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极品闲人 下章
第五十二章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年前的时候,就曾害过一场病,当时太宗也专程遣人去看过了,太医只是回说并无大碍,服过了几服药之后,也眼见的大好了,却不曾想年节刚过,突然愈发严重了起来,到上元佳节过后,连榻都下不来了

 魏征虽为言官,却被太宗十分看重,玄武门之变后,魏征原本准备死节,却被太宗的诚意所感,立誓报销,其后安抚山东,功勋不小,被太宗进爵郑国公,迁左光禄大夫

 如今一朝绵病榻,太宗也是愁眉不展,朝中的众臣和魏征之间也多有不和,但乍闻其病的如此凶险,也不一阵错愕

 杜睿和魏征的情不深,但是却能看得出魏征对他极为看重,虽说弹劾他几次,却也都是规劝之意重,此时听魏征居然病的如此厉害,赶忙请旨,过府探望

 魏征不善经营,又为人正派,从不以权谋私,虽然贵为公爵,然郑国公府和宋国公府相比,却是天差地别,在长安即便是一个五品官员的府邸也要远远胜过这座国公府

 郑国公府门前,也是门庭冷落,那朱漆的大门风吹晒的,如今也已经多处斑驳,看到此景,再想想自家里的奢华生活,杜睿也不暗暗羞赧

 杜睿奉旨过府探望,郑国公府上自然不敢怠慢,不说杜睿同样贵为国公,单单是他驸马的身份,就不是常人能比的

 魏征长子魏叔玉也被太宗指婚,尚衡山公主,只是尚未完婚,余下三子叔琬、叔璘、叔瑜,尽皆不曾出仕,这在朝堂之上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就拿长孙无忌的长子长孙冲来说,年纪轻轻,就已经官拜礼部侍郎,当然像杜睿这样的,只能是个例外

 和魏叔玉兄弟见过礼,杜睿被引入了魏征的卧房,再见到魏征的时候,只见他面色蜡黄,毫无血,显然已经到了弥留之际

 杜睿看着,不暗暗伤感,忙上前,坐于榻之侧,轻声道:“魏大人,小侄杜睿来访”

 魏征缓缓的睁开了眼,眼内一片浑浊,颤声道:“杜睿”

 说着,嘴角居然出了一丝笑容,杜睿认识魏征的时间也不短了,却很少见过魏征笑,记得上一次看到魏征笑,还是在他出征薛延陀大胜归来的时候

 “承明”杜睿正想着,魏征突然开口说话了,只是言语之间有气无力,“老夫与你先父相较多年,记得你年幼之时,老夫也曾见过,虽然聪慧,却也并不突出,委实没想到你居然有今天这般成就”

 杜睿忙道:“大人卧病,还请静养,小侄也曾学医,不如让小侄来看看如何?”

 一旁的魏叔玉见了,登时大喜,杜睿乃是杏林高手,长安城中闻名已久,当年汝南公主和长孙皇后都是在弥留之际被杜睿救了回来,此时见杜睿愿意出手一试,不大喜过望

 杜睿伸手给魏征诊了脉,脉相虚弱不堪,伴有紊乱之相,又看了魏征的行状,紧接着又询问了魏叔玉,魏征最近的饮食,果然如他所料,魏征发病之前,时常恶心干呕,厌油腻,食欲差,全身乏力,兼魏征双眼,皮肤发黄,显然是害了肝病,而且照目前的情形来看,已经到了无药可医的地步

 魏征见杜睿问过之后也不说话,便已经猜到了个大概,却也不沮丧,反而笑道:“老夫年已六旬,不算早夭,没什么可惜的,贤侄不要为难了”

 杜睿忙道:“魏大人说得哪里话,大人的病虽然看似凶险,实则并无大碍,只需安心调养即可,回头小侄再给大人开一服健胃的药,再加以安神之物,便可痊愈了”

 魏征无力的摆了摆手,道:“生死有命,人力岂能违之,老夫自家的身子,自己知道,叔玉你且出去,为父有话要对承明说”

 魏叔玉拭泪而去,房内只剩下了杜睿和魏征两人,魏征看着杜睿,半晌才道:“贤侄你有大才化,可谓举世无双,当世之人,无有能居你右者,老夫只盼你能好生辅佐圣上与太子,万万不要生了妄念”

 杜睿闻言,心中不但不恼,反而有些悲凉之感,魏征自家都到了如今的地步,居然还想着国事

 魏征说着突然叹道:“老夫年迈,是不能再侍奉圣上了,以铜为鉴可正衣以古为鉴可知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圣上恐怕早就不想要老夫这面镜子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大唐草创之处,因为前隋就是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的缘故,给太宗父子都敲响了警钟太宗还就此说出了那句名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大唐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魏征积极进谏太宗起初对魏征的直谏尚有抵触,扬言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来越能够接受魏征的建议,并且付诸实施

