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奸商 下章
靖难之役3
谷应泰所作的《明史纪事本末》中不仅否认建文帝从死,而且还把建文帝后来落在外的诗抄给抄录下来:“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瘴岭千层回,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知何处?惟有群鸟早晚朝。”(另一是: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想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以作为建文帝不死的证据。清代学者赵翼也根据建文帝的诗:“谁将玉指甲,掐破青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断定建文帝“迹西南,终免祸难。”建文帝的下落一般是三种结论,一为出家说,这个例证比较多,最为明显的是,朱棣的第一号亲信大臣姚广孝死时,朱棣问姚广孝还有请求没有,姚广孝居然提出:“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溥洽。”可见,这位和尚是知道建文的具体下落的,然而他始终坚不吐实,所以,朱棣恨他死,囚十余年,直到姚广孝张嘴,这才释放了他。而后,从一些地方史料也可以看出来,建文出家并非空来风,明末大臣张居正在对答万历皇帝时也说过:“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这样的话,出家说可谓知者甚多了。

 另一个为浮海说,也就是说建文蹈海而去,在《明史?郑和传》中提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踪迹之。”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就是追寻建文看来并不是虚拟。关于这点,近现代史家如范文澜、吕振羽、吴晗等人都有文章解读,然而,旁证比较孤立,一直不作重点研究。存疑而已。

 再有一说为死亡说,具体时间是在永乐二十一年前后,也就是公元1423年左右。这一说比较有力的证据就是胡濙的察访汇报,史书上记载,胡濙一直是明成祖派往各地查询朱允炆下落的使者,身负重任“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胡濙从永乐五年出,到永乐十四年才回来,而后“母丧乞归,不许。”明清大臣夺情视事一般都是军国大事不得已而为之,胡濙的情况也算是特例之中的特例了。永乐十七年再出,永乐二十一年回来,史称:“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这段说明是非常重要的证明,至少说明了在永乐二十一年的时候,建文帝作为帝位的威胁已经彻底排除,而排除的根据无非是建文帝本人表示无意于皇帝和他已然死亡,前者不太可能,唯独后者是真的,也惟其后者建文帝病死才能让朱棣放心,至此,悬案得以告一段落,而朱棣离他自己的“驾崩”也不到一年的时间了,朱棣在位二十二年,这件事绕了他二十一年之久。

 有的史学者认为,朱棣不会花费这么大的气力来搜寻一个无能为力复国的窝囊皇帝,然而,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一直被囚,直到英宗年间,皇帝准备释放他,大臣还援引先皇的教训不许可呢。而建文帝的同母弟衡王允熞、徐王允熙后来被幽,都是死于非命,史书说:“永乐四年十二月,邸中火,暴薨。”显然不是正常死亡。而这时正是胡濙寻访建文帝的前一个月,难道是偶然吗?以朱文圭一个孺子,衡王、徐王也不过是藩王,朱棣尚且如此对待,那么,真正资格的皇帝建文,朱棣怎么可能掉以轻心呢?

 然而,无论是哪一种说法,不论是建文跑到哪里去,他终究是失败了,而且失败的很惨,可以说满盘皆输。他在削藩这么重大的事件上疏于缜密、怯于果断、失于机谋,固然建文帝对待属下宽厚仁慈,可是,仁而无状、宽而无法,以致于众人都不怀其恩,而溺其度,作为一个统治者,在必要的阶段居然儿女情长、似是而非乃至狐疑不决、赏罚不明。建文帝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的逊国虽然令人同情,可并非偶然。从明初历史展的角度看,即使没有朱棣的靖难之变,建文帝能不能完成或者说顺利的完成从朱元璋以来的转型也是大存疑问的,换言之,以建文帝的能力似乎不足以扭转一个时代的格局,更不要说开创一个时代了。所以,朱棣的靖难成功何尝不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选择呢?

 (2)南京喋血

 朱棣以胜利者的姿态昂然进入南京,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李景隆、朱橞那样卑躬屈膝,也不是所有人都像徐增寿那样甘心为朱棣驱使。朱棣甫一入城,御史连楹即刺杀朱棣,被杀后“尸植立不仆”众人大惊失,朱棣也为之胆寒。而翰林院编修杨荣则非常聪明的谒请于朱棣的马前说:“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一句话点醒了尚沉醉于胜利梦中的朱棣,朱棣以奉天靖难、皇明祖训为依托起兵造反,虽则心中非作皇帝不可,然而嘴上一定是祖宗家法第一,况且,谒陵是标明统绪的头等大事,汉光武帝就是先拜谒刘邦的高庙之后才即位的,何况朱棣向来标榜自己是太祖的孝子贤孙呢?于是,立刻布置拜谒孝陵的有关事宜,朱棣亲往朱元璋的坟头前哭诉自己的不得已,请求父亲原谅自己亲手废了他老人家许立的接班人,至于杨荣,他此后一生的荣华富贵就都在这句话里面了,连楹刺杀、杨荣见机,世间的荣枯本来就不可以同而语的。

