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贾似道的古玩人生 下章
中国玉器的发展
中国玉文化有着一万年的萌生发展的悠久历史它又有着无限的生命力,2008年北京奥运徽宝就是古老的玉文化传统与当代奥林匹克人文价值相结合的杰出作品,也是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玉文化的有力见证

 古玉鉴定分为时代、功能、玉材、形饰、铭刻以及名称、价值、价格等若干信息,其中首要的是时代(年代)鉴定时代(年代)鉴定可分为宏观的时代(年代)鉴定和微观的时代(年代)鉴定两大类宏观时代鉴定的年代量比可以“纪”乃至“十纪”为其最低量标,而微观时代鉴定只能以十年或几十年为最小量标,准确的微观量比可落实到年月甚至时的最微小量标以“纪”或“十纪”为量比的宏观年代鉴定的标准,可分为神玉—王玉—民玉三大阶段这三大阶段则是古玉宏观时代鉴定的最大、最长的切断层面,这是我们鉴定时必须首先把握的基本时代观

 一、神玉阶段:距今10000-4000年为巫玉阶段史前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推动力是神神是巫觋创造出来的,她(他)依靠神的力量统治社会反映巫觋的玉像、玉面像见于红山、大溪、凌家滩、良渚、石家河等史前文化在我国东北、东南、长江中下游及西北等地蕴藏丰富的五大玉资源,促使史前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三大玉文化板块及五个支玉文化亚板块,为中华文明铺设了奠基石

 1、三大玉文化板块包括东夷玉文化板块、淮夷玉文化板块和东越玉文化板块

 东夷玉文化板块以狩猎经济为主,兼种植,距今10000-5000年分布在今东三省、内蒙东部、河北、山东及江苏北部,以红山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玦、匕、勾云形器、圜形边刃器、龙、?等在工艺鉴定上,无平面呈起凹状,形不规正,具有象微、示意犷雄奇的风格

 淮夷玉文化板块以农耕兼狩猎经济为主,距今5300年,分布在今长江中下游、安徽、江苏南部,以凌家滩遗址为代表,重要玉器有巫、壳、长方形片饰等

 东越玉文化板块以农耕为主,距今5500-4300年,主要分布在今江苏、浙江太湖地区,以良渚文化为代表,以瑶琨琢磨玉器,重要器形有璧、琮、钺、璜、梳背、锥形器、串饰等工艺精致工整,器形规正,纹饰较细腻,镂空刻较,风格精细俊秀

 2、五支玉文化亚板块则是指夷玉文化亚板块、华夏玉文化亚板块、鬼玉文化亚板块、羌玉文化亚板块和荆蛮玉文化亚板块

 夷玉文化亚板块以农耕为主,距今4500-4000年,分布在今山东省,以海岱龙山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圭、璋、璇玑、冠饰等玉料可能是《禹责》上的“怪石”即今泰山西南所产蛇纹石玉,称“泰山玉”以绿色为主,风格巧明快

 华夏玉文化亚板块以农耕为主,距今4200-3800年,分布在今山西省南部,玉资源不明,以陶寺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琮、璧、步摇等,风格硬直简单

 鬼玉文化亚板块以农耕为主,距今4200年,分布在今陕西、山西北部、内蒙中部,以石峁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璋、牙璋、刀等,多用黑玉,擅长切割磨制薄片器,风格森严锋锐

 羌玉文化亚板块以农耕经济为主距今4200年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宁夏玉资源来自青海格尔木、甘肃榆中玉石山等地远距离玉须进入金山、昆仑山以齐家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璧、琮、璜、璜联璧等风格草率

 荆蛮玉文化亚板块以农业经济为主距今4200-4000年分布在今湖北中部及湖南北部玉资源不明以石家河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巫头像、獠牙面(傩面)、龙、凤、蝉、兽面等多用线纹风格朴实平易

 二、王玉阶段:从夏至清为王玉阶段(夏商周—清代)王掌握着生产、使用玉器地大权三代王玉到了秦汉成为帝王玉玉器地主要功能为礼器(“六端”)、祭器(“六器”)、仪杖、工具、用具、器皿、佩饰、人物、动物等等铊机为青铜或铁质历朝玉器均有自己地时代风格非常清晰明确这就是客观地时代风格鉴定地铁证秋时期“君子比德于玉”已很普遍孔子及儒家做出了一个重要贡献即将玉从神那里解放出来交给“君子”作为德地载体

 三、民玉阶段:间于玉文化地王玉阶段之中民玉文化也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从宋至清为中国玉文化地民玉阶段(宋—清代)玉除了为帝王朝廷专用之外由于工商业发达和玉器地商品化生产工商、富户人家置朝廷制于不顾从店铺购置玉器用于喜庆、佩戴、文房、宴饮、鉴赏、收藏等物质文化生活地方方面面民玉是商品玉没有礼玉特殊地阶级属与王玉不同民玉地特点是与民间生活更加贴近有着生动清新地艺术风格

