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末卫公子 下章
第一百四十五章 辟召长史
见过兰陵侯!”蓝衫儒服,玉带,脸角微显生硬丝毫冷峻神色,嘴角挂起一丝笑容,反倒一副温润和善模样。

 就这一身装扮,便不似普通之人,卫宁看着这个中年男子对着自己行礼,一时有些慌乱,急忙扶住他拱起的双手“先生不需如此!小子虽有名爵,但也是弱冠…却不知道先生所来何意?”

 大将军何进。

 卫宁来时想过杨家,想过袁家,偏偏就没有想到会是那个外戚之,出身屠夫的何进…

 “呵呵,在下虽幸蒙大将军信任,辟召为府中僚属,年过四十,但却不过一刀笔小吏,卫侯少年封侯,身份殊荣,这礼数,万万不可废却!”那中年文士微微一笑,还是躬身将礼行。

 卫宁看了看旁边面无表情的老父,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处置,倒是那中年文士出声道“在下此来,便是为了提大将军传书相召卫侯耳!”

 “卫侯虽然年少,但在张角为祸之时,身而出,不让八尺男儿。奇计定山南,破贼于鼓掌之中,早让大将军赞叹不已。而我家那不成器的堂弟,也幸蒙卫侯照料,若非如此,又如何能够建此奇功?”见卫宁神色微变,那中年儒士淡然一笑不等卫宁出声,当即又看了看卫父高声道“大将军早**公子大才,特托在下礼聘公子为府中长史!不知卫公与卫侯意下如何?”

 汉代三公之位,多有开府辟召幕僚的传统。当代士子。为官朝堂大多有三种方法。

 一为,地方保举,或为孝廉,或为茂才,得到这样地称号,一般可先为地方官员,有家世渊源者,攒下点政绩便可为郎官。跻身朝堂之上。

 二为。宫廷郎官。这样的身份便是皇帝近侍,随奉上朝,学习政务处理,这多是帝室为培养自己下代继承人的班底的一种手段。同样,若非家世雄厚的子弟也无法得到这样的殊荣,比如袁绍,曹。荀攸等人便曾经在宫中任过郎官。

 三便是,为三公府中幕僚,后得提拔,自然便胜任了朝堂官吏。这却是近乎于门下学生的身份了,这也多是豪门望族,积攒人脉的手段。

 但事实上,对于天下万千士子,比之地方保举孝廉茂才。后两者若非才学名声。家世渊源两者兼有者,几乎是根本无法入选。

 在东汉末年,这些东西渐渐模糊不清。袁绍等家世深厚之人,几乎三样都给占全。而同时,在汉末这些本来是朝堂高官才有地开府权利,也渐渐地被下面之人明目张胆地采用,也渐渐被士族默认。地方刺史,郡守等人皆可辟召幕僚。

 大将军之位,虽不在三公,但却等同三公,自然也有招聘幕僚的权利。一府长史,这职位只在本公之下,相当于参谋长,统帅司令部的位置,权柄不可谓不大。尤其…中年文士口中的府中长史,更是大将军的开府!若论起来,这不算官职的官职,品级也远远高出其他人太多!

 不单单是卫宁,便是卫家老爹也不可思议的睁大了眼球。

 卫宁未及冠几乎已经是天下共知地事情,偏偏是这样一个少年,不仅被灵帝圣旨钦封侯爵,如今,大将军居然还用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位置来辟召他这个黄口孺子。

 “先…先生,这等玩笑,万万不可擅开啊!”卫宁看见自己老爹也不可思议的模样,当即长吁了口气,急声道。

 那文士笑了笑,只盯着卫家两父子不言语。

 “唉!虚名累人啊!虚名累人啊!等等…?刚才他提到堂弟?堂弟?”卫宁心里大苦,蓦然想起了刚才他话中之语,这才惊愕的抬起头来“先生…是杨氏子弟?”

 “杨奉正是在下族弟!”中年儒士点了点头,含笑道。

 既然牵扯到了杨奉,卫宁脑子当即冷静了下来“那先生此行到底是为大将军而来,还是为杨将军而来!”

 “两者皆有之!”让卫宁错愕的是,此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本意,大方的承认道“我那堂弟在族中,才干不显,偏偏在遇见卫侯之后得建如此奇功!自然,卫侯才华,也是让我杨氏上下赞叹不已!”

 “那这与大将军辟召我入长史何干?”卫宁想了想,又冷静的问道,似乎脑中已经有了一些若有若无地轮廓。

 “宦相,地方豪强虎视眈眈,两相狼狈为,卫侯得蒙封侯,乃河东望族之后,该是明白这兰陵侯一爵分量才对!”那文士微微一笑,顾左右而言他,一语双关道“卫侯少时便得如此勋荣,为何不再登高位?少年之时,正当扬名立万,

 史!”