 朱棣荣登大宝之前,下旨捉拿臣黄子澄、方孝孺、齐泰、卓敬、徐辉祖、铁铉、暴昭、练子宁等,政治总清算终于来到了。建文武将投降成风,而建文文臣的抗节不屈则是史不绝书的,而且其间可歌可泣的事迹和人物至于后世仍然传颂不已,史称:“忠愤,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自宋以来的士大夫的节义至此达到高峰。而朱棣作为**者的残暴的一面也暴无遗。

 黄子澄是朱棣眼中的恶,他在金川门之变后谋求海上起兵复国,被人告被俘,坚不屈服,朱棣命令凌迟处死,族人无少长皆斩,姻悉戍边庭。齐泰自然也难逃一死,不过,齐泰的很有意思“墨白马走,行稍远,汗出墨”有点白马非马的味道,被抓到之后也是不屈而死,死的很惨烈。齐黄为朱棣恨之入骨,他们的女在他们身后也是备受凌,《奉天刑赏录》之《教坊录》中记载:“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本司邓诚等于右顺门里口奏,有恶齐泰的姐并两个外甥媳妇,又有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一夜,二十条汉子守着,年小的都怀有身孕,除夕生了小子,又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奉钦(旨):‘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树儿。’”可见,他们的境遇是如何惨痛的了。

 侍郎卓敬因为削藩时献大策,所以也没有逃掉,不过,朱棣很欣赏卓敬的才能,先是责备他离间骨,卓敬不受,说:“惜先帝不用敬言耳。”继而又派人以管仲、魏征的故事劝于卓敬,卓敬厉声说道:“先皇帝曾无过举,一旦横行篡夺,恨不即死见故君地下,乃更臣我耶?”朱棣还不死心,这时,因为过去的个人恩怨,姚广孝密奏朱棣说:“敬言诚见用,上宁有今。”朱棣这才下令族诛卓敬,而后若干年,朱棣仍旧感叹的说:“国家养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

 其后,暴昭、练子宁、泰、郭任、卢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刘端、刘璟、黄观、侯泰、茅大芳、陈迪等人都不屈而死。而其中死节最为壮烈的应该属铁铉、方孝孺、景清等人。

 铁铉一直到建文失败之后才被俘,朱棣亲自在御前审问他,铁铉“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朱棣暴怒,命人把铁铉划开膝骨。铁铉仍然大骂不止,朱棣把铁铉的一块一块的割下来,煮之后置之于铁铉的口中,问铁铉:“甘否?”铁铉说:“忠臣孝子之有何不甘?”刽子手用屠刀把铁铉的嘴角豁开一直豁到耳边,铁铉还是不屈服,直到牙齿被铁锤敲碎还在不住的大骂朱棣篡位谋反,朱棣恨极,令人当场寸磔铁铉,把铁铉的尸体放入镬中,而后焚尸扬灰,铁铉死年不过三十七岁,一时天下知道这件事的人都为铁铉的忠义所感动,直到满清末年,《老残游记》的作者路过山东济南时,还有人在讲铁铉殉难的故事呢。

 方孝孺,朱棣起兵于北平时,临行,姚广孝(道衍)请托于朱棣,朱棣问是何人,道衍答曰:方孝孺,并说:“城下之,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亲口答应。其实,方孝孺本人除了做学问之外,在政治上并不高明,他给建文帝谋划的计策要么迂腐,要么不合时宜,但是,方孝孺的气节却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在建文帝出逃后,方孝孺就抱定身死社稷的愿望,朱棣把他请入殿中,和蔼的问:“先生毋自苦,予法周公辅成王耳。”借助方孝孺,然而,方孝孺不为所动,针锋相对的说:“孝孺曰:“成王安在?”朱棣答:“彼**死。”孝孺再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说:“国赖长君。”孝孺还问:“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已经疲于应对了,只好说:“此朕家事。”然后让左右请方孝孺起草即位的诏书:“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一种说法是方孝孺写了四个大字:“燕贼篡位。”朱棣大怒,把方孝孺下狱,并且威胁方孝孺要诛灭他的九族,方孝孺冷淡的说:“十族不惧,况乎九族?”朱棣动员方孝孺的弟子三番五次的去劝说方孝孺,争奈方孝孺不为所动,朱棣的耐心失去的限度,最后果真下令诛杀方孝孺十族,为历史所罕见,方孝孺临死做诗道:“天降离兮孰知其由,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鸣呼哀哉兮庶不我尤。”他的两个女儿先于他自杀殉节。明万历年间,明朝政府给方孝孺建立表忠祠,褒奖他的忠烈和节义。

