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张辽新传 下章
第一四三章(中)
“至于嘛?我不过是想坚持军政分开的原则,这样的例子一旦确立,将来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就可以得到避免。但是以文统武却不是那么好办的事情,先不说文武之间天然的对立,就是文官借机打武将,时间一长也会使尚武之风大衰,从而导致武将无心征战,士兵无心杀敌,接踵而来的就是全队战斗力下降,以至于无力镇国内的叛,无力抵御国外的进攻。所以我想在青州先做一个试点,以便找到军政分开后的平衡点。当然,能偷懒也不能放过,会休息的人才能更好的工作嘛。”张辽神采飞扬的侃侃而谈,但最后一句话却声音很低。

 曹和郭嘉听着张辽这一番话,心中也思绪翩翩,他们为张辽的远见而感到高兴,也为张辽所叙述了军政分开后的情况而憧憬。但他们在听到了张辽的最后一句话后,就好像品尝着美味的人突然在即将吃完的盘子里现了一只死苍蝇一样。他们哭笑不得的看着张辽,气的嘴里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好一会,曹才回过气来,他狠狠地瞪了张辽一眼,说:“行啦,还有一个文官,你想要谁去给你帮忙,让你能够更好的偷懒。”

 “嘿嘿嘿!”张辽讪讪的笑着,说道:“文官我要一个可以担任别驾的人,至于什么人,主公帮我挑就行了。”

 听张辽这么一说,曹和郭嘉都是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

 “你啊!…”曹一脸的恨铁不成钢。

 “主公,文武官员应该各司其职。但身为上位者,事事亲力亲为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上位者。而善于用人。善于协调部下地关系,能将部下的能力充分的掘出来,这才是一个合格的,甚至是优秀地上位者该做的。主公既然要让我执掌青州。我自然要做这样一个上位者,充分让自己的下属挥能力。否则什么事情都要管,我哪有功夫去陪我家清儿呢?”张辽一脸无辜的说道。

 “哈哈哈!”郭嘉再也受不了了,在曹面前就哈哈大笑起来。而曹也被张辽的刻意耍宝逗得摇着他那不大的脑袋,咧着嘴呵呵的笑着。此时的中军帐中没有什么上下级之分,有的只是朋友间的一种淡淡知心地感觉。

 笑了一阵之后,曹对张辽说:“文远,曹某不得不说你的考虑极为深远,军政分开,以文统武。确实是解决武将拥兵自重的良策,而你说地文官借此打武将造成尚武之风衰弱也有可能,曹某现在却想看看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让你在青州做个试点。至于文官…我看如今的暂领琅琊太守的孙乾倒是个合适的别驾人选,在他任太守的这段时间,他合理的协调了蔡和郡丞孙康的之间的关系,琅琊郡被他治理的颇为兴旺,让他去青州给你担任别驾如何?”

 张辽想了想后说:“从个人能力来看,孙乾是没有问题的,毕竟他当年也是老师向陶恭祖推荐地,就是资历稍差一些。不过文若、公达、仲德皆有重任,伯宁、孝先也不开身,就连任伯达(任峻)也要统筹我军全境的屯田事务。子扬也被奉孝藏了起来,陈登要关注对岸的刘备,能熟练的处理政务的,又能够和我配合地也就是孙公佑了。”

 “正是。有令师康成公的面子在,孙乾是不会给你找麻烦的。”曹笑道。

 “主公。孙乾论及能力任一州之别驾自是绰绰有余,但他的资历尚浅,骤然拔高确有不妥。不如让其暂为从事,却实际负担全部事务也就是了。反正又文远为其撑,也无人敢于在文远面前不听号令。”郭嘉却在此时泼了一盆冷水。

 曹和张辽此时脑筋一转。也想到了刚才的任命中却有不妥。先不说孙乾投入曹麾下时尚短,就连他在琅琊地政绩也未必有人服气。这全因为整个曹地治下皆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场景,琅琊郡也不是非常突出。他也不像赵云。赵云一开始就被曹拨入张辽地麾下,在张辽的可以放手之下,赵云的才华完全的得到了展示,更在青州一役中独自将三郡国安定下来,战功放在那里,曹提升他也无人有异议。还有他个人的武力在整个曹营也位列三甲,武将之间还是凭本事说话,赵云能击败典韦、许褚,曹营的诸将已经无人会小看他了。

