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 下章
第一节、同性恋成因理论综述
第一节、同恋成因理论综述

 对于同恋成因的研究,有人持否定态度,他们的理由是:只有那些认为同恋不正常的人,才会去研究探索同恋的形成原因,否则为什么不去研究异恋的形成原因呢。对于这一责难,弗洛伊德有一个著名的答辩,他说:“精神分析学派最反对把同恋者从人类中分开来,视为异类。透过对未曾明显表兴奋的研究,我们发现人人皆能以同对象,而事实上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早就这么做了。事实上,对同之人的原执着,在正常的心智生活里所站的地位,并不比对异的原执着小,而在致病的状况中,其重要尤其明显。相反,精神分析学认为,不分别的对象选择--对男及女对象都有兴趣--就象在孩提时代、原始社会及早期文明史中所常见的那样,是远为根本的基础。由此出发,通过对某一方向的限制,才形成了正常的或倒错的类型。因此用精神分析的眼光看来,一般男人之所以会全然只对女有兴趣,也是一个饶有兴趣,绝非仅以化学理论变可搪。”(弗洛伊德,第50页)如果我们承认对异恋和同恋的成因都有研究的必要,再来研究同恋的形成原因。也就没有不公平的嫌疑了。

 关于同恋形成的原因,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都作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高度概括地说,可以将同恋成因的说法归结为先天说与后天说两大类。先天是指生理因素,如素水平的影响等等;后天则指心理和社会因素,如童年环境,青春期经历以及造成所谓“境遇恋”的环境因素等等。

 潘光旦先生在我国历史典籍中择取一些说法,分别作为同恋形成先天说与后天说的证据。关于后天形成说,他是从清代纪昀(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里的说法为例的:“凡女子佚,发乎情之自然,童则本是无心,皆幼而受始,或势劫利饵耳。”关于先天形成说,则以清代袁枚《随园诗话》所载同恋者江公子诗为例,诗云:“人各有情,树各有枝叶,与为无盐夫,宁作子都妾。”(葛理士,潘注,第324页)

 对先天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生理因素的测定上,但至今仍没有一种理论得到确证和公认。1952年,克尔曼的一项研究发现,同卵孪生中同恋的同病率为百分之百,而异卵孪生中同恋的同病率不足百分之五十。如果这一发现可以被后人的重复研究确认,则有关同恋成因的遗传学说将具有强大说服力。然而,后继研究未能得出类似结果。例如,帕尔磕196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不少的同卵孪生中,孪生兄弟中只有一人搞同恋。因此,只能认为目前用遗传学说来解释同恋问题证据不足。

 动物实验发现,向怀孕母鼠子里注素,能戏剧地改变其子代的行为。在1971年,费德曼等人有过一个设想,即胎儿的大脑可能也象胎鼠一样,对素很感。男胎儿的大脑如果受雌素的影响,将来可能出现女心理及行为;女胎儿的大脑如果多受雄素的影响,将来可能出现男心理及行为。不过这只是推理,缺乏证据。卡仑的《行为与同恋》一书,在考察了遗传学、生理学、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等诸方面的因素之后,得出如下结论:尚无充分理由说明遗传是产生同恋的原因。但是,胎儿期的因素,能够使一个人发生倒错,进而造成同恋问题。

 有些学者认为,素水平的混乱是导致同恋倾向的原因。但是,给男同恋者补用素的结果并不能起他的异恋行为,而只是增加了同恋行为中的强度。

 为了确定素水平是否影响同恋行为,罗兰尼及其同事分别测量了同恋者和异恋者的素水平,并将二者加以比较。他们发现,男同恋者中的丸酮较异恋对照组为少,而女同恋者丸酮较异恋对照组为多。柯洛德尼及其同事也验明,男同恋者血丸酮水平较异恋对照组为低,同时虫计数较少,畸形虫较多。这些研究似乎可以解释为,同恋现象与素水平有关,但仍难以确定,究竟是素水平的变化导致了同恋,还是同恋的心理及行为引起继发的素水平变化。此外,素测量的结果各家也不一致,例如,布罗地及其同事的研究发现,男子同恋组血丸酮水平比异恋对照组更高。(阮芳斌,第191-192页)

 除了遗传基因和素水平之外,还有人研究同恋者的大脑是否与异恋者不同。但至今尚未见到十分值得注意的发现。总之,从目前的科学研究结果看,同恋形成的先天说还缺乏确凿的证据。

 在同恋成因的后天说即心理社会成因说中,存在两大派,一是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一是行为学派的观点。

 从弗洛伊德开始,精神分析学派在同恋成因问题上作过大量研究,其核心论点是所谓“异恐怖”说,这种观点认为,儿时的遭遇在潜意识中种下了异恐怖的种子,因此成年以后会害怕于异的接触。弗洛伊德指出,同恋是心理发展中某个阶段的抑制或停顿。这种抑制即幼儿感区的固定(固置),例如固定于门阶段。他写道:“关于倒错之起源,我愿在此再赘一言。我们大可相信,就象恋物症的情形,在倒错固定之前,也曾有过短命的发展存在过。分析之探讨已能证明,倒错是俄底普斯情结未能解决的后效。当此情绪抑制下去之后,此人的本能诸成份中最强者逐再度浮现。”弗洛伊德是如此解释俄底普斯情结(恋母情结)对同恋形成的影响的:我们注意到,双亲的健在与否是很重要的。童年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父亲,有利于倒错的发展。“每一个我们所检查国的倒错者,在他童年的最初岁月里,对女人(通常是其母亲)曾有过一段极其强烈但短暂的『固置』,其后,他们自己模拟了那个女人,而以自己为对象。这就是说,他们根本上是自恋的,寻找与自己相似的年轻男人来爱,就有如他们的母亲爱他们那样。”(弗洛伊德,第50-54页)