 第二章史前文化:

 中国玉器源远长已有七千年地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地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地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地序幕

 §1马家浜文化

 距今六七千年以前,今嘉兴市境已有先民居住繁衍,形成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今嘉兴市城区南湖乡天带桥村马家洪自然村发现而得名

 其时间断限为公元前5000年至4000年马家浜文化具有独特的形态,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马家浜文化时代,人类已经定居,生产以原始农业为主,辅以渔猎,在栽种稻谷、纺织、制陶、制造手工艺品方面已有很多创造,其时人们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马家浜文化按其时期间的早、中、晚,可分为罗家角类型…马家浜类型…崧泽类型

 马家浜文化经历了晚期的崧泽文化阶段,约在公元前2000年,出现了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2红山文化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象征着权力、财富、贵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彩

 第三章夏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还有璋等玉器璋是一种礼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有了一套完备的礼器和礼仪制度,有人把二里头大规模的宫殿遗址推测为礼仪的宗庙遗址礼器的大量出现标志着礼制已成为当时重要的制度这件石璋通体磨光柄与器身一侧各钻一圆孔,器身一侧的圆孔嵌一绿松石片双面磨刃,凹刃,两阑均出扉牙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第四章商

 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彞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我国最早的俏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

 第五章周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进,独创一面坡线或细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第六章秋战国时期

 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线勾连纹或双勾线叶纹,显得和而又和谐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秋战国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一改商周王作那种简单古朴的风貌,创制了一大批造型、图纹及工艺风格都为之一新的艺术珍品,为我国玉文化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然而长期以来,在古玉的鉴定和研究领域,人们总是习惯地把秋与战国时期的玉器,统称为秋战国玉器,将其艺术风格,合并称为秋战国玉作风格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新资料的不断丰富,从而使我们对秋与战国时期的玉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认真观察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秋与战国玉器在工艺和装饰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秋玉器:

 由考古资料可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早期仍善用双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如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玉虎,其造型为扁平体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虽说此虎神态有些呆板,无有太强的动感,但虎身上的装饰却格外引人注目它除了在腹部、腮部、双肢列有少许几何纹外,通体满饰变形的龙纹,上下错,左右呼应这种独特的双线工艺及"形中有形"的装饰手法,在秋早期玉器中极为流行,可谓秋早期玉器的一大特色

 秋中期以后,这种繁密的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并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到了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减少,代之而兴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的盛行如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玉磺、玉佩等,不但工艺精细,琢磨光润,而且由于采用了浅浮雕的工艺技法和更加抽象简化的龙纹图案,所以使繁密的画面,通过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更富有一种寓意深远的立体效果,增加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在秋时期流行的寄生于造型内的繁密且抽象的龙纹装饰,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文化观念的改变,逐渐消失正如吴棠海先生在《认识古玉》中所说: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盛行的胆龙纹眼睛退化,解体成云、谷相杂纹,并逐渐发展为谷纹、蒲纹、钉纹等工整规律的几何纹样这里我们暂不讨论战国玉器中常见的云纹、谷纹是否是由秋时的龙纹演变而来,只是可以肯定地说,秋玉器画面上盛行装饰的繁密细小的龙纹图样,在战国时已不可出现(特别是在战国中期以后)尽管目前战国墓中仍有类似玉器出土,笔者认为,它应是秋时期(或战国早期)的遗物因为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和缩写,所以,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趣情‬、意识观念的改变,其风格也必定会推陈出新也就是说,不同的社会时尚,必定会产生造就不同的艺术风格玉器如此,其它工艺美术品亦如此

 §2战国玉器:

 由于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儒家赋予玉的种种道德文化内涵,所以使得战国时期的王公贵族,皆以佩玉为时尚从目前考古资料可知,战国玉器较之秋玉器品种更加丰富,它突破了秋时期多以小件为主的装饰玉、葬玉等,出现了大型的玉磺、出廓玉壁、龙形佩、带钩等;工艺更加精细,玲咙剔透,并多以楼空、浅浮雕的技法、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造型见长;装饰更加多变,不但有谷纹、云纹等几何纹,还出现了螺璃纹、花叶纹及描写自然生活的图纹同时战国玉器作品中的神兽造型,均含着一种紧张的气势,大大增强了内在的精神韵律,充分显示了战国时期各路诸侯躇踌满志、意争霸的凌云气概

 战国早期玉器以山东鲁国故城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其工艺较前复杂,造型亦渐舒展,器体边角尖锐利落,特别是回首的龙凤形象也开始展示出了一定的动感装饰图纹则多为较密集的去地隐起的谷纹、卷云纹等有的谷纹周缘还刻划出一条线,甚至使之勾连此时浅浮雕玉器去地并不彻底,多沿图纹而碾磨,因此产生了一种时隐时现、变化多佯的艺术效果其中举世瞩目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龙凤纹佩,更是战国早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该佩玉料细润,工艺湛,通体长达48厘米,用5块玉料琢制而成器面分别雕琢有龙、凤、璃等,并间饰几何纹同时集刻、浮雕、镂空、接榫、碾磨于一器,工艺复杂,难度极大,体现了战国早期高度的治玉水平