 “是有些不妥,就依奉孝,不派别驾,让孙乾以从事之职负担全部事务,待他得到众人的认可后再行升迁。文远,你看这样可好?”曹说完后看着张辽。

 张辽却无所谓的说:“这我才不管呢,反正人来了我就把所有的事务都交给他处理,我反正是要当甩手掌柜的。不过孙乾为人温和,我还需要一个有铁血手段,能震慑人的执法官。本来伯宁极为合适,不过想来主公也不会给我的。至于皇帝带来的那群人中也不乏人才,可我却不敢用。”

 “知道还说。”曹笑道。

 “我只是想为主公举荐极为贤才而已。”张辽用委屈的语气说道。

 “哦!”曹和郭嘉同时感到惊奇,因为张辽很少举荐人,但出手就绝对是精品。

 “说!说来听听!”曹有些急切的想知道张辽举荐的是什么人。

 “哦。我算一算。”说完,张辽开始掰手指了。

 曹和郭嘉相互对视一眼,心中同时升起一个**头“看来次人不少!政务上不至于再捉襟见肘了。”

 张辽咳嗽一声,看了看曹和郭嘉后说:“我想了一下,有五个人比较合适。

 第一人是国渊,字子尼,青州乐安盖县人,是吾师之高足,曾避辽东,近期被老师书信召回。吾师郑玄曾如此评价我这位师兄,国子尼,美才也,吾观其人,必为国器…

 第二人是管宁,据闻乃齐国贤相管仲之后,字幼安,北海朱虚人,自幼好学,读经书,黄巾起时于同乡好友邴原等避居辽东。在辽东之时,他经常给人“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颇受人们爱戴。

 第三人就是管宁的好友邴原,此人字矩,颇有勇略雄气,在辽东时,一年中往归原居者数百家,游学之士,教授之声,不绝于耳。

 第四人叫王烈,字彦方,平原县人,少时事师陈,以义行称。其时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恶之心。既怀恶,必能改善,故以此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问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此后,乡中百姓,凡有争讼曲直之事,俱请烈排解,断定是非。亦有半途而放弃争执,和解而归者,足见王烈教化之能。此人此时亦在辽东。

 第五人叫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此人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

 此五人皆为大才,往主公能重用之。”

 曹听了之后大喜,郑玄的弟子国渊以及有“贤人”之称的管宁,而其与三人中的邴原、王烈、王修也是青州的名士,他此时真为自己父亲的眼光感到骄傲,正是曹嵩的坚持才使张辽成了郑玄的关门弟子,他也有了通过郑玄招揽人才的道路。张辽推荐的五个人中除了王修外都在黄巾起之时避祸辽东,既然郑玄已经将弟子国渊召回,其余三人的情况也一定是国渊带回来的,正觉得人手紧张的曹又怎能不喜。

 “好!好!好!有此贤才相助,曹某何愁地方不靖,大事不成。文远,如何招揽这五人,就由你来负责吧。”曹兴奋的说。

 “主公,王修已是青州官员,只需一封调令即可。我师兄国渊已经回到青州,我可亲自登门将其请出,其余三人需要主公的书信、皇帝的诏书以及吾师的书信,然后需主公派一机灵之人亲赴辽东,见机行事,将三人请回中原。”张辽说。

 “行!此非难事。我的书信曹某即可就写,陛下的诏书明也可到手,就是康成公那里…”曹说。

 “老师的书信我可以求到,请主公放心。”张辽说。

 “那就好。我会准备四封书信,包括国渊在内,每人各有一封。至于派去辽东的人选…”曹此时有些迟疑,他向郭嘉看去。可是郭嘉也对此无能为力,他并不了解管宁等人,辽东也尚未安排人手,此时他也只有爱莫能助了。

 “主公,可派文烈前往。”这时候张辽说话了。毕竟他对管宁三人还有些认知,而且还有尚未见面的师兄国渊的书信。

 “哦?”曹看着张辽。

 “文烈为主公族子,身份贵重,亲赴辽东,足以说明主公之诚意。且文烈至孝,又聪慧好学,必能得到管宁、邴原、王烈三人的认可,有利于说服三人。更关键的是文烈亲往,那皇帝的诏书…”张辽说到这里就闭上了嘴。此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  m.IGeXs.Com
上章 张辽新传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