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河故道人 下章
第一章
夕阳很灿烂,河水染得金红。金红的水从他墨墨黑的臂膀上滑下来,又滑上去。厚重的水覆盖着他细小的身躯,又被他细小的身躯穿破。他游得不快也不慢,却从容。

 “三林,上来了!”四淇叫着。他赤条条地穿着一条淋淋的被头,拖着一个树墩,树墩上放着他俩的衣裳、鞋子。他向着夕阳跑,头上的水珠滴下来,金珠似的。

 三林不回答,不紧不慢地向前游。游到了桥

 桥上摆着西瓜摊,鲜红红的一瓤一瓤,破了边的蒲扇赶着蝇子。西瓜浓郁的香味搅和着桥下河水的腥味。架子车,自行车,叮叮当当地挤着。

 三林游过了桥

 四淇走不动,车子过不完。好容易过去了,回头一看,树墩上的鞋少了一只,又回过头去找鞋。

 “三林,上来了!”四淇喊。

 太阳落在河边一片屋脊下了,河水变黑了,黑黝黝的河水与他墨墨黑的身躯溶为了一团。

 他抬起眼睛,沿着小提琴的四弦望过去:小提琴,小提琴,小提琴;中间横着中提琴,中提琴;然后,对面是大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定音鼓。再从定音鼓往回看过来:长号,小号,圆号,长笛,又簧管,黑管,大管。合唱队穿着深的演出服,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所有的演员都上了,包括舞蹈队的。指挥抬起了胳膊,指挥轻轻地,然而庄严地划了下去——定音鼓起来了,男声女声哼鸣,弦乐颤弓,圆号长音。一个女高音陡然而起…他背上栗然起了一层皮疙瘩。

 女声唱着总理的恩德。

 他看见第一排一个老太太在流泪。

 演员前所未有的认真,动了感情。很多人哭了,晶莹的泪珠在灯光下闪烁。

 乐队前所未有的认真,音很准。长号没有破一个音,小号的高音上去了。

 他被感动了。

 男高音,女高音,男低音,女低音,忠实而勤恳地唱着自己的声部。声部搭成了一座宏大的建筑,那声部与声部之间的神秘的空隙,充斥着无声的气流。这气流无声地撑起了横梁立柱,使之坚实而稳固。

 他深知自己是不及的,他的那份谱子上,声部是象做填空那样填起来的。

 定音鼓渐强而又渐弱,女高音溶入一片哼鸣之中。天地间充满了宏大的悲哀。这是大的悲哀,而不是象他的那一般凄恻哀怨。他深知自己是不及的了。

 大幕落下,灯暗了。

 他从身上扒下演出服,他把演出服直接套在身上了。

 “我来帮你迭。”郑瑛瑛夺他的演出服。

 他让开了:“我自己来。”

 “我说,还是你写的曲子好听。”郑瑛瑛倚在服装箱上嗑着瓜子,瓜子皮就吐在地上。

 “哪能。”他说。他说的是真心知,可听起来总有些象赌气。

 “真的。”郑瑛瑛吐出一片瓜子皮,认真地说。

 他不再理会她,低头迭好衣服,交给郑瑛瑛。她嘴里在哼着一个什么调子,怪熟悉的。当他走出后台,才想起,她哼的正是自己那个被毙了的曲子,脸上不一阵臊热。

 舞台上正在卸平台,纱幕落在地上,几个舞蹈队的女孩子在拆着别上去的金字: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

 他宽慰地想:就算没有毙,也不过这么演一场就算了,没多大意思的。是啊!他把这句话想了两遍,却并没有宽慰起来,甚至更加沮丧了。

 走出剧场,他去自行车棚推车子。几个合唱队的在他前面推着车子走,他放慢了脚步,与他们拉开距离。不料,后面又上来几位合唱队的,他便不好太慢了。最后,他还是上了车,飞快地追过前边一伙人,扬起右手说了声:“喂,不下了!”溜了过去,骑进散场的观众群中。留下他们在后边推着车走。

 他慢慢地在人群中崎岖地穿行,到了路口,一蹬车子,下了淮海路,骑上一条小路。

 到了奎河。他顺着奎河,向西去。

 奎河两岸是鳞次栉比的院落,灰色的瓦楞在月光下发着新鲜的蓝光。墙剥落了,出砌得结实的青砖。秃秃的枝杈升过了屋檐,在深蓝的天幕上划了一张篱笆。这里几乎集中了这城里最老的也是当年最殷实的人家。

 奎河的水浑得发稠,不动了,停着,结了一层膜似的,在月光下发出油亮的微光。

 他在一扇破木板门前下了车,门是虚掩着的。他推开门,月光照在院子中间的碎砖地上,每一块碎砖的边缘都像是用墨笔勾勒出来似的清晰。树枝的影子在砖地上轻描淡写了几划。

 “吕老师。”他推门进去。

 吕老师只穿了一件破绒衣,脑袋上却冉冉地冒着热气。他鼓捣着一个铁铸的架子,只来得及“嗯”了一声。

 他在角落里的边上坐下了。一张单人,沿着墙放了一排书,占去三分之一的地方。书上放着一长片硬纸板,纸板上用黑白颜色画出钢琴琴键的样子。

 他坐在上,看着吕老师,过了一会儿问:“什么时候能做成?”