 战国中晚期,玉器工艺经过不断地发展,越发呈现出一派辉煌的景象此时玉料选择更加严格,洁白温润的和田玉比供较前增多治玉工艺更加成,而且由于普近采用了金属类工具,所以战国玉器较之早期造型规矩整洁,器物边角犀利见锋,纹饰线条干净利落,决无拖泥带水之处无论是浅浮雕、透雕,还是线刻划,均琢制得益求特别是那张口、大幅度地扭动躯体的龙凤造型,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刚健遭劲、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力度如我们常见的镂空龙形佩、出廓玉壁和各式玉佩等,那细润的质地、新颖的造型设计、滴水不漏细致入微的雕工以及巧妙灵透的镂空、充满活力的线条和通体生辉的光泽,无不让人拍手叫绝,叹为观止可以说战国玉器工艺的精细程度,在中国玉器史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3秋战国玉器的区别:

 秋战国玉器在500多年的发展变化中益进步,并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当然这种艺术风貌决不会是随着历史年代的划分而断然隔开的,比如战国早期的玉器依然遗留有秋晚期玉器的风格,甚至有些作品十分相似,难以区别但是当新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时尚一旦稳定之后,在整个艺术创作上便会出现一种、一种趋势这种和趋势所造就的艺术特色,就是我们在鉴定中一定要掌握的最基本的东西下面我们试从三个方面谈谈秋与战国玉器的区别

 1、工艺:在制作工艺上,秋玉器无论是造型、线条还是碾磨均显得较为浑圆战国玉器则棱角刚劲明确,线条清晰利落,同时镂空技法的使用较秋更加普遍,并且技艺格外湛细致,就连楼空之外的内壁也琢磨的光洁明亮,一丝不苟

 2、装饰:秋玉器善用众多的抽象变形、肢解整体的龙纹充填器物画面,从而显得繁密不透气,看似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模糊感战国玉器装饰图纹较为稀疏,常见的谷纹、云纹、勾连云纹、"S"形纹、绞丝纹等,线条舒展畅,工艺精细入微,主纹、地纹均清晰可见,观后使人赏心悦目

 3、神韵:鉴定古代玉器,除了要掌握它的时代风格特征、工艺及装饰手法外,更重要的还应当细心体会其内在的神韵就整体而言,秋玉器在造型、构图、动态变化等方面较之战国玉器则显得神气不足,平静而呆板战国玉器无论器面、边角或是布局,设计得当,通体皆灵,充满了强烈的动感和的生机其实这种奋发的气势和艺术的活力,也是战国时代的精神所在,战国人的气质、思想、文化使然

 第七章秦代

 秦代虽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兵马俑,但是秦人的玉器遗物发现的数量比较有限,其面貌特征不很鲜明,秋战国时代秦国玉器与山东诸国玉器,秦代玉器与战国、汉初玉器都难以清楚地区分,这在玉器研究界是有共识的

 说道秦,不讲和氏璧说不过去和氏璧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传奇色彩的玉器,秦赵和氏璧之争可以看作两种玉文化的烈冲突,故将罗列如下

 卞和的故事尽人皆知,他冒着生命危险所要保守的是对真玉的忠贞,各国对和氏璧的珍视主要是因为其上凝结的忠信仁义种种道德意义秦昭王闻赵得和氏璧,派人致书赵惠文王愿以15城易璧,赵国蔺相如的第一个反应是:“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又责问秦王:“臣以为布衣之尚不相欺,况大国乎!”是典型的尚礼义的关东思维方式在秦国方面,一开始就是打算以“空言求璧”的,秦王拿到璧之后“传以示美人及左右”意甚轻慢,不过将之作为一件稀罕物罢了,远没有对这一玉文化髓重器的应有尊重,所以面对蔺相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也”的指责也无言以对后来秦王眼见得璧无望,倒也想得开,厚礼送相如,并说:“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他不理解对于关东诸国来说,象和氏璧这样的玉宝重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守金玉之重”为人主之责,以之换土地倒也罢了,要是被骗去则大丢面子,是君辱臣死的严重事件,岂止“一璧之故”这样简单不过和氏璧最后还是落在了强秦手里,始皇剖璧治“传国玉玺”一代名器就此而毁就结果而言秦人胜利了,但“完璧归赵”的故事传颂千古,文化的不朽使政治的短暂得失相形见绌有的研究者指责蔺相如以一件珍宝而得罪强秦甚为不智,这是对当时文化背不够了解的缘故

