人给带走了,所以就等在村口。我生出许多愧疚,小婺忽然从父亲的怀里探出一只手臂,伸向我,手中握着那束油菜花,澄澄的黄得可爱。我接下了,连同小婺的心意。

 夜宿思溪。

 在河边赤脚泡在水里,冰凉。旁边有大嫂洗衣服,她告诉我,这里聚居是俞姓人家,他们很久以前迁徙至此,繁衍生子,朝夕耕作,却常常思念起故乡清溪的水,所以为自己的村庄起名“思溪”

 806年的思念啊!

 第二——嶂山·理坑·桃源深处(之一)

 小雨,微寒,摩的在山路间风驰电掣。

 在婺源县城车站,两个完成旅行的北京女孩说,大鄣山不应该被错过。大鄣山也定然不肯错过我,抵达的时候,雨停了,晴空初洗。

 眼前,一条天然落差193米的瀑布,声如雷鸣。

 而我并不能靠近它,瀑布悬在两山相间的微凹处,如一匹白练,浮于绿锦之上,腾起薄薄的水雾,在绿色的山谷间缥缈飞扬。

 大鄣山的水,是一种奇异的绿。卧龙谷里大小瀑布不绝,泉水从海拔1264米的笼尖倾泻而下,形成大小瀑布82条,称八十二冲。跌水成潭,深不可测,尽是一团汪汪的澄碧,我就恍然想起了玉。古人有古玉十三彩之说,清陈《玉纪》谈到玉的古有朱砂红、血红、棕紫、茄皮紫、松花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糙米白、虾子青、雨过天青、澄潭水苍等,大鄣山的水,应是接近于松花绿,那种常年埋藏,沾了地气,受了铜沁的古玉,最是让人暗生敬畏、心神漾。

 掬水在手,至清,那潭中的水,真是匪夷所思呢。

 行不久,见一竹舍,秋千悬于梁上,茶案置一硕大水壶,呈松状,野趣盎然。闲坐小憩,一盏清茗水汽袅袅,沏水的少女长身白面,眼角间尚是不谙世事的可爱稚气。

 溯水而上,沿路一边尽是绝壁,古藤长草盘桓错生,水从石间渗出来,苔藓极旺盛,敷满低处的岩石。沿途色彩烂漫,红到刺目的“猴欢喜”,成团成簇的黄馨和白花畿木,池边溪涧的野生桂花林和红杉紫藤,都是大鄣山的“原住民”,彼此毫不生疏,相得益彰,谐趣天成。

 脚步愈加轻快了,过石桥、索桥、木桥、竹桥、砖桥,溪水浅处几块凸起的天然卵石也尽可连缀成桥。一路上景殊异,使人不觉得倦怠,越发有寻幽探秘的好奇心,而两耳只是轰鸣,水势庞大,云飞溅。

 从大鄣山返回清华镇,路边少驻,远眺彩虹桥,多情的旅行者在这里寻找爱情的奇遇——桥上,一个对眸,就穿了前世今生。多情的故事定然被设定在如画的背景中,廊桥是一个可以让人想入非非的地方,那些情愫,如忧伤的河水,平静地淌过,在斜中粼粼如梦。

 而于我,如梦的是理坑。

 有点像爱丽思,就是那一种天真的惊奇。坐在摩托车上,风将头发吹,而这种惊奇,也随风飞动。这是一条峡谷,被莽莽山峦裹挟起来,随着河的走势蜿蜒展开,杉木林郁郁葱葱,枝干拔,树冠如塔,满山遍野只是绿色,绿色的分别只是光影的分别。而水,在石间奔跃,俄而却平滑如镜,显出凝重的深绿色,我想,这就是“静水深”的意思吧。

 路上极少见人,这么长的路,若是步行,是断然无法当天折返的。这如画的长廊,究竟通向一个怎样的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我心中默诵着。

 而当它真正到来的时候,一切忽然陷入了寂静。

 群山环绕的开阔谷地,炊烟,黄绿相间的田野,河逶迤而动,村庄在山坳间漾动的轻烟中如被牛浸润着。田埂间,农夫牵着水牛回家,牛角上挂着一串紫云英,悠然远去…

 “阡陌交通,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我恍然从陶渊明的想象中挣脱出来,桃源,不就是一种世俗中寻找和偶遇吗?

