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秦帝国风云录 下章
第282章 后胜的雄心壮志
第8章后胜的雄心壮志

 端木泓匆忙离去。

 武烈侯忙偷闲,泛舟大野泽,轻松了一天。

 他并不担心齐国。齐王建和齐相后胜面对秦国开出的优厚条件,没有理由不答应。他担心的是咸,假如秦王政反对公子扶苏出镇地方,或者昌平君熊启拒绝离开咸,那他就不得不动用黑衣力量,在咸做些事情以确保扶苏主掌原。

 此策不仅仅关系到原的安危,还关系到他本人是否实际控制原,更关系到未来帝国的命运,但困扰他的最大难题是时间。他现在分身无术,没有足够时间处理原危机,而先期南下的魏起、曝布等人已经数次催促他尽快南下。如今百万灾民涌入大江南北,东南局势危如累卵,急需他南下主持大局。

 好在齐国方面已经证实秦人把河北灾民转徙南下了,而原灾情在原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考虑到原并未形成混乱,齐国不具备攻击条件,所以临淄也是急于处置当前危机。国相后胜以最快速度赶到长城边境的大野泽,与武烈侯紧急会晤,可见齐国议和决心之大。

 后胜很快抵达大野泽。这位国相四十多岁,等身材,虽然不是很胖但肚腩较大,一张圆圆的脸上看不到丝毫笑容,一双光四的眼睛更是透出一股冷肃,上位者的傲慢和威严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宝鼎对他并不客气,礼节的寒暄之后,便直接质问齐国的处理办法。

 后胜说,经过初步调查,可以认定这是韩魏两国的逃亡贵族所为,目的是挑起齐秦两国的战争。齐国在此事上负有重大责任,愿意为此向秦国道歉,并做出相应补偿。

 “如何补偿?”宝鼎追问。

 “其一,缉捕凶手,驱赶潜藏在齐国境内的韩魏逃亡贵族。”后胜说道“其二,以万金补偿秦国。”

 宝鼎大笑“相国并无诚意,我大秦不能接受。”

 “何谓诚意?”

 宝鼎当即开出了一系列条件。两国联手,彻底剿杀韩魏叛逆,如果齐国继续收留这些叛逆,等同于违反盟约。齐国割让五座城池做为对秦国的赔偿。齐国以五万金抚恤顿弱和使团其他死难人员。

 后胜冷笑,目寒光“齐国不是楚国。”

 “我希望你拒绝。”宝鼎笑道“这是咸的条件,如果不是咸着我谈判,我早就指挥大军杀向齐国了。”

 “齐国愿意与秦国决一死战。”

 “那你来干什么?”宝鼎嘲讽道“我被咸,相国呢?相国也是被临淄迫而来?假如相国也是被而来,那我们两人的使命现在就算结束了,相国可以马上返回临淄,而我则马上发动攻击。”

 “武烈侯可曾听说骄兵必败。”

 “我听说过很多次了。”宝鼎笑道“但幸运的是,我每次都赢了。齐国和楚国相比,不过多了四十年的养蓄锐,多了一道长城而已。四十年不打仗,国力是强了,军队是多了,但从将军到士卒,人人缺乏战斗经验,这样一支军队碰到我们大秦的虎狼之师,还有有多大的胜算?至于长城,在我眼里根本不堪一击。茹饮血的匈奴人都能越过长城杀进我土,我大秦的虎狼之师还破不了你长城?”

 后胜微微眯起眼睛,手抚长须,忽然问道“你有粮食吗?”

 “不错,这是我的要害。”宝鼎脸色一冷,森森地问道“你吃过人吗?两条腿的人?”

 后胜脸色微变,眼里霎时掠过一丝惧意。

 “我只要越过长城,杀进你齐国境内,我的粮食问题就能解决。”宝鼎冷笑道“即便是吃人,我也要吃齐国的人。”

 两人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四目对视。宝鼎杀气凛冽,而后胜逐渐招架不住,强烈的窒息感让他冷汗层生,头晕目眩。四十年不打仗,四十年没有杀人,四十年没有闻过血腥,这就是齐国致命的要害。现在这个要害在后胜的身上表无遗,他根本抵挡不住武烈侯的杀气。

 跟随他而来的官吏们也是心惊胆战,一个个垂首不语,大气都不敢出。

 秦国的武烈侯果然如传言所说,残忍而血腥,竟然在这个场合下,公开扬言,他要靠吃人来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碰到这么一个疯子,齐国还有招架之力?

 不过后胜很快就冷静下来。端木泓已经把武烈侯的底限拿到了,而武烈侯的底限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料,不要说他求之不得,就是齐王建和临淄的权贵们也会毫不犹豫地答应。现在的问题是,武烈侯很原,如果不能抢在武烈侯离开之前完成谈判,那齐国的麻烦很大,两国极有可能爆发大战。

 “齐国有四十年的积蓄,有几十万军队,有坚固的千里长城,这就是齐国的优势。”后胜皮笑不笑,冷声说道“我以前没有吃过人,并不代表我以后就不吃人。”

 宝鼎微笑点头,主动退让“相国好魄力。既然如此,你拿出诚意来。如果你的诚意可以被咸接受,那就是齐国之福。”

 后胜沉良久,问道“我想知道,武烈侯的诚意是什么?”