 “想必卫公也不想再独居河东一隅吧?却不知卫公意下如何?”末了,那文士忽而躬身对着卫父行了一礼,高声道。

 这话说得有够**了。便是卫父在旁一直默然无语,却也身体微微一抖,半晌,看了卫宁一眼,又回复平静模样,淡然道“我儿如今年长,这卫家家主迟早便是宁儿做主!”

 很显然,这摆明了就是让自己拿主意,卫宁闻言,心里苦笑不已“这就算是开始考验我地判断能力了么?怎么能拿这么大的事情来让我处理!老爹啊,你什么时候这么大胆了?”

 卫宁分别看了那文士和自家老爹一眼,又埋下头来,习惯性的便伸手向间葫芦探去,却想起有外人来,不便如此肆意妄为,就放下心里那点心思,转而伸出手指放到齿间,眉头紧锁。

 那杨姓文士好似没有半点焦急,依旧笑地看着卫宁,只等他的答复。

 对于他们弘农杨氏来说,河东卫家的名头虽然响亮,尤其最近出了卫宁这样一个风头正劲的人物,但对于他们这个家族来说,依旧不算什么。

 作为一个世家,有什么东西比让他们跻身中央权利顶层还要有吸引力呢?他不急,在他看来,不管是卫宁,还是卫父定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可前提,卫家必然要紧紧跟随杨氏的脚步,才能得到这样的回报!

 但事实上,他自以为卫宁在为承担风险而仔细斟酌,却不知道,此刻卫宁脑海中根本没有对他所说之意的半点踌躇,反倒是另外一些骇人听闻的事情。

 “如果进京的话,帮助何进铲除张让等人?能否趁着这六年时间彻底的击垮董卓使得他无法拥有实力进军洛?又或者…”

 从那中年文士的话中,卫宁已经明白他们的意思。黄巾平定,皇甫嵩,朱隽等老臣保卫大汉疆土功劳盖世,而宦官又因为出了封谞之事,一直受大臣攻軒,实力极度削弱,加上董卓为的豪强也因为广宗兵败,而也只能偃旗息鼓。这两方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突破口,打破现在窘境。

 西北羌叛正是他们的借口,一方面董卓打退韩遂,北宫伯玉的进攻,但因为他小动作,故意深入敌后,而败退回军,使得这场叛始终无法扑灭。借着这个机会,前次作为风头最劲的杨奉,自然便成了这些人下手的目标。作为朝臣的代表,又有大胜的名头,若将他放到台前,内有宦官作梗,外有董卓等豪强联手,杨奉倘若大败,必然让朝臣一阵脚。

 卫宁前段时间闯下的智谋之士名头,却在这时候被那些朝堂大臣盯上,作为汉灵帝转移豪强目标的第一人,隐隐然身为地方士族的代表。

 这一次,倘若他应征入京,自然,矛盾又将再度转移到他的身上。无论是杨奉出征,有他参谋,还是在京师参政,必然阴谋不少。

 卫宁这该是作为一个代替品来出现。同样,卫宁还有另外一种猜测…他们或许是想反借这一次机会,彻底解决西北豪强林立的局面!

 风险永远都与收获结伴。

 倘若入京争斗,成功,卫家则正式跻身中央权利,又可以趁着后来天下大的殷始,解决根本问题,不谈大汉现在摇摇坠,倘若卫宁加把气力,或许还可以多上一段时间。而失败,不提这些政客心狠手辣,关键时刻,必定会放弃于他。毕竟他只是一个被迫当作跳上台前的挡箭牌而已。

 河东卫家,曾经的丞相后裔,在东汉时候,一代祖先大多都是外任官职,远离中央权利太久,卫宁知道,这是他父亲多年来的心愿。

 看了卫父一眼,卫宁心里一沉“大汉,已经是棵枯树,逢无望!士族,也该进入沉寂之时,军阀当道,何必再趟这口浑水?”

 “小子才疏学浅!还望先生谢过大将军美意!”卫宁低下头来,恭声回道。

 那中年文士微微一愣,看着卫宁,倒是卫父蓦然抚掌大笑道“杨先生!我儿三月便要举冠礼,行婚事,此乃大事,如何还能四处奔波?”

 “父亲…”卫宁心里咯噔一跳,倒忘记这了这事,苦笑的看了自家老父一眼,但看他神色满意,似乎早就有了定论。

 “先生,宁有一言,愿与杨先生谈,而非与大将军僚属语!不知先生听否?”不理会卫父那放声笑容,卫宁忽而脸色再是一沉,低声便对你中年文士肃然道。  M.igExS.cOM
上章 汉末卫公子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