 秦人的民族性格中,既有原始的戎文化因素,也有秋战国时代华夏礼仪文化的影响,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商鞅变法之后的功利主义约之以峻法,之以重利,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对于军国固然不失为富强之道,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则是灭项之灾整体文化的外倾和个体的保守内倾成为国秦民族性格中的到一对矛盾,法家政治之下,人的个性是被压抑的,所以比赋个人品德的玉器是不能发展的建阙于终南,立表于东海,铸巨型铜人,塑八千秦俑,张扬的是国家权力而不是艺术个性关东则相反,整体文化是尚礼的,内倾的,但却强调人,精美的佩玉无疑是个人品格的标榜与个性之张扬,所以才会有艺术上百花齐放和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秦人依靠军事上的胜利统一天下后感到的是文化上的巨大压力,焚书坑儒是秦文化对山东文化的烈反抗实际上早在商鞅变法之初就有人认识到这一问题,商鞅自己就认为以法家之术强国“难以比德于殷、周矣”赵良更以“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劝谏商鞅果为赵良所言中,不仅商鞅身死家灭,强大势盛无以复加的秦帝国也存在不过数年即烟消云散汉人总结秦人所失,弘扬山东先进的文化传统,达到了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玉器艺术这一曲折经历充分显示了文化力量的强大

 第八章汉代

 汉代是我国大一统的封建盛世,强大的国力促使其手工业生产亦相当繁盛,玉器在当时也攀上了古代玉器发展前期的最高水平

 汉代玉器的材质主要是软玉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遐迩闻名的“丝绸之路”新疆和田美玉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进入中原,使得玉器制作业得到极大的物质保证,开创了和田玉主导后代玉器材质的历史;同时,也改变了汉代以前玉器不少就地取材、使用当地较次玉材的境况,从而使得汉代玉器的质量有了根本提高

 汉代出现了玉衣、玉握、玉枕、玉剑,此类玉剑有剑首、剑格、剑心、剑、佩玉中出现玉舞人、玉鹰、玉熊、玉仙人、骑马、玉避、玉玺印、玉鸠首杖、“九窍”玉器(眼盖、鼻、耳、口含、、生殖器)、仕女形在汉代佩玉俱多玉雕动物在汉代也常见汉代玉器写实,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体圆雕,雕琢手法突出的是“汉八刀”和双沟碾法(又称“游丝雕”)“汉八刀”反映的汉代玉雕的简洁明快

 辟是传说中的神兽,汉代始流行于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前常有大型石刻辟守护,汉代玉器中也出现了辟形象展品中的东汉青玉辟来自陕西宝,它举首怒吼,,两翼内合,前足直伸,后足直立,威武凶猛,似有拔天撼地的驱逐魅之气概,将大汉帝国气宇轩昂的一代精神本质表无遗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玉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不安,战纷起,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抑制尤其是曹魏文帝下令止使用玉衣,致使葬玉一落千丈,仅为趋向写实而又简括的玉豚、玉蝉之类的玉雕,在有限的范围内流行此时佛教乘战火烽起、生灵涂炭之机,深入民间,扩大影响,促使玉工艺转向新领域,以和田玉雕造佛像或引进玉佛,在民间以曲白石和黄花石替代和田玉造“玉佛”供养总而言之,在这一时期,玉器工艺比两汉显得萧条,传世或出土玉器也寥若晨星,做工也显得简略朴素,工者极少表明古代玉器史已由高度发达的、处于巅峰地位的两汉玉器工艺,渐渐向它的低谷滑落同时又出现了向新功能、新领域转化的萌芽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总体面貌及格局,表现在两个方面:

 (1)当时是介于以传统风格为主的汉代玉器辉煌期,至开放的唐代玉器高峰期的中间低谷期

 (2)当时从商周、秦汉以来,中国玉器以礼仪用玉和丧葬玉为主的古典玉器传统,至唐宋玉器逐渐以装饰玉、实用鉴赏玉为主的中古风格的过渡时期

 其玉器的风格特点是简单,用途简化,装饰简汉代以前盛行的礼仪玉,魏晋南北几乎不见,偶尔所见琮璧礼玉,或是前代旧玉,或是仿摹,没有创新丧葬玉在此时期,也大为减少,不受重视魏晋南北朝玉器,有所创新并打上时代特点的,要推用玉和装饰玉当时用玉有玉杯、玉带具和玉印等玉带钓的特色在当时:器型一般较小,钩首多作龙首形,变厚变宽当时的装饰玉承袭汉代风格,有衣着饰玉和剑具饰玉两类,但品类、造型及雕琢风格,均逊于汉代玉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行玉佩,多数作如意云头状

 当时的玉剑饰,也已是风烛残年,自西汉达到顶盛时期以来,逐渐走下坡,至魏晋时期仅见剑首、剑等零星饰玉当时的鉴赏陈设玉,有玉辟、玉瑞兽等,目前所见多为传世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其用途主要有三类:

 (1)生活用具~有玉杯、玉带钩、玉印等

 (2)装饰呈美用~主要是玉珩及其他佩

 (3)陈设鉴赏用~多为玉辟玉瑞兽

 当时玉器的装饰风格有三个特点:

 (1)是汉代玉器装饰风格的沿袭

 (2)是唐代线装饰的肇始

 (3)是玉器总体装饰格以素面为主

 第十章隋朝

 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第十一章唐代

 唐代玉器有显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玉料的精美化,工用的文玩上,装饰鉴赏化

 唐代玉料以和阗青白玉为主,其它玉料少见除此之外,大量的杂玛瑙、透明水晶等,多数不见于国内矿藏,可能从西域输入功用文玩化,是说唐代玉器比起周汉玉器更亲切可爱,更具玩赏周代玉器以礼仪玉器为主,不能随便玩瓮汉代丧葬、辟玉主宰世界,把玩受到限制唐代以前玉器装饰有的也相当精美,但神味太浓,礼太足然而,唐代则摆此,在装饰上鉴赏化

 导致唐代玉器从上古风格向中古时期转变,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原因为何?

 (1)唐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玉器发展

 (2)朝廷对玉器需求益增长的依赖程度,促进了唐代朝庭玉器的发展

 (3)唐代文化艺术的繁荣,是唐代玉器得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环境

 a唐代玉器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虽是一个小小的艺术门类,但同样得到了发展,并且受其它艺术门类的影响

 b唐代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再度凿通和繁荣不仅确保隋唐五代玉料的输入而且使唐代玉器染上了异域文化的情调

 c长安当时是一国际商业大都会

 唐代朝廷玉器有祭祀及礼仪两大系列,前者主要是封禅用玉册,帝王盖棺论定的玉哀册;后者有玉带板,玉步摇等

 唐代玉器造型与用途的新特点:

 (1)其玉器造型与用途趋于统一,功能明显,这与早期玉器造型与用途有时相离,一器多用明显不同

 (2)唐代玉器旧的礼仪玉退出舞台,出现新的礼仪玉,丧葬玉几乎绝迹,佛教玉器、实用玉器皿、摆饰玉大行其道

 唐五代的礼仪玉,已不用周代的琮、璧等“元器”目前所知只有禅地玉册与哀册两种

 禅地玉册,呈简牍状,多五简为一排,以银丝连贯,册文作隶书玉哀册是帝王下葬时的最后一篇悼文,是称颂帝王功绩的文辞玉哀册呈扁平片状,但均较宽长,表面磨平,正面刻楷书文字,字内填金,背后顺序编号唐代佛教玉器主要有玉佛和玉飞天两种玉飞天在传世玉中较多,多作女形象,其形体可与敦煌壁画飞天相媲美

 唐代宫廷用玉实际都是装饰玉,不过这种高贵的装饰玉不流行于民间,而在宫廷使用,所以我们归入宫廷玉器类,主要有玉带板和玉首饰两大类器皿玉器始见于商代,由于社会及技术方面的原因,直到唐代才有长足发展唐代的摆饰玉器,实际多半是肖生玉器,形象多为动物形象,其用途则为摆饰用唐代摆饰玉以人物、动物居多,既有中原人、中原物,更有西域人、西域物

 唐代玉器常见的装饰手法有:

 (1)隋唐玉器在装饰材料上,金玉并用,泽互补,金相玉质,形成隋唐玉器绚丽多彩的面貌在玉器上出现黄金饰件,始见于战国至汉代,当时的黄金饰件主要起垂勾之用,如金链串玉佩金玉带钩等隋唐用黄金饰玉,虽亦起特殊的功能作用,但主要起装饰之用

 (2)唐代玉器在装饰图案纹样上,广泛采用花卉纹,这要比绘画先行一步,因为绘画史上花鸟科的形成要在元代以后花卉图案非常完整,花蕾、花叶、花茎一应俱全唐代玉器装饰样的花卉形,有造型与装饰两种形式与花卉纹同时流行的还有如意云纹,常饰于人体、花、鸟旁

 (3)唐代玉器在装饰手法上,主要采用细密线与网状细线,表现图案的方法唐以前的玉器装饰,主要通过线条来展示纹样,表达艺术主题

 特点:

 (1)衣纹、发丝、花叶、羽翎均用平行细线花蕾、动物鳞衣,均用网状细线绘就

 (2)所有线纹均用铊琢出,落脚深,中间直,收笔细尖,线纹走向非常明显常见的人纹、花纹图像外缘,都有一条弦纹边框,框内地子内凹,在内凹的地子上用浮突及线描绘的手法,琢出人纹、花纹、禽鸟纹等图案

 第十二章宋

 公元960至1234年的274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宋、辽、金的对峙分裂时期宋代承五代大之余,虽不是一个强盛的王朝,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是一个重要时期宋、辽、金既互相挞伐又互通贸易,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艺术共同繁荣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金石学的兴起,工笔绘画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写实主义和世俗化的倾向,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宋、辽、金玉器实用装饰玉占重要地位,"礼"大减,"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现实生活

 宋宋辽金玉器为何能高度发展?

