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东钉子户 下章
第二百六十二章 朕信他
看着一般大臣跪在地上请罪,魏忠贤鼻子里微不可查地哼了一声。

 一个个都是两榜进士出身,学富五车,整里喊着忠君爱国,可是真到了关键时候,一点担当都没有,还不如挨了一刀的人呢!

 魏忠贤冷冷说道:“主子万岁爷,眼下不是请罪的时候,辽东成一团,十多万大军灰飞烟灭,上百万的黎民走死逃亡。建奴重兵会不会乘机攻击辽西,会不会进犯山海关,朝廷该拿出个办法才是。”

 “对!”

 天启如梦方醒,他也顾不得发怒了,急忙说道:“叶首辅,你是硕德老臣,朝廷逢此危难,你可有对策?”

 叶向高对军事七窍通了六窍,哪有什么办法,可是皇上问了,他不能不说。

 “圣上,老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收拾人心,重整辽东的官吏。臣听闻辽东经略袁应泰,巡抚杨涟已经为国殉难,堪称人臣表率,臣请圣上下旨褒奖二人,振奋民心,恢弘士气!”

 “哦!”小皇帝顿时皱起了眉头,喃喃说道:“袁杨二人都死了?”

 “没错!”叶向高眼圈发红,说道:“圣上,杨巡抚戍守沈,力战被俘,咬牙痛斥老奴,被刃分尸。袁经略在辽城头举火焚身,部下将士多有投火死者,壮烈无比,倘若辽东官吏都能向二公一般,老奴又哪有荼毒的机会。”

 天启不由得眼圈发红,叹道:“我大明还是有忠臣的,叶首辅,你马上拟旨,追赠袁应泰兵部尚书,杨涟右都御史,各荫一子为锦衣卫千户。”

 “慢!”

 老魏突然站了出来,东林的一帮人眼中满是荼毒的神色。这个死太监真是多事,奉赠两个死人他也管,真是吃了撑的!

 魏忠贤不管他们的看法,对天启说道:“启奏陛下,老奴在半月前呈送一份张恪张大人的奏折,在奏折中张大人说杨涟胡乱指挥,致使于伟良部中了建奴之计,身陷抚顺。接着又不顾劝阻,派遣两位贺世贤和朱万良两位总兵援救,导致沈空虚。老奴以为张大人所说或许是辽沈失陷的原因所在。杨涟和袁应泰都是一介文人,不通兵法,倘若辽沈真是丢在二人的手里,急着奉赠他们,岂不是打了朝廷的脸面!”

 叶向高急着让天启追封袁应泰和杨涟,就是想替辽东战败定调子,至少两个人成了英雄,火就不会烧到东林身上。当然抬高两人,正好能给东林的光辉形象添砖加瓦。

 利用死人显的不够光明磊落。可是辽东惨败,天下震动,肯定有人倒霉,感如东林。不能不想办法自保。

 魏忠贤戳破了他们的打算,大学士韩爌首先受不住了,就要反击。

 这时候小皇帝天启听到张恪的名字,突然来了兴趣。急忙问道:“魏大伴,张恪也在辽东?”

 老魏对天启的记也是一阵无语,急忙说道:“主子。张大人特请领兵参战,还是您准许他便宜行事的权力呢!”

 “哦!”

 天启似乎想起来了,显得十分痛苦纠结,说道:“张恪领兵有方,屡战屡胜,有他在辽东,怎么会打不过老奴呢?

 眼下张恪生死不知,恐怕已经遭了不幸,天妒英才,坏我栋梁,叫朕好生伤心啊!”小皇帝对张恪的印象的确不错,年纪比他大不了多少,但是英武帅气,天启幼小的心灵里竟然有几分羡慕。

 广宁大捷之后,天启更是把张恪当成了辽东的屏障,亲自下旨赐婚,恩遇有加。算起来也不过两三个月的时间,骤然大变,实在是让他措手不及,没法接受!

 老魏冷笑一声道:“主子万岁爷,老奴以为没有什么难解释的,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张大人最后一封密报是在三月五号,算起来正是沈失落前两天。他是准备解围抚顺之后,结合奉集堡等处的人马,增员沈。老奴这几天得到锦衣卫的零星奏报,抚顺解围的确成功,张大人领着川浙的援兵到了浑河。不幸的是老奴已经打下了沈,张大人同老奴浴血奋战,浑河染血,尸体淤,断绝河,死伤建奴数以万计!”

 “当真?”天启忍不住蹿了起来,激动说道:“朕就知道张卿不会辜负希望,对了…那为何辽又丢了?”

 “老奴也不知,主子您该问问首辅大人才是,袁应泰究竟是怎么守城的?十几万到他们的手里,几天时间就丢城失地,如此无能之人竟然有脸要朝廷奉赠,老奴读书少,实在是不知道廉两个字怎么写!”

 “住口!”