 景清、胡闰之死也是非常悲壮的,景清为人正直、敏达,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初为北平参议,朱棣和他谈话“言论明晰,大称赏”所以,朱棣进南京之后,对景清一直准备重用的,然而,景清立志与方孝孺等人死节,所以,一,景清暗中藏了利刃准备杀掉朱棣,不幸被觉,朱棣大怒,责问其故,景清说:“为故主报仇耳。”朱棣气极了,把景清的牙齿打掉,景清含血大骂,鲜血直到朱棣的衣服上,满朝的大臣都为之惊呆。朱棣立命将景清剥皮实草,尸体凌迟。然后“籍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而著名的杀人方法“瓜蔓抄”就是从景清的身上开始的。这种办法比之屠杀十族范围还要广大,比如景清和山东的刘固通信,于是刘固一家九族被灭。刘固兄弟遇害之时,也是愤怒到了极点,居然夺过屠刀,连杀刽子手十余人。最后才壮烈而死。胡闰是大理寺少卿,为讨平朱棣夜谋划,朱棣恨之入骨,杀他的时候居然采用了“灰蠡水”来剥胡闰的皮。根据《明朝小史》卷四的记载:“文皇既抄没一族,男女二百一十七人,所居之地,一路无人烟。雨夜闻哀号声,时见怪。”负有探访建文下落的礼部左侍郎胡濙都看不过眼去了,回来向朱棣报告,朱棣沉默无一语,许久才解。

 此外,徐辉祖和梅殷的下场也值得一提。徐辉祖在得知金川门之变后,跑到徐达的庙里大哭不止,就是不去接朱棣的法驾,气得朱棣把他抓起来,徐辉祖出示朱元璋颁给徐达家里的铁券,上面有功臣免死的字样,朱棣无可奈何,而且也碍于自己的子徐氏和徐增寿的面子,只能把徐辉祖锢了事,徐辉祖于永乐五年忧郁而死,万历中录建文忠臣,庙祀南都,以辉祖居。后追赠太师,谥忠贞。梅殷是朱元璋的女婿,尚宁国公主,他是汝南侯思祖从子,善于谋略,熟悉弓马,朱元璋一直对他非常器重,许以辅佐皇孙的重任,梅殷不负朱元璋的厚托,当朱棣遣使假道于梅殷,以进香为名。殷答曰:“进香,皇考有,不遵者为不孝。”朱棣大怒,复书言:“今兴兵诛君侧恶,天命有归,非人所能阻。”梅殷更狠,割使者耳鼻纵之,曰:“留汝口为殿下言君臣大义。”朱棣沮丧不已。后来又“绝舟檝以遏燕”朱棣进京后,梅殷兵淮上,朱棣迫宁国公主写信给梅殷让他投降,梅殷见大势已去,朱棣亲自接见,问梅殷:“驸马劳苦。”殷曰:“劳而无功耳。”朱棣暗恨之,其后,朱棣密令心腹前军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借上朝的机会把梅殷推入水中淹死。宁国公主大哭向朱棣索取丈夫,朱棣无法,只好杀人灭口把潭、赵杀掉报之于公主:“驸马殷虽有过失,兄以至亲不问。比闻溺死,兄甚疑之。都督许成来,已加爵赏,谋害之人悉置重法,特报妹知之。”言外之意也是暗示公主不要纠此事,公主只好忍气声作罢。其实,公主本人也是一直反对朱棣的,史称“主闻成祖举兵,贻书责以大义。”只是由于兄妹的名分所关,且公主又是女,朱棣才不便下手加害而已。

 这场异常惨烈的屠杀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告结束,朱棣亲手导演的这幕悲剧比之乃父朱元璋的屠戮功臣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作为守节的建文文臣秉承了南宋以来的理学思想中的气节一章,宁折不弯的举动也被世人所敬仰,包括此后的甲申之变中明朝的士大夫不复这种刚烈的表示了。虽然,这中间不乏愚忠的成份,但是,这种不屈服于暴力的精神一直以来都是我民族很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值得给予肯定和认同。即使为朱棣百般遮掩的史书作者也承认:“由是观之,固未可以成败之常见论也…忠义奇节,人多乐道之者。”

 公元一四o二年七月朔,朱棣在建文群臣的血泊中祭告天地,在奉天殿正式登极,接受朝贺,诏告天下。改明年年号为永乐,是为明成祖。  m.IGeXs.Com
上章 大明奸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