 a宋代文化艺术高度繁荣,雕版活字印刷普遍,理学、书法、制银、瓷器…

 b宋徽宗赵佶嗜玉成瘾、爱玉如命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出色的艺术家,爱好艺术

 c宋代出土古玉增多,滋长了仿制古玉之风,周汉间的古物大量出土,包括良渚文化,朝廷及士大夫热中于集、整理研究古物,形成一个新的学门金石学金石学的形成,兴起了集古玉的热,为足社会需要,宋代访古玉大量涌现

 d玉器作为特殊商品,进入流通市场,促进宋代玉器像世俗化方向发展

 e玉器商品的出现,刺民间琢玉业的发展,也因此促进了玉器市场的繁荣

 宋代由于重视传统文化,加上地下出土的古物增多,兴起了一股复古思金石学的兴起也是促使之一

 宋待玉器世俗化的倾向与民间琢玉的兴,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休戚相关的民间琢玉主要的消费对象已不完全是宫廷高官贵族,也不是文人雅士,而是对玉器十分恋的普通百姓,因此,宋代出现了能足平民需要的世俗化题材玉器访古玉的渊源虽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唐代也有仿制同代其他质地器形的玉器,但基本上是仿摹同代器形,大量访琢远古时代造型的玉器皿,始见宋代,因此,严格意义上的仿古玉应从宋代开始宋代玉器艺术化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

 a是从唐代开始的花卉纹玉器到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几可说当时形成一门专琢花鸟形玉器的玉作宋代花鸟形玉器与当时绘画艺术相互影响,共同谱写宋代艺术篇章宋代的花鸟形玉器多呈写实风格,花朵、花板、花茎一应俱全

 b图画玉雕的出现玉图画包括有背景的隆起和立体的图画玉器由背景和画面两部分组成这种绘画玉器使见于宋代,至清代达到他辉煌的顶峰是绘画艺术与雕塑完美的组合最能反映宋代佩饰玉水平的要推各种雕工精细、形态优美的花鸟形玉佩

 c宋代实用玉器皿不仅比唐代品种多,数量也多文房玉具,已不在仅仅是文人把玩的玉件、而是有可供文人书写的实用具

 在中国玉雕史上,花卉形玉器以宋代最为精美

 第十三章辽

 辽代是中国东北辽河域由契丹建立的地方政权916年由耶律阿保机创建其疆域控制整个东北及西北部分地区辽代是由一个较为落后的边疆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政治、文化较为低落,但长期与汉族比邻,并受先进中原文化的影响,故在文化及用玉制度上,均受宋堂文化的影响,玉也不例外朝廷用玉,广于唐宋规定皇帝系玉束带,五品以上官吏服金玉带

 辽代玉器制度,除始于唐风外,其自身特点:

 a用玉上,崇尚白玉,尤其推崇和阗白玉

 b契丹贵族金银玉互用

 ~契丹贵族把这些价值连城的佳材融为一体,制成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既反映契丹族的工艺水准,同时又折出契丹贵族奢侈的生活

 c契丹贵族真玉宝石兼用

 辽代玉器具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

 玉代版是辽代重要的朝廷用玉,其特色是定数不一,厚薄略有出入,多光束无纹,四角常以铜钉铆在草带上辽代肖生玉器以动物造型为主,植物和几何造型很少,这可能与契丹以游牧经济为主,长期与动物为伍有关

 第十四章金代

 金代所处的年代是和南宋相对峙的特殊年代,同时又是北方少数民族所为,因此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与民族风格

 金代玉器繁荣的原因:

 a女真族在契丹辽代及北宋地区大量掠夺珍宝,刺了金代玉器的发展

 b其统治区域包括今之东北三省、河北、西、山东以及河南、安徽、江苏一部份的广大地区

 c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金代玉器的发展

 d金代有较为充足的玉料、玉匠,加速了玉器的发展金代玉以回鹘贡进或通过西夏转手得到新疆玉为了确保玉材的使用,金规定朝廷愈多用和阗玉琢制,祀天地之玉皆以次玉代之金在扩张过程中,俘虏的大批玉匠,有的原在辽境内,有的直接从北宋境内掳掠而来

 3“水玉”、“秋山玉”是金的代表作

 契丹、女真均是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经济站主导地位,水、秋山员为契丹族、秋两季的渔猎捺钵活动所谓捺钵,即契丹族本无定所,一年之中依牧草生长及水源供给情况而迁居,所迁之地设有行营,谓之捺钵

 女真族建立新政权后,承袭了契丹的旧俗,狩猎于秋的娱乐活动,并将捺钵渔猎活动改称为“水”、“秋山”