 韩爌再也忍不住了,他瞪着眼睛,冲到了老魏的面前,脸对着脸,吐沫星子满天飞。

 “魏公公,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袁大人乃是朝廷封疆大吏,为官清廉,百姓赞颂。他如今为国捐躯,身死沙场,如此忠良却死后蒙冤,被人肆意诋毁,伤损名节!魏公公,你扪心自问,不觉得愧疚吗?”

 魏忠贤身为厂公,岂会在乎一个连次辅都不是的大学士,他冷笑道:“咱家头一次听说丧师丢城还能成为英雄,是咱家见识太少,还是你们巧言狡辩?”

 两个人针尖对了麦芒,在场的重臣纷纷跃跃试,大明的文官别的不行,打仗绝对是一的,胳膊挽袖子,眼看着上演全武行,次辅顾秉谦急忙出来,一面拉住韩爌,一面说道:“韩阁老,魏公公也没说袁经略和杨巡抚就是祸首,如今辽东局势混沌不清,流言蜚语不断,我看还是等有了确实消息,再考虑追封两位大人。”

 顾秉谦这么说搅黄了追封的事情,等于是站在老魏一边,东林的人大大不快,可是眼下一团麻,他们也没有精力继续纠

 所有人的目光还是落在叶向高的身上,希望老首辅能拿出一个办法。

 “次辅说的有理,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拿着一个人的奏折就妄论朝廷大事,难道忘了祖制吗?”

 叶向高这句话可够狠的,朱元璋老先生可是规定了宦官不得干政,虽然经过王振、刘瑾等前辈的不懈努力,早就把祖训抛在九霄云外,但是老朱的话还是紧箍咒。

 被当面揶揄,魏忠贤怒气冲冲,却不知道怎么发作,他毕竟比不得文官伶牙俐齿,憋得老脸通红。

 好在天启疼惜老魏,说道:“首辅,魏大伴也是替朕问话,你们还是赶快拿出对策才是!”

 叶向高的确没有什么主意,他只能说道:“圣上,容老臣和内阁,六部并都察院,一起商量出方略,三天之内,上奏圣上。”

 天启小脸黑沉沉的,说道:“别等着老奴占了金銮殿,你们才有主意!”

 甩下一句话,天启转身就走。

 朝廷的事情从来瞒不了别人,很明显魏忠贤是想把辽东失陷的罪责推到东林身上。东林的人岂能答应,不用吩咐,各位忠贞的员立刻行动起来。

 六科和都察院的言官七成以上都是东林的,这是一伙谁也惹不起的力量,他们立刻联名上奏,有的要求追封袁应泰和杨涟,让二人配享忠烈祠。也有要求朝廷彻查辽东战败原因,把罪臣揪出来。

 舆论风一起,简直势不可挡,到了第五天,东林的旗帜人物左光斗终于上书了。

 这些天东林不停询问从辽东逃出来的军民,收集材料。在左光斗的奏疏里面将罪责彻底归咎到两个人身上。

 其一是贺世贤:他招收过多的降卒夷丁,心怀不轨,居心叵测。女真攻城之时,降丁大开城门,明军措手不及。

 其二自然就是张恪!这也是左光斗着墨最多的地方,他先是参劾张恪私自进入辽东,没有通知经略巡抚,目无法纪。接着是临阵逃,假意援救抚顺,实则畏敌不战,带兵逃走,只是沈兵微将寡,难以匹敌。

 在奏折最后,更是煞有介事提到有人说张恪已经领兵投降建奴,被封为汉军镶红旗旗主,一等总兵。而至今张恪没有一丝一毫的消息,极有可能投降建奴,享受荣华富贵云云。

 此奏折一出,天下哗然,所有言官就像是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矛头直指张恪。

 “臣请免去张恪一切官职,收回赏赐…”

 “臣请缉拿张恪家人,立斩不饶,以儆效尤…”

 一封比一封奏折来的严厉,大有不斩张恪誓不罢休的劲头。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弹劾奏折一章接着一章,雪片一样送到了宫里。

 京城街头巷议,更是议论纷纷,舆情哗然,张恪前几次大胜,在京城百姓心中还有很深的印象。大家并不愿意相信,可是也有一帮人煞有介事地感叹知人知面不知心…

 华灯初上,乾清宫中,天启已经三天没有碰锛凿斧锯,面对着堆成小山的奏折,眼珠通红。

 在他的身边,司礼监掌印张晔默默陪在一边。

 “主子,晚膳热了三次了,您还是吃点吧,天大的事,有列祖列宗保佑着,大明江山安如泰山!”

 “唉!”天启痛苦摇摇头:“张大伴,辽东之事固然让人伤心,可是满朝文武更是让朕心忧,他们拿不住一点对策,反而着朕对付张恪的家人,就不怕让将士们寒心,朕才不会自毁长城!”

 听到小皇帝的话,张晔老泪横,跪在了地上。

 “主子,张大人若是听到这话,说不定多高兴呢!”

 天启动情地说道:“大伴,朕信他,张恪一定会平安归来!”(未完待续。。)  m.IGeXs.Com
上章 辽东钉子户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