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秦帝国风云录 下章
第320章 项燕愤怒了
第320章项燕愤怒了

 范增辞别武烈侯,返回楚国。

 项燕听完范增的述说后陷入沉思。武烈侯礼遇范增,其目的是什么?他向自己暗示什么?

 “武烈侯并不满意我们的条件,但也没有阻止公子负刍夺取王位。”项燕眉头深皱,眼里出疑惑之“事实上他完全可以乘机要挟,但奇怪的是,他为何要卖给你一个人情?”

 范增苦笑,躬身说道“我算什么?柱国又何必明知故问?请柱国相信我,我绝无二心。此次中原之行之所以顺利,武烈侯之所以礼遇于我,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项氏。项氏才是武烈侯的目标。”

 项燕面沉如水,神色严峻。

 楚国五大权贵中,景氏和项氏过去都是申君的支持者,这两家祖父辈和很多子弟都追随申君合纵抗秦,在战场上赢得了大量的功勋,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对军队的控制。这也是申君倒台后,他们不但没有受到连累,反而依旧得以重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是因为两大权贵坚持合纵抗秦,李园和李氏外戚才能在把持楚国权柄后,很快与他们达成谅解并展开合作,可惜的是,朝堂矛盾太烈,以文君为的老贵族们施展各种倒了,给了李氏外戚以重创。

 这种情况下,景氏和项氏不得不调整策略,一方面缓和与文君等保守势力的紧张关系,一方面借机把公子负刍推到了前台,拿出了王统更迭这个“终极武器”

 王统更迭,把李太后和李氏外戚的力量一扫而空,楚国贵族们掌控权柄,这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于是双方开始了合作。

 公子负刍当然不甘心做个“配角”更不想在王宫里做个吃喝玩乐无所事事的君王,他也有抱负,有理想,于是他和关系亲密的母系屈氏在关键时刻做了一番谋划,断然背叛了申君,把申君从坟墓里“挖”出来大加“鞭挞”

 此举对公子负刍有利,也赢得文君等老贵族们的好感和欣赏,毕竟当年他们就是诛杀申君的背后策划者,他们一直担心公子负刍做了大王后要替申君翻案,要报复他们,所以在合作上显得非常谨慎。公子负刍背叛申君,终于赢得了文君等势力的支持,篡夺王统的步伐骤然加快。

 然而,此举引起了景氏和项氏的强烈不满。景氏和项氏本来指望扶植公子负刍做了大王后,一方面独揽大权,掌控国策,一方面给申君翻案,赢得申君遗留力量,继而扩大实力,对抗以文君为的保守势力。谁知公子负刍这一招给了他们“狠狠一击”不但让申君翻案的希望落空了,就连掌控朝政的希望也彻底落空了。按照这样的形势展下去,公子负刍做了大王后,他们还会像过去一样,处处受制于寿,而文君这等“阴险狡诈”之辈却继续掌控朝政,掌控楚国的命运。

 景氏和项氏帮助公子负刍篡夺了王统,最终却一无所获,这当然让他们无法接受,更无法容忍,于是王统尚未更迭,楚国贵族们的合作就再起波折,几方势力之间的矛盾骤然烈。

 文君的势力过于庞大,不要说景氏和项氏这些军方贵族难以抗衡,就是李太后和楚王悍在明知李园被其所杀后,也不得不打落牙齿和血,最终在王统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候,不得不再度请他出任令尹,任由其掌控朝政,以图维持王统。

 但公子负刍既然以背叛申君做为“投名状”李太后和楚王悍都被公子负刍泼了一身“脏水”文君迫于形势需要,也不得不帮助公子负刍更迭王统了,但文君要更大的权力,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排斥景氏和项氏,试图利用这次机会削弱他们对军队的控制权。

 文君接到武烈侯的信,完全可以再派人赶赴大梁做具体商谈,他这个令尹就能把所有事情搞定,但他没有做,而是让公子负刍委托项氏去谈判,假如谈不成或者一再拖延,公子负刍和项氏、景氏等贵族之间的关系会进一步恶化。

 景氏和项氏对文君的“借刀杀人”计根本就是不屑一顾,没有军队的支持,公子负刍休想登上楚国大王之位,就算篡位成功了,军队也有办法把他拉下来。

 范增就是在这种局面下赶赴大梁谈判。

 无疑,秦国的武烈侯对楚国局势非常了解,所以将计就计,不但一口答应了公子负刍的条件,还礼遇范增,这等于告诉公子负刍和文君,项氏和秦国有“易”就算没有实质的“易”这种亲密关系也会让寿疑窦丛生,对项氏的信任大打折扣。

 当然,就眼前局势来说,武烈侯和项氏的亲密关系有助于公子负刍篡夺王统,但一旦公子负刍做了大王,项氏对公子负刍就是一个如芒在背的威胁了,他会错误地认为秦国的武烈侯正试图通过项氏来影响甚至干涉楚国的朝政。