 太宗登基之后,开始一段时间较有作为,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因为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他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

 太宗也确实做到了节私,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被后人誉为“从谏如”的君主可是,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益巩固,国威远扬,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起来,忘记了“以民为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开始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先下令修了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老百姓为了服徭役,常年不能回家,导致民怨沸腾

 为此有的大臣向太宗进谏,如监察御史马周就曾在上疏中指出:“今所营为者,颇多不急之务,百姓因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夏秋冬,略无息时而咸有怨言”

 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

 现在的太宗皇帝和原本历史当中的一样,在前些年也不再像过去那样高兴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了,如贞观十一年,太宗巡游洛宫,泛舟积翠池,看到隋炀帝挥霍民脂民膏修建的亭台楼阁,便大发议论说:“将行幸不息,民怨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

 看起来太宗似乎应该以隋为鉴了,但最后他却洋洋得意地说:“今其宫苑尽为我有”并且照样地行幸不息起来

 又如要选拔人才,太宗收到许多有用的建议,可是没有像样的行动魏征曾上疏说:“国家思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何哉?盖言之是也,行之非也”

 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别的大臣都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征却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这五个月中,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

 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文章引用自然之理推及人治之理,鲜明地提出了为君的准则和守,太宗猛大为赞赏,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

 太宗此后把此疏放置案头,以资警惕由于魏征的积极谏言,朝堂为之一,政令畅通,魏征因为尽忠无私心,为人正直,深得太宗的赏识

 可以说,如果没有魏征的话,太宗或许就会如同他的曾孙李隆基一般,渐渐的安于享乐,不思进取,那对大唐来说的话,无异于是一场极大的灾难

 杜睿想到此处,不感佩道:“大人一心为国,定当名标青史圣上以大人为肱骨,一不可相离”

 魏征笑着摇了摇头,道:“莫要说这些话,既然你今来了,老夫有件事想要求你,不知你愿不愿意办?”

 杜睿忙道:“大人只管说,小侄无有不从”

 魏征点了点头,从枕头底下翻出了一份奏折来,递给了杜睿,道:“老夫行将就木,恐怕不能在时时的规劝圣上,临终之际只剩下了这一道疏,便请贤侄转交给圣上今后无论是圣上还是太子,便有劳贤侄了”

 有劳自己?

 杜睿闻言,不一怔,突然起身,一辑到地,他虽然满腹才学,得天下人的无数赞赏,可是任何赞赏也及不上魏征这一句

 魏征说出这样的话,显然是将杜睿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了,能被魏征这样的忠臣,直臣,诤臣这般看重,杜睿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离开了郑国公府,杜睿将魏征的奏折翻看了一遍,见上面写的居然是在后世赫赫有名的《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之远,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以求木茂,源而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在原本的历史上,魏征上这道奏疏是在贞观十一年,那个时候,正处在贞观中期,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边防益巩固,国威远扬,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惹得民怨沸腾,为让太宗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戒奢以俭,于是,魏征上此疏以警示太宗

 在此疏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为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辟的论述,其主题在于提醒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去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戒奢侈、恤百姓、戒焦躁、不自满、不放纵、不懈怠、纳忠言、远小人、克喜怒、明赏罚等数十个建议

 只是没想到,如今这篇《谏太宗十思疏》居然成了魏征的遗作,最让杜睿感佩的是,魏征明知命不久矣,居然都没有为自己的后辈儿孙谋求什么,还是一如既往的一心为公,杜睿自问,假使是他的话,他也绝做不到这般

 将奏疏上呈给太宗,太宗看过之后,也不涕下,半晌才道:“玄成何必如此苦了自己”

 当即便下令让衡山公主与魏书玉几完婚,为魏征冲喜,也好让衡山公主在公公门前尽孝

 在原本的历史上,魏征死后,太宗便毫不犹豫的毁掉了婚约,将衡山公主另嫁他人,可是如今太宗显然是被魏征的大公无私感动了,让那件使太宗身上沾染了巨大污点的事没有再次发生

 可是一切的努力,都没能挽救魏征的性命,在魏叔玉和衡山公主大婚之后,魏征最终还是没能熬到暖花开,与世长辞

 太宗听闻魏征过逝,泣道:“今魏征俎逝,遂亡一镜矣”  m.IGexS.Com
上章 大唐极品闲人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