 我站在理坑的村口,溪水穿村而过,划出一个小小的弧度,青石板驳岸而筑,已近黄昏了,各家的妇女在溪水中淘洗蔬菜,竹篮摇晃,起环环涟漪,鸭子伸头缩脑,蓦地钻入水底,不见了影踪。而溪水两侧的古老房屋,如此密集地相互襟连,马头墙高低错落,如在白色的画布上晕染出几绺墨的琴弦。

 这里是中国理学的源头,是徽州文化的收容之所。

 若从山头上俯视,理坑是一个太极图,她的道路迂回曲折,被赋予八卦的神奇变化,除非得到村民的指点,往往初来者只会陷在几近相同的高墙深院间。我向路边的老婆婆询问尚书第的所在,无奈听到的竟是“外语”,只好不迭地说谢谢。老人家似乎并不放心,蹒跚地跟在我的身后,转过两个胡同,她手一扬,立时弓下身子,靠到墙上,呼呼气,尚书第赫然在眼前了,我却知道,自己已经领受了理坑最美好的风景

 ——那人心,那古道热肠。

 第二——嶂山·理坑·桃源深处(之二)

 理坑的路,在幽深的高墙间盘桓。

 青石板光可鉴人,墙角水潺潺,清可见底,嵌着卵石和摇动的水草。

 婺源的很多村落都是以“坑”命名的,“坑”的原意是低洼之地,低洼处易积水便常引申为溪之地。理坑,被婺源人称为“源头之水”

 与思溪延村的“商宅”不同,理坑的老屋多是“官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他们或功名取仕,成高爵显贵,或服贾四方,成巨富豪商,荣归故里,穷极土木,广侈华丽以明得志。数百年间,徽州村落在青山绿水中缓缓生长,高车怒马的贵族、拖朱曳紫的商贾,锦帽貂裘,风尘仆仆,在清朗的乡村郊野寻求生命的最后归宿。到了晚明时期,远游的行者们“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眼角‮花菊‬摇曳,青韭深翠。

 在理坑的街巷中穿行,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的历史长卷。时间的钟摆摇摇晃晃,一恍神,几百年的光就悠悠地过去了。

 我立在一栋老房子的门前,主人膝下绕着粉面微醺的小舍人,父亲和孩子向外张望,眼神平和。三百多年以前,也是有人在这样张望吧,他一袭青衫,鬓角满是霜,眼神是一样的平和,不过这份平和之中,隐隐有沧海不兴的落落大方,他站在那里,头上悬着匾——“天官上卿”

 这个人叫余懋衡,明朝吏部尚书。

 关于他的故事,徽州的百姓口耳相授——“他是个硬骨头的人啊!”

 一次朝廷修宫殿征矿税,矿使骄横,百姓受苛政涂炭,懋衡上疏议罢矿税,结果被罚没了一年的饷银。又一次,他巡视陕西,发现税监梁永征用民役运载私物,据实上奏,被梁永指使羽贿赂厨人投毒暗害,幸未死。再一次,张讷丑诋讲学诸臣,余懋衡被诬削职…

 一生的板荣辱,余懋衡深味这世间的炎凉,他回到故土,建了这所房子,房子的周界是圆的,而内里的布局方方正正,余懋衡倾其一生,待自己的后人要“外圆内方”,他内心的棱角,被磨出了血迹,而脸色却愈加平和了。他的长袍被秋风鼓起,一个人立在昏昏的夕阳里,沉默不语。

 暮色四合。

 我和朋友下榻在云溪别墅。

 这所房子在网络上广有声名,主人姓余,谓余老板,届知天命之年。

 余老板的先人余纯烈号“云溪先生”,善画美人,据说画的美人图比点秋香的唐伯虎还要多,云溪先生纳了七房小妾,红袖添香,翠帘初卷,满园子的芳菲。今人多羡余云溪,便瞧着这房子有一种别样的风韵致,向往着这里的象牙、美人图和那绻缱的往事。

 夜浸着凉意,团团涌了出来。

 绿茶初沉,袅袅水汽在昏黄灯光下氤氲散开。大堂对着院落,空旷而寂静。除了窗角的微光,只剩下一团黑,稠如墨。

 我敲开余老板的卧房,拥着一个炭盆,海阔天空地聊了开去。好客的主人并不怪我冒昧,他面色平静,挂着憨厚的笑容。

 他告诉我,他五年前回到理坑,开辟了这家旅馆,而之前,他的身份是一个古玩商人,奔波四方三十多年,似乎从未停顿。而后,他和他的祖先一样,回到了故乡,外面的世界那么喧闹,而一旦回到了这里,他的心立刻就安静了下来,如秋叶匍匐于泥土。

 余老板说,他的儿女在外求学打工,并不准备继承这点家业。他奔波的太久了,只想守住这座院子,守住一段记忆。他和夫人,在这偌大的庭园里,疏离了三十年的分合,终于习惯起这漫长的相聚——相聚终老。

 朋友问我,你可以在这个地方呆一辈子吗?

 我沉思:这貌似的浪漫,貌似的沉着,却透着令人窒息的平静。平静是守不住,守得住是一种归属感,这也是为什么,徽州人要走出去,而后走回来,他们的乡愁是中国浩瀚诗文中的一叶孤舟,是历史天空下的淡淡云,永远漂泊,永不静止,只在灯残叶落的时节,泊回了岸,下了场雨,在老泪纵横中依稀踏上归途,轻轻掸去一生的风尘。

 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只能是这样吧。  m.IGeXs.Com
上章 豳风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