 公子负刍有这种误解很正常。当初武烈侯是利用申君旧部把公子负刍推向了篡夺王统之路,如今公子负刍“鞭尸”申君,把其旧部全部赶出了楚国,导致武烈侯利用申君旧部来影响楚国政局的谋划落空了。武烈侯显然不甘心“失败”故计重施,又和项氏建立了亲密关系,试图继续达到影响楚国政局的目的。

 项氏是百口莫辩,尤其在双方矛盾烈的时候,项氏的辩解肯定非常无力。

 =

 “蠢”项燕思前想后,越想越是愤怒,忍不住厉声骂道“愚蠢至极”

 文君因为当年申君的缘故,未能继承王统,为此他一直耿耿于怀。申君主政二十多年,文君被压制了二十多年,直到李园和他漂亮的妹妹出现了,文君才找到了机会,蓄意调拨考烈王和申君的关系,最终导致君臣几十年的信任轰然崩裂。考烈王死了,文君立即携手李园诛杀了申君。

 在项燕的眼里,文君诛杀申君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纯粹是为了而置王国大利于不顾。那时候申君都八十多岁了,已经在家颐养天年,没几年活头,申君的部属也大多随其离开了朝堂,影响力大不如前,没有诛杀的意义,相反,杀了申君会化朝野之间的矛盾。

 结果果然如此,申君旧部开始了疯狂的报复,楚国政局从此陷入纷。这些年楚国政局屡逢危机,每一个危机的背后都有申君旧部的影子,尤其是公子负刍阴谋篡夺王位和江南之地的失陷,申君旧部在其中起到了决定的作用,这对楚国的打击实在是太严重了。

 文君至今没有取教训,为了牢牢控制楚国权柄,在中土局势展到今天这种地步的时候,他依旧坚持与秦国连横结盟,坚持打击朝堂上的对手。帮助公子负刍篡夺王位并不算一件坏事,但利用此事打击朝堂上的对手就是祸国之策了。

 范增沉默无语。他知道项燕骂哪一个,他也是一肚子怨恨,文君实在是太蠢了,拱手送给武烈侯一个陷阱。

 文君真的蠢吗?当然不是,从项燕的立场来说,文君愚蠢,但从文君的立场来说,他正是需要武烈侯的配合,以便在某个时候夺了项氏的兵权。在文君看来,楚国这些年在战场上屡屡失利,其根本原因就是景氏和项氏控制了大部分军权,继而导致朝堂斗争烈,博弈。中枢失去对军权的有力控制是楚国逐渐走向衰落的直接原因。

 当年申君只手遮天,军政大权一把抓,他坚持合纵抗秦,结果让楚国越打越被动。现在文君虽说势力庞大,但无法和当年的申君相提并论,他至今还是控制不了楚国的军政大权,结果他也就控制不了楚国的决策。楚国决策连连失误,导致衰败的步伐越来越快。

 这次公子负刍篡夺王统是个机会,是他独揽军政大权的机会,为此他要想方设法打击景氏和项氏,削弱和剥夺他们的军权,继而缓解朝堂上的烈争斗,牢牢把持楚国的决策,确保以连横结盟秦国来赢得息的时间,让楚国以最快度恢复元气,继而赢得与秦国鼎立抗衡的实力。

 不过文君过于自信了,对咸政局的变化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而武烈侯那“养寇自重”四个让文君掉进了陷阱。

 =

 秦王政不立储,各诸侯国都有不同的猜测,但基本有个共识,那就是秦王政对熊氏外戚独揽权柄严重不满。熊氏外戚要掌控王统,秦王政拒不答应,双方僵持。现在华太后不在了,熊氏外戚没落,偏偏又冒出了个武烈侯,偏偏这个武烈侯才华盖世,屡建功勋,与秦王政形成了抗衡。武烈侯实力不足以抗衡秦王政,于是武烈侯和熊氏外戚联手,秦国的王统之争因此愈烈,秦国在立储一事上再陷僵局。

 此次秦王政东巡,狠狠“打击”了武烈侯,导致武烈侯和熊氏外戚在“立储”一事上陷入极度被动,这时候,武烈侯需要来自楚国的支持,需要利用外面的压力来反抗秦王政的打击。养寇自重,说白了就是利用楚国的力量抗衡咸。楚国当然求之不得,假如楚国能帮助武烈侯和熊氏外戚赢得秦国的王统,那对楚国的好处不言而喻,最起码秦楚两国的盟约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

 既然武烈侯需要楚国的支持,那么他现在当然会不遗余力地支持公子负刍和文君。

 武烈侯又是怎么考虑的?武烈侯的下一个目标是攻打楚国,假如公子负刍做了大王,楚国政局稳定,上下齐心,对秦国明显不利,所以武烈侯以当前咸政局为饵布了一个局,欺骗公子负刍和文君,让他们错以为自己需要楚国的支持以抗衡咸。公子负刍和文君一旦对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必然要在篡位成功后与秦国连横结盟,这个决策势必化楚国内部的矛盾,而景氏和项氏这些坚持合纵抗秦的贵族必定对公子负刍大失所望,于是朝堂斗争继续,持不同政见的贵族们会形成对抗,这样就有利于秦国攻打楚国了。