 “三年。”他抬起眼睛回答道,眼睛里出兴奋的光芒。

 “哦,三年。”他了一口气,不再说话。

 “杨森,你也该做一个的。”他热情地说道。

 “是啊。”他伸手拿过那张硬纸板,放在膝盖上,手指在上面按着琶音。

 “搞音乐没有钢琴怎么行呢?”

 他按着琶音,说:“吕老师,我的曲子被毙了。”

 “演奏效果不好?”

 “没有演奏。”

 “没演奏怎么知道效果不好?”

 “合唱队不愿唱。正好,老田从省歌带回来一个曲子,就唱那个了。”

 吕老师坐直身子,抬起头望着正前方,愤慨地说:“这是偏见,偏见!”

 “不能这么说。”他说的是真心话,可听起来又象赌气,也不知怎么搞的。

 吕老师丢下活儿,站起来,在糟糟的桌子上找着一支烟,了起来:“自己学音乐真是难啊!不仅是学习本身难,更难的是无法得到社会的承认。”

 “自己学,怕真不行。”他说。

 “自己学,很难,很难。”他在房间里来回踱着。

 “有许多技术上的问题,自己学,不行。”他说。

 “只要是真有天分,无论多难也是埋没不了的!”他越加昂起来。

 “我怕没有什么天分哩。”他苦笑道。

 东屋里有孩子夜哭,然后,有人拍打着,口齿不清地嗫嚅着什么。孩子不哭了。

 “我们这一辈子是不指望了,不过我要我闺女搞音乐。我这个琴就是为她做的。”吕老师站定了,脸上掠过一道温柔的微笑。

 “能做成吗?”他依然有些怀疑。

 “为什么不能?”他反问道。然后便一一地解说起每一道工序,每一道技术,讲了许久。

 “据说,最难是调音。”等他说完之后,杨森说道。

 他做了个不屑的手势。

 他走了。月光移得到了屋顶上,灰瓦照白了一大片。

 奎河的水,静得可以。

 他沿着奎河骑。

 回到家,院门已经上了,门栓的旁边有个,正可以伸进两个手指。他伸进手指,把门栓一点一点挪开了。

 各家搭的锅屋把院子隔得三重九进,他拐了几个弯,来到自家门前。

 东屋,西屋都睡了。他轻手轻脚地舀了一盆水洗脸,就着洗脸水洗脚,然后开门泼水。他懒得走远,就泼在院子当央了。一盆水哗啦啦地泼在石板地上,渗进石板里,干了。

 他在当门的上躺下,月光从门上方的玻璃窗里透进来,正好照在他脸上,他合上眼。却听见西屋有动静。二林下了,趿拉着鞋,走出来了:

 “回来了?”

 “还没睡?”他睁开眼,看着二林向他走来,在他沿上坐下,正好坐进那一方明晃晃的月光。

 “演完了?”二林问。

 “演完了。”他回答。

 二林坐在沿,两只手抱着一只膝盖,手垂在膝盖上。

 三林躺在上,头枕着两条胳膊上,眼睛望着纸糊的顶棚,破了一块,吊下几丝蜘蛛网。

 “三林。”

 “嗯。”

 “你有钱吗?”二林说。

 “有。”三林从脑袋下出胳膊,扯过盖在被上的棉袄,上上下下地摸着口袋,摸出一张五块的,摸出一张两块的,摸出两张一块的,还有一把票。他全抓在二林面前“给你。”

 二林看都没看一眼,丧气地说:“我知道你也没钱,有问不问的,白问问。”

 “你要多少?”三林坐了起来。

 “我想买一只大立柜。”

 “那,我也没钱了。”三林也丧气了。

 “我是白问问的。咱俩都才上来不到三年,挣几个工资不够吃饭的,哪有钱哪!”