 “如果我拿出诚意了,你有把握说服临淄?”

 “只要我能接受,临淄就能接受。”

 宝鼎不再多话,冲着赵高挥挥手。赵高急步上前,把手里的卷恭敬递上。

 =

 宝鼎的时间太紧张,而后胜也不想拖下去,以免夜长梦多,毕竟阴谋是他策划的,他心里或多或少有些发虚。

 第二天,两人达成约定。约定内容主要有…,联合剿杀韩魏叛逆,齐国出三万金以抚恤秦国的死难人员,齐国无偿援助秦国两百七十二名贤才巧匠,以帮助秦国尽快稳定原。

 两人各自急奏京都,焦急等待回复。

 咸令书火速送达大野泽,宝鼎看到秦王政终于在王统上做出让步,而昌平君熊启也毅然离开咸,到原辅佐公子扶苏,当即高兴万分。最关键的一步终于成功了,公子扶苏在通向储君的位置上迈出了第一步,宝鼎也在改变历史、改变帝国命运的道路上第一次看到了曙光。

 虽然这抹曙光并不耀眼夺目,但好歹给了宝鼎希望,知道他选择的这条路即便艰难万分,还是有成功的可能。相比前段时间各种危机扑面而至给宝鼎带来的压力和绝望,这个喜讯已是异常宝贵了。

 这时从南传来一个噩耗,韩非病逝了。宝鼎的好心情转眼消散。某种意义上,他改变了韩非的命运,没有让韩非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但这并没能延续韩非的生命,也没有给他一个幸福的晚年,韩非最终还是死在痛苦之。

 如果韩非像历史上一样死在咸的政治斗争,他在临死前最起码还抱着一丝希望,因为他的故国还在,然而,此刻韩非却是死在对故国败亡的痛苦,他心如死灰,在绝望撒手尘寰。

 宝鼎觉得自己做错了,早知韩非死得如此痛苦,倒不如任由他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那时的韩非之死与他的故国或多或少都有牵连,他也算死得其所,死得心安理得,不至于像现在一样,死不瞑目。

 =

 临淄十万火急回复后胜,同意议和约定。

 秦国使团在齐国境内遭到伏击,全军覆没,此事让齐国政局发生了剧变,齐王建和太子睿之间的矛盾骤然化。

 齐王建认为这是太子睿干的,太子睿在朝内进势力的帮助下,迫不及待地要夺权。太子睿则怒不可遏,他被对手嫁祸了,但他没有证据,只能忍气声背黑锅,伺机反扑。父子两人虽然不至于因此反目,齐王建更不至于因此罢黜太子,但齐王建不再信任太子,也不会授予他更大的权力,他要维持当前的政局,确保齐国的稳定,确保齐国的国祚,所以,只要秦国提出的条件不让齐国蒙羞,他都会答应。

 后胜在关键时刻挽救了齐国。他在最短时间内与秦国的武烈侯达成了对齐国有利的约定,算是保全了齐国的脸面,也给紧张的齐国政局赢得了缓和的时间。

 咸的回复也非常快,秦王政下令,同意议和约定,与齐国恢复盟约,并请武烈侯在离开原之前务必缓解当前危机。

 咸的情况和临淄基本一样,政局剧变,不宜开战,还是先稳下来再说。从这个目标出发,只要齐国提出的条件不至于让秦国丢了面子,咸也会答应。

 宝鼎和后胜连夜签订了约定,重修盟约,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变就因为两国有共同需要,转眼消弥于无形。

 双方握手言和,宝鼎和后胜也从对手变成了朋友,言谈甚

 宝鼎利用这个机会,主动与后胜建立亲密关系。后胜心领神会,自然也不想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深夜,两人独处军帐,在谨慎的试探,开始深入交谈。

 这次危机的缘由是后胜需要维持自己在齐国的权势,为此他要打击以太子睿为首的进势力。现在他借助武烈侯的“帮助”实现了这一目的。武烈侯之所以帮助他,目的很明显,秦国需要齐秦盟约。

 后胜最初的谋划并不想把秦国使团一锅端了,因为这个后果无法预料,稍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但是,武烈侯帮助他的条件却偏偏是置秦国使团于死地。考虑到武烈侯实际掌控原,齐秦战争是否爆返际上由武烈侯说了算,所以后胜没有选择,只能铤而走险。

 后胜在危机爆发后,第一时间赶赴边境会晤武烈侯,其实心里十分忐忑。虽然端木泓告诉他,武烈侯马上就要离开原,目前原完全不具备发动攻击的条件,但谁敢说,这不是武烈侯蓄意挑起战争的计谋?