 4常见的“水玉”表现为残忍场面,通常是海东青促天鹅图

 5海东青是一种神鸟,又名鹰鹘、吐鹰鹘,主要生长于黑龙江域它体小机敏,疾飞如电,勇猛非凡,自古以来深得我国东北各民族的喜爱,有专人进行驯养,用以捕杀大雁及天鹅

 6秋山玉是表现女真族秋季狩猎,杀鹿的情景在金代,秋捺钵也称伏虎林在雕琢技法上,常留玉皮作秋在表现手法上,秋山玉有繁、简、、细之分场面不像水域残酷无情,而是兽畜共处山林,相安无事,一副世外桃源的北国秋景嘎拉哈玉玩具,也是一种充满女真民族‮趣情‬的玉具玉嘎哈拉,是女真贵族儿童的玩具,中间有穿孔,可随身佩带玉形似羊或狗子的髌骨类似汉族童子玉坠,似有希冀少年福祉不断之意因是羊或狗子之骨,是北方主要供食用动物之骨,长年佩带,具兆祥之瑞

 金人常服玉带为上,庶人用玉

 金代女真族佩带玉较为发达,其时称作“列”,多作

 金代佩饰玉以花鸟纹为主

 金代花鸟形玉佩,多作绶带鸟衔花卉纹

 ~因“绶”自与“寿”字谐音,故寿带鸟是福寿的象徵绶带鸟衔花卉纹,寓意春光长寿,生机

 巢荷叶,是金代另一重要玉佩是寿意类

 金代玉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艺术,不是孤零零的表现一个物体或一件动物;而是花与鸟、与荷叶、鱼与水草相辅相成,动静结合,表现出周围的环境特点,富有生活气息

 第十五章元代

 蒙古灭金以前,几乎没有琢玉业灭金后,特别是建立元朝,将首都迁至大都入主中原后,由于受金代文化和汉文化的影响,元朝琢玉业得到很大发展

 元朝琢玉业有很大发展,其特点为:

 a接受汉族传统的爱玉风上,近取金宋、远法汉唐

 b继承宋金传统琢法技艺元朝政府网罗掌握了大量的工匠,使之官办手工业生产

 c沿用宋金玉器传统题材:花卉纹的延续,螭虎纹的再兴,水玉、秋山玉的进一步世俗化,虎纹是龙子之一,始见西汉,历代虽有雕琢,但运得均不多,元代螭虎纹不仅应用得多,而且非常成功,并创造元代的风格江水玉逐渐演化为鹰击天鹅、芦雁荷藕图;将秋山玉逐渐衍变为福鹿图案其影响一直波及明清史书记载看,元明清三代,宫廷玉器匠前期得到更大的发展元代玉带钩曲线较为平缓,但玉器增大,多成琵琶形

 元代朝廷对朝廷用玉倍加重视,一方面为了便于在汉族地区统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足蒙古贵族的需要,具体表现有:

 a朝廷控制玉料、玉砂

 ~元代玉产地有和阗及匪力沙两地,官办玉作坊利用和阗、匪力沙所出玉材辗玉辗玉砂亦称“磨玉下水砂”

 b朝廷专设琢玉机构

 ~元代官办手工业很发达,元朝政府设有许多管理手工业的机构和官办手工业作坊

 ~元朝的官办手工业玉作坊,始终以元大都为主,那里有金代的琢玉传统另一个设在杭州,因有南宋良好的琢玉基础

 c朝廷琢制巨型玉器

 ~由于受玉材及雕琢技艺的限制,中国玉器一向以小巧玲珑着称,因而常被划入古玩类,其科学艺术及历史价值常被研究者忽视

 ~中国玉雕史上,第一件真正的巨型玉雕应为元“渎山大海”(此为金代玉匠雕琢的)

 ~蒙古、元代朝廷有琢至大件玉器的爱好

 d有专门的朝廷用玉

 ~蒙古、元代朝廷用玉主要在生活用玉,佩玉及处理公文用玉等方面

 ~元代处理公文的玉器要属国玺及玉押

 ~玉押始于五代,但实物始见于元,元代百官多不能执笔画押,就以象牙、木刻而印之而玉押只有一品以上高官由朝廷特赐方可使用

 元代玉器之艺术特点

 a玉器形体气势较大

 b雕琢技艺炉火纯青

 c装饰技巧新颍别致

 ~花卉纹、螭虎纹装饰应用得非常成功

 ~倭角的处理非常得体元代玉匠在方形玉器的处理上,硬的直角,为动的倭角,刚柔并济,同时在边框内外缘刻两条线,更使元代玉器的线角显得十分优美

 ~玉器的搭配技巧十分熟练

 d仿古玉在唱主角

 ~元代最明显的仿古玉实物,要算玉瓶与玉尊,而仿摹的对象或是周代青铜尊,或是早期陶瓷贯耳瓶,为清玉器大量摹青铜器、陶瓷器开了先河

 e新颍玉器展示风采

 ~元代新款玉器除玉押、帽钮外,还有玉带环、玉带扣等

 第十六章明代

 明代玉器的发展至少在五个方面导致明代的玉器再度繁荣:

 a明带海路贸易的繁荣,确保玉宝行业的材料供应

 ~明代陆上贸易,换回了大批和阗玉;海上贸易,得到了大量珍稀宝石

 ~明代王公贵族特权阶层,除继续使用传统的和阗玉外,大量觅宝石,这是明代出现的新情况,因中国人对玉石的珍视程度,历来超过宝石,这是明代海上贸易的结果

 b明代实行的新匠户制度,有利玉器专业化生产

 ~明代虽仍沿用元代的工匠制度,及把工匠编入专门的匠籍,不准随便离匠籍改业,但明代匠户教员带有更大的自由,使工匠有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因而促进明代的手工业