 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恋母情结作为同恋成因的理论。拜伯在1962对同恋者实验组与异恋者控制组家庭关系的比较研究发现:同恋者的母亲的显著特点,是与他们的带有同恋倾向的儿子的关系异乎寻常的亲密。在许多实例中,儿子是她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儿子通常代替丈夫,成了她们爱的目标。约有百分之三十的异恋者和百分之七十的同恋者的母亲属于亲密关切型。同恋者认为自己的父亲怀有敌意、超然、排斥态度的人数要比异恋者多。这些同恋者都有疏远而可恨的父亲,吸引人的母亲,往往是母亲统治父亲,不尊重父亲。同恋者的父母不鼓励男孩表现出男。有统治的母亲不允许儿子对异产生兴趣,除非是对她自己。这些与父亲关系疏远或只有一个遭到公开仇视的父亲的男孩,没有男形象可供认同,他们在童年时对男爱(父爱)的需求受到了致命的挫折。

 精神分析学家毕波的研究也表明,同恋者的生活环境中,父亲对母亲常常是惟命是从的,母亲十分看不起父亲,动则呵斥。他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懦弱的父亲和专横的母亲是造成同恋倾向的两个重要因素。懦弱无能的父亲使儿子无法得到一个适当的行为模范,母亲鼓励儿子的女行为倾向,再加上不愉快的异经验,这些都可能导致同恋。

 对于男同恋者的恋母情结与产生同恋倾向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人们作过多种解释:(1)男同恋者的父亲未能为其子提供适当的别角色榜样,因此其子的男自我认定就不完全;(2)亲密关切型的母亲不适当地取代了父亲的角色,反对男孩中常见的鲁莽撞行为,而鼓励更富于女化的活动;(3)青春期及其后,同恋者会试图寻找一个具有他在父亲身上没有见到的“男力量”的人作了伴侣。或者,如果父亲很可怕的话,同恋者可能会觉得可怕的东西很感,即强壮的男人很感。(拉里亚,第142页)

 同恋后天形成说中的另一大派是行为学派。按照这一学派的学习理论,同恋行为是受环境的影响而习得的。如果一个人在与异交往中受挫,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异恋情感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同时又受到同导,就会产生同恋倾向。行为学派特别注重的是伙伴群关系,偶然的机遇,以及特殊的经历,如童年时受到同恋者的惑等等事实。

 贝尔发现,童年期的别认同错误,是同恋的成因,比如男孩玩女孩玩具,同女孩游戏等。在对男同恋者与异恋者的对比研究中,他发现,有三分之二的男同恋者小时候玩过娃娃,而异恋者中玩过娃娃的只占百分之四十七;有百分之四十七的同恋者穿过女孩衣服,而异恋者中的这个比例为0;有百分之四十二的同恋者和百分之一点五的异恋者喜欢女玩伴;有百分之二十九的同恋者和百分之一点五的异恋者被人视为女气;同恋者中有百分之八十喜欢同作游戏,而异恋者中有百分之八十喜欢与异作游戏。(凯查多利,第352页)对童年期别认同与后来同恋取向这二者的联系的解释是:男孩如果小时候最好的朋友是女孩,长大以后就会喜欢男情人,因为他已经认同于女孩。混在女孩群里的男孩受到男伙伴和父亲的反对,因此渴望男的感情。这种论点与精神分析学派的分歧在于,它认为不是疏远的父亲造就了同恋子女,而是有同恋倾向的子女使父亲疏远了他们。

 亨利在1941年的研究报告中,对80位同恋者的病历作了系统的记录分析,发现在他们的家庭中,教育被忽视,或者被暗自拒绝。通常是母亲感僵化、精神抑郁,而且盛气凌人,过分庇护孩子。父亲则是好生气、有破坏的,或是消极的、孤僻的,无足轻重的人。父母亲常常为赢得孩子的感情而竞争。

 伊万斯在1969年以美国西海岸自由同恋俱乐部的43名男同恋者为对象进行了3个调查,并设置了异恋对照组。他发现,同恋组的特点是儿时体弱,不够灵活,不愿从事体育竞赛,母亲过度保护,苛求细节,把儿子抚养得没有男子气概,感情上又独占自己的宝贝儿子,鼓励他完全从属自己,不允许儿子与异交往。

 西麦里等人以22至65岁的同恋者为对象,研究了伦经历对形成同恋倾向的影响。他们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第一组为无伦经历者;第二组为有在核心家庭中伦经历者;第三组为有人扩大家庭中伦经历者。研究发现,同恋者中有伦经历的比例很大。其中男多为同伦(夫与子,兄弟之间);女多为异伦(父与女,兄妹之间)。研究对象对核心家庭中的伦经历和异伦经历多持否定态度;对同伦和扩大家庭中的伦则多持肯定态度。

 心理分析学派和行为学派这两大派各自形成了对同恋倾向的心理疗法和行为疗法。前者运用规范的心理分析方法治疗“病人”;后者则采用抑制同倾向的电击疗法或呕吐疗法强行校正取向。据说心理疗法的治疗成功率大约在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经过行为治疗,有百分之五十的“患者”可以被治俞。

 在造成同恋倾向的先天生理因素和后天社会心理诸因素当中,我们的调查发现,早年的经验,尤其是首次经验,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如果按照个人性格发展史的时间顺序看,童年环境的影响当然在前,而青春期经验在后,但是二者相比,后者在同恋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绝不比前者小,在许多个案中,甚至比童年家庭环境的影响更强烈。  M.iGExS.com
上章 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