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次机遇 下章
第七十四章 创新思路
载涛意见相同的人还不在少数,铁良也建言说:“铁防子弹,但不能防炮弹,更不能防地雷。即便炮弹击不中车体,打中履带也一样要命,所以…”

 任何一样新事物的产生都会受到旧事物、旧习惯的束缚,这也是为什么坦克作为一种概念早在俄战争以后就开始萌发,但直到一战时因为战壕和铁丝网的缘故才得以应用的原因。皇帝扫视过去,骑兵派坚持骑兵的优越,步兵派认为战车中看不中用,但只有一个人陷入了沉思…他就是蒋方震。

 “蒋方震,说说你的看法。”

 “皇上,微臣在想,火车刚刚发明的时候是怎样的一副场景。”蒋方震没有直接以战车为切入点,而是将注意力转到了火车身上“火车现在一可行千里,一次载货达10万斤仍显得绰绰有余,不在?”

 众人默然,火车的好处自然是看得见摸得着,不然就在中国这样一个如此保守、如此顽固的国度里,也依然能够掀起兴建铁路的**。

 “但是,一百年前英国人史蒂文森发明火车时,其速远逊于马,声音又大,机器极不可靠,谁曾想就是这样一种又丑又笨的怪物,不过短短十余年,火车便已卓然其上,其兴盛之功可见一斑。”蒋方震话锋一转,说到了战车身上“战车一物,虽然有诸多不足,但某总以为如同火车一般。总有长大成。”

 荫昌对于先进事物颇为向往,但在性格上亦不免有些犹豫,他说的话颇有点中庸之意:“皇上,卑职以为诸位都有道理,现在遍查欧美强国,无一有此等战车,是否再稍候几年,等德国方面做出成绩。我们再跟进不迟。反正就军事而言需要学习地太多。这种不着急学的。不如搁置留待后议。”

 这稀泥和得也算有水平,不少人纷纷点头,就连蒋方震亦有嘉许之意,但有人却身而出。卫军师长良弼道:“诚如诸公所言,战车有颇多不足,但某以为其潜力甚大,甚至足以改变将来战争之平衡。我对海军不甚精通。但听说英人‘无畏’战舰一出世,其余兵舰皆过时矣。海军如此,陆军犹然如此,我国国防,如果天天跟在列强之后亦步亦趋,要何年才能赶上洋鬼子的水平?倒不如放手一搏,扶优创新,一旦有所成就。功莫大矣!”

 “好一个‘扶优创新’。”皇帝其实早就打定了主意。现在良弼替他把核心要义说出了口,再往下走就顺利地多了“朕发展战车之心决不动摇。但现在既然不足仍多,短时间内不做列装考虑。此次展示的战车,暂命名为战车甲,要求该工程师妥加改进,提升可靠,明年要求其研制战车乙,不仅搭载机,还要搭载火炮…朕便不信就只能碌碌无为。至于经费云云,毋庸从卫军军费中列支,从内帑拨付即可。”

 “皇上圣明。”反对派因为暂不列装而且不占用军费而赞同,赞同派因为继续研究制造而不会反对,这样就皆大欢喜…皇帝和稀泥的本领更见功力。

 虽然就三大兵工厂的布局调整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但在军工生产上还存在着不少难题。参谋次长哈汉章汇报道:“明年年产5杆新瑟步,在原料、人工乃至经费、场地上都无问题,唯一的问题在于质量。按照兵工生产的经验,仿制产品没有5以上地过渡时期,其合格率不会高于8,汉造步仿制已超过10,先现在仍有不少质次产品。骤然要求,只恐汉厂疲于奔命。”

 荫昌觉得奇怪:“不是请了德国技师、工程师么?怎么恁地不经事?”