 公子负刍和文君的决策有错误吗?没有错误,他们想法正确,若要与秦国鼎立抗衡,当然要先行恢复元气,恢复实力。

 景氏、项氏的政见有错误吗?也没有错误,他们的想法也是正确的,就如当初的申君一样,在秦国已经成为中土唯一霸主的局面下,楚国若要维持国祚,必须合纵其他诸侯国抗秦,必须把秦国打得衰落了,楚国才能赢得息的时间,赢得展的时间。

 如今赵国灭亡在即,秦国的实力更是强大得可怕,这时候与秦国结盟,纯粹是与虎谋皮。韩国就是最鲜明的例子,就算它纳地称臣,秦国也一样把它灭了。秦国的目标是并六国,一统中土,如果楚国任由秦国攻打其他诸侯国,让秦国各个击破,那最终楚国也难逃灭亡之祸,最后还是秦国的口中之食。

 虽然对立双方的最终目标都是一样,但因为所处位置不同、立场不同、利益不同,导致他们的政见也不同,于是自相残杀。

 从项燕的观点出,他很快就揣测到了武烈侯礼遇范增的险恶用心,武烈侯的目的就是化楚国内部矛盾,挑起楚国贵族的争斗,由此进一步混乱楚国局势。

 换一个大王就能拯救楚国?武烈侯给出了答案,不管谁来做楚国的大王,秦国都会想方设法让楚国的局势越来越恶化。

 =

 项燕思考良久,忽然叹了口气,似乎做出了某种决断,然后他对范增说道“你休息几天,然后再赴中原。”

 范增大为疑惑。此趟中原之行非常成功,项氏完成了公子负刍的重托,接下来一些具体磋商事宜就应该由公子负刍和文君负责了,毕竟那些内容关系到王国机密,关系到公子负刍和文君的切身利益,项氏不应该也没有资格参与。

 “柱国,我们不能再参与此事了。”范增犹豫了半天,还是直言相劝。

 项燕脸上出一丝冷森之“你好好想想,你认为我项氏应该束手就缚吗?”

 范增无奈摇头“柱国,我们不能中了秦人的计。如果我们反击,甚至与寿对抗,岂不正中秦人下怀?”

 “束手就缚?”项燕再问。

 范增望着项燕那双杀气凛冽的眼睛,暗自苦叹。他从这双眼睛里看到了项燕的愤怒,看到了项燕握在手里的长剑。项燕要主动反击了,楚国要大

 “柱国,你决定了?”

 “这是最后一次机会。”项燕说道“从武烈侯一系列的举措来看,我估计秦军灭赵之后,下一个目标是我们楚国,而不是齐国。”

 范增眼前蓦然一亮,项燕的话就像一阵狂风吹去了掩盖在局势上的朦胧雾,让他瞬间看到了隐藏在局势里的真相。原来如此,假如秦军在灭赵之后,移师南下攻打楚国,那武烈侯言行里所蕴含的深意就昭然若揭了。

 旋即范增神色一黯,一股悲伤的情绪迅弥漫全身。公子负刍要篡位,项燕要击杀文君,连续两场杀戮,对楚国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假如楚国因此而大,等于楚人自己葬送了国祚,这太可怕了。

 但是,公子负刍的篡位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一旦篡位成功,文君和项君两股强大势力之间必然为争夺权柄而拔剑相向,这种局如果维持下去,同样无力抵御秦军的攻击。

 相比起来,倒不如行险一搏,杀了文君,铲除其势力,独揽权柄,控制决策,继而君臣齐心,朝野齐心,联合齐国,合纵抗秦,这是守护楚国国祚的唯一办法了。

 “我马上秘密赶赴寿说服临武君。”项燕说道“此事必须当机立断,宜快不宜迟。你赶赴中原,与武烈侯商议合作事宜。我们将计就计,武烈侯肯定会全力配合,这必定会迫使文君在公子负刍篡位之后,加快打击我们的度,如此则有利于我们迅完成反击,彻底控制朝政。”

 范增迟疑了片刻,说道“武烈侯肯定有防范之策,假如我们失手…”

 “公子负刍篡位,我们和武烈侯来往密切,这两件事都会让齐国极度紧张。”项燕问道“你想想,齐国会对局势怎么看?”

 “齐国可能会担心秦楚联手动攻击。”

 范增知道了,项燕还要寻求齐国的合作,有了齐国的帮助,项燕诛杀文君的把握将大大增加。

 “咸一反常态,拒绝与齐国重建盟约。武烈侯也是至今不愿意与齐国谈判。秦国早早了攻打齐国的决心,这显然不合常理。”项燕冷笑道“秦国着齐国不得不全力与楚国结盟,事实上等于进一步化楚国朝堂上的矛盾。种种事实表明,秦国下一个攻击是楚国。楚国一旦败北,齐国被秦军三面包围,其覆灭之祸不远矣。所以,我有绝对的把握赢得齐国的支持。”

 范增再无疑议,躬身领命。

 =

 =

 =  m.IGeXs.Com
上章 大秦帝国风云录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