 “二哥,你要大立柜干啥?那玩意儿不买也罢了,俗气!”三林劝他。

 “我不能太屈了妮妮。”

 “她看中的是你的人,又不是大立柜。”

 “大立柜咋啦?大立柜能盛东西,盛得多!”二林有点生气,声音放高了。

 三林也有点火:“大哥结婚就没要大立柜。”

 “他不要是他,我要是我。”

 “我是怕你东西要多了,人就没了。”

 “怨不得咱们家,就是人多东西少。”二林冷笑。

 “你别,咱家的人就是比别人活得有人格。”

 “咱家人都比人活得累!”二林又冷笑。

 三林恼了,伸出脚一下子把二林踹到下去了。二林也恼了,爬起来,抓过三林的袄,蒙住他的头,按倒在上,举起拳头就捶。三林两条腿直蹬,把边上一只缺腿的放花的几子蹬翻了。幸好上面只搁了一只铝锅“砰令乓郎”响了一片。两人吓懵了,二林不捶了,趴在三林身上,三林也不踢腾了。

 “谁?”隔壁响起一个声音,带有几分朦胧的睡意,却不失威严。

 两人屏住气,一动不动。过了一会儿,二林才从三林身上爬下来,扯开棉袄,看看三林还活着,便把棉袄扔在他脸上,回屋去了。

 那方月光移到砖地上,砖地上散落着几张票子,分币闪闪发光,象星星似的。

 三林气恨恨的,越想越觉得自己吃了亏,忍不住翻身而起,追到西屋。

 西屋很黑,新挂了窗帘,拉得严严实实。他伸手拉亮了灯。

 光灯闪了几下,亮了,照耀着刚刷不久的墙,惨白惨白。一架五斗橱孤零零地靠着山墙,窗下是一张写字桌,写字桌旁是一个小竹子书架,一把椅子。一张大占去了房间的三分之一。屋子不宽敞,墙壁却显得太空,越发惨白起来。墙上挂了一幅年历,一张没有裱过的画,画的是几朵牡丹,朱红颜色。却依然弥补不了那墙壁的空廖。二林坐在新上的旧被窝里,脸衬着雪白的墙,又黄又瘦。

 三林“啪”的把灯又拉灭了,气呼呼地说:“一个大立柜要多少?”

 “一百三。”二林气呼呼地回答。

 “还缺多少?”

 “整一百。”

 “缓我两天,后来给你。”三林说着要走,二林叫住了他:

 “你上哪儿弄钱?”

 “找十个弟们打会。”

 二林不再说话。

 三林也不说话,他想着:人倒是现成的,小军,少杨几个早就商议着,就等发工资了。不过,这钱他是要买书,买总谱,买东西送吕老师的,快过年了。

 “其实,咱家有钱。”二林小声说。

 “你咋知道?”三林抬起头看他。

 “你算算,俺爸俺妈的工资加起来,再加上咱俩每月一人二十,大林他们每月三十五。你看看,咱吃啥了?穿啥了?买啥了?咱家的存款少不了这个数。”二林举起几个手指头,看不清。

 三林手的,又想揍架了。咬牙切齿了半天,才说了一句:“你算这个账干啥?”

 “不干啥,白算算的。”二林往下一溜,钻进被窝,不再理他了。

 三林一个人站在黑暗里,气鼓鼓的,不好发作,没有来由哩。站了一会儿,站得没趣了,退了出来,回到自己的上。

 月光移到墙上,墙摆了一溜咸菜坛子,寒碜得很。他扭过脸不去看他们。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院里有了动静。对面四淇家的门开了,鞋底踩在石板上沓沓地响。哗啦啦一阵,一抱柴禾丢在了地上,四淇妈生炎烙烙馍了。

 他淋淋的上了岸,一条鱼似的一抖身子,水珠子洒了一地。他等着四淇跑上来,呲着白牙笑了。四淇哭丧着脸:

 “天都黑了,俺不理你了。”

 “不理就不理。”

 四淇一下子哭了出来:“俺不理你了”

 “不理就不理。”

 “俺不理你了。说不理,就不理!”四淇哭着,手里却还拖着绳子,绳子拴着树墩,树墩上是他俩的衣服。

 三林呲着白牙乐,夺过四淇的绳子,把四淇推倒在树墩上,背起绳,叫了一声:

 “坐好了!”撒开脚丫子跑了起来。

 四淇抱住他俩的衣裳,不哭了。

 他拖着四淇向前跑去,跑得飞快。树墩子蹦A着,险些儿把四淇掀翻在地上。四淇抓住绳,咧开大嘴笑了。

 他跑得更来劲了,一下子撞倒一个小孩。那小孩扛了一张网,正要下河沿逮鱼虫的,爬起来就翻了脸:

 “你瞎眼了?”

 “我没瞎,是你!”三林回嘴。

 “你!”他说。

 “你!”三林说。

 “你!”四淇也说。

 他继续往前跑,跑过桥,跑过打糖的老头,老头吆喝:“小孩,打糖玩!”

 他们不理会,向前跑。  M.iGExS.com
上章 黄河故道人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