 最终后胜还是如愿以偿,在这场危机谋取到了最大利益。为了感谢武烈侯遵守诺言,后胜必须对武烈侯有所回报,而回报的内容很简单,那就是帮助武烈侯增长实力,让他尽快重返原。

 这次危机背后的秘密把两人的利益捆绑到了一起。齐秦必须维持长久盟约,后胜才能确保自己的权势。如何维持长久盟约?除了土大势和两国政局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外,人还是其最最关键的因素。对于后胜来说,只有他和武烈侯保持长期的密切合作,才能确保两国的长久盟约,为此武烈侯必须留在原,这是双方维持长久盟约的基础。

 秦国野心要统一土,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所以秦王迟早都要派大军攻打齐国。武烈侯离开原,秦王派自己的亲信代替他,那么两国的盟约还能维持多久?两国一开战,坚持与秦结盟的保守势力必遭重创,后胜首当其冲,倒台是必然的事。

 “武烈侯何时离开原?”后胜最关心的就是这件事。

 “齐秦两国的危机已经圆满解决。”宝鼎说道“我马上就会离开。你回到临淄的时候,估计我也到了南。”

 后胜微微皱眉“武烈侯可知秦王派谁来掌控原?”

 “大王长子公子扶苏。”宝鼎笑道“辅佐他的是右丞相昌平君熊启。”

 后胜面色一僵,半晌无语。

 秦王至今未立储君,如今突然派公子扶苏出镇原,这个意思太明显了。公子扶苏肯定是未来的储君,让未来的储君出镇原,事实上就是为他积累军功。军功从何而来?当然是打赵国,打齐国了。至于楚国,肯定暂时不会考虑,相反,还要尽力拉拢,因为公子扶苏的外公就是楚国的大权贵君。

 “秦王此刻你去西南,其目的昭然若揭。”后胜一语双关地问道“你去西南干什么?”

 宝鼎笑了起来“高唐君,难道你想让我撕毁盟约?”

 后胜摇摇手“武烈侯对未来的土局势有什么看法?”

 “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三国鼎足而立。”宝鼎正说道“楚国地处土东南,疆域辽阔,有淮水和大江两道天险,易守难攻。楚国为抵御秦国,必定全力结盟于齐,以为犄角之势。但齐国没有山川之险,仅靠长城和大河,难以阻挡我大秦的攻击。好在东北还有燕国,可以给齐国以有力支援。假若齐楚燕三国合纵,联手抗秦,则土必定三足鼎立。燕国虽然不在鼎足之列,但它偏据东北,对河北、原形成了重大威胁,直接决定了土鼎足之势。”

 “在武烈侯的眼里,赵国已是咸的囊之物?”

 “或许也是你齐国的囊之物。”宝鼎笑道“你和太子睿对土大势的看法不一样。你认为齐国应该乘机夺取赵国,进一步壮大齐国的实力,而太子睿过于低估了齐国的实力,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要以保赵抗秦来维持齐国的国祚。很多齐人说你保守,胆小怯战,孰不知,那些表面上看上去非常进的人,才是真正的保守。”

 后胜的脸上难得出一丝笑容。显然,宝鼎说了他的心事。

 位高权重者,哪一个不想在有生之年干一番大事业,功成名就,名垂青史?后胜也是如此。齐国休养生息四十年,不是为了守护国祚,而是为了报仇雪恨,为了开疆拓土,为了争霸土,这才是齐国休养生息四十年的真正目的。

 齐国最大的仇人是谁?不是秦国,而是赵国和燕国。正是这两个邻国,在四十多年前的合纵攻齐大战,充当了策划者和急先锋的作用。乐毅带着以这两国大军为主力的合纵联军差点把齐国灭了。此仇不报,何以面对先祖?何以让当年死难的齐人瞑目于九泉之下?

 齐国要发展,就要开疆拓土,而从今的形势分析,开疆拓土最好的目标就是赵国。秦赵大战,赵国被打惨了,如今又连遭大劫,奄奄一息,此时不打赵国,更待何时?拿下赵国,拓展实力,将来才能与秦国争霸,才能在三足鼎立的大势确立优势。

 相反,如果按照太子睿等进势力的策略,齐国保护赵国,与秦国作战,最终必定与秦国打得两败俱伤。秦齐两国打得不能动弹了,赵楚两国乘机恢复元气,然后呢?然后齐国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得到,反而把四十年的积累打得一干二净,将来反而要仰赵楚之鼻息,看别人的脸色过日子。这叫什么策略?这不是亡国之策吗?休养生息了四十年的齐国,竟然失去了争霸天下的勇气,只知道一门心思守住自家的国门,这还叫进?这是最可悲的保守之策了。

 齐国要打赵国,首要条件是什么?当然是秦齐楚三国结盟,然后与秦国抢夺赵国了。

 攻打赵国,是一场必胜的战斗,是报仇的战斗,是开疆拓土的战斗,是关系到齐国未来的战斗,然而,齐国很多人被赵燕储三国的使者说晕了头,竟然为了他国的安危,放弃必胜的、关系到齐国未来的战斗不打,傻兮兮地跑去与秦国争夺原,这简直让人啼笑皆非。

 “原离不开武烈侯。”后胜说道。

 宝鼎微笑点头“我希望能尽创土的未来。”

 =

 =

 =  M.IgEXs.COM
上章 大秦帝国风云录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