 参谋总长王士珍苦笑:“德人好利,虽然因为合同缘故不得不同意帮助我生产支,但我汉厂每多生产一支,则无形中等于减少向德方购买一支,彼亦少赚一份利润。汉厂现在仿制遇到地困难最大就是图纸和加工机械,汉厂工匠只能根据进口瑟实地测量后再行仿制,生产出来大小不一,只能一一对应,无法实现通用,更迥论随意更替。经常因为一个零件出现毛病而导致整不能运作。”

 “不能向德方索要图纸和技术资料?”铁良因为和

 从德国考察回来,对于技术情况掌握得多一些“德看中发明,发明家每有成果都申请专利,恳请政府保护,他人若想仿制必须付钱。实在不行,就是付钱购买也是可以。”

 “铁公有所不知。”哈汉章诉苦道“瑟公司要价不菲,而且转让不是一次收费,是要分批收费。”

 “那岂不是更好?”伟不明就里,认为分期付款可以降低压力。

 “不是。洋人与专利费计算方式与机器费计算方式大不一样。”王士珍解释道“瑟公司索价每杆步150克,亦即每仿造一杆,汉厂需向瑟厂支付150克,期限20。”

 众人目瞪口呆:“那岂不是说20年之内如果我们造了支付1万万500万马克?”

 “正是。不过,从第5开始,专利费可以打八折,从10开始打7折,每过5,降低一成收费,以此类推,直至20满。”

 铁良又惊又怒:“150克?这跟抢钱有什么区别?瑟公司本身制造一杆步贩卖给我们地利润都没那么多,我们自己采购原料、机器,自己安排人手生产,无非叫他指点一下而已,结果收的恁贵?这是诚心要我们好看。”

 皇帝忽然问道:“王士珍,瑟如此索价之后他们做些什么?”

 “一共四条。第一,派驻汉厂的所有德国匠人开支由瑟公司承担;第二,全套图纸和技术资料悉数转汉厂,我国如新设工厂亦可使用,只是不能转卖他国;第三,汉厂每制造一支步均由瑟公司进行严格检验,保证质量;第四,倘若每年合格率低于九成五,则当年技术费分文不收,如合格率高于九成五却低于九成九,则每生产一支不合格步,德国方面按照费用双倍退还,只有整体合格率在九成九以上,德国才能按照实际合格量收取报酬。”

 “这还不如进口了。”荫昌嘟囔着“瑟公司这把杀猪刀却是太狠。”

 “我看也是,干脆全部进口算数。”载涛亦一体符合“花这么多钱不说,还不一定百分百保险,不如进口了,方便、快捷,连机器都可以少买几台。”

 “不…”皇帝一边摇头,一边说道“一定要自己生产。”

 “皇上!”铁良着急了“军费窘迫,容不得浪费啊。”

 铁良这回是真着急了,连浪费两字都说出了口,虽然未必有诋毁皇帝之意,但心情可见一斑。

 皇帝脸色一沉,但又恢复了笑容:“无论如何,一定要自行制造。进口虽好,但数量或者时机都不可靠,命脉还是掌握在洋人手里。诸卿也是明白人,朕只说三样,第一样,中国倘若同别国战,德国中立,按照万国法是不能输出武器的,如果仰仗进口,到时候岂不是国无可御敌之器?第二样,倘若过几年德国与他国战,军械需求自顾不暇,如何顾得上我们?第三样,即便将来都无战争,万一中德恶,我们到何处再去大量进口,即便英美他国允许,制式不同,弹药各异,岂非手忙脚,或者他国趁机提高要价,到底是买还是不买?”

 众人一寻思,皇帝这话不无道理。德国人之所以在技术转让上重重要价,无非是不希望中国有自己的军工生产能力,以便他们永久倾销,这点小伎俩还是看得出的。

 “朕听说李鸿章常言‘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表面上看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是不折不扣的洋奴做派。”皇帝加重了语气“事事依靠洋人,样样依靠洋人,一旦洋人翻脸打到头上,连招架之功都没有,今天赔款,明天割地,整一个国将不国。朕意已决,国造军械不管花多大地力气都要弄出来,现在多花钱总强过以后多赔款。”

 最后议定,还是要瑟提供技术支持,费用不变,但在支付方式上略微变革一二,当年支付3,剩余7成等5期满后一并支付。

 皇帝一想到将来马克如废纸的模样就忍不住心花怒放…  m.IGexS.Com
上章 第三次机遇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