 ~明代工匠分为轮班匠和住坐匠两种

 c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玉器行业的繁荣

 d明代市民文艺的炽盛,影响玉器的世俗化进程

 ~玉器的世俗化倾向,从宋代已开始

 ~明代由于程朱理学的泛滥,道教的传播,民俗深入民众,吉祥图案遍地开花,玉器表现也很突出

 *戟磬图案:“吉庆”

 *万意:“万”以示吉祥万德、万寿无疆

 *桃:“寿”

 *鹿:“禄”、“高官厚禄”

 *象:“太平有象”

 *羊:“吉祥”

 *鱼:“有馀”

 *雀鹿:“爵禄”

 *蝠鹿:“福禄”

 *一枝荔枝:“一本万利”

 e明代复古心态,促进仿古玉的发展

 ~明代文化的老气横秋及文坛的沉暮气息,直接导致了复古的高涨,整个时代弥漫着复古气氛

 ~明代仿古玉大致有两类:

 一是访古彝器,造型与汉以前器物接近,不为琢做旧,追求典雅古之美宫廷访古玉属此类

 一是琢假古玉,以假真“伪古制”,谋取高利,民间玉市仿古玉多属此类

 中国古代官衔的标识,常在冠饰、服饰、饰上得到体现但玉冠一直很少见,而明代官员是使用玉冠的,文献虽无玉冠使用的明确着录,但玉冠均出土于王公贵族墓,所以可补文献不足玉带板是朝廷、官员使用最为广泛的玉器明代在尚古思影响下,玉圭曾作为朝廷用玉之一,琢制了大量玉圭,而且饰纹不一,但均为尖首圭玉圭是周代流行的礼仪玉,明代均为仿古形状,但两者有很大区别

 a战国为和阗玉,明代用糟玉

 b战国玉圭边有突弦,明代则无

 c战国玉圭中间起脊,明代则无

 d战国玉圭纹精细满,明代则琢磨

 壶爵杯是实用玉茶酒具,是明代最具特色的玉器造型明代玉壶的大量增加,与其时饮酒茶之风的兴盛,奢生活的糜烂有关花形玉杯是唐宋盛行的一种玉杯,至明代继续流行英雄合玉杯是明代唯一的双筒式玉杯,杯身把体一侧镂雕鹰熊,鹰在上,熊在下,寓意“英雄”英雄合玉杯多为宫廷大婚使用类似时下流行的喝杯酒使用的形式明代器皿玉器多藏于宫廷,出土很少,民间传更少,主要原因是:器皿用料多、雕琢难度大、造价高,一般人使用不起,同时明代也规定庶人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玉簪在明代极为兴盛,可能与苏州碾玉名匠陆子刚琢制一批艺术水平极高的玉簪,刺后妃贵妇消费有关

 明代复杂的玉佩,是仿古玉组佩,也就是上股时期风靡一时的“君子佩”

 在宫廷中,玉镯可能还排不上座次,但在民间,玉镯广为流行,且用料、造型、装饰十分讲究,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讲到明代玉器风格,常谈起世俗化倾向、仿古倾向;在碾玉方面,常用“大明”来形容那么明代的碾玉及装饰究竟有何特点?

 a大明明代玉器的碾玉特点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碾玉特点,周代神秘、汉代巧、唐宋自然、元代气势

 ~明代玉器的碾玉特点是犷浑厚,不拘小节,这应是由大刀阔斧的元代北方之工匠碾玉演变而来,古玩鉴赏家将这些特点形象地概括为“大明”

 ~“大明”意思是犷、宽大的玉器属明代,也就是说,明代的碾玉特点犷、宽厚,常常忽略细部的处理

 b花下花明代玉器的装饰特点

 ~明代玉器大多是浑厚犷,但玉带板等饰玉则雕琢的十分精细,因此,严格来说,明代玉器是犷与精细并存

 ~明代“花下花”雕镂技术表现在三个方面:

 *在平面片状玉器上,用超高的镂空技艺,能镂雕出两曾至三层花纹

 *镂雕的多层花纹,不仅能表现出具有较好透视关系的上下层花纹,而且能在剔留的上层花纹,琢出具故事情节的复杂画面

 *明代镂雕的花纹,不仅能使在平面上的图案得到充分表现,而且能表现立体层面

 c诗书画印明代玉器的艺术特点

 ~由于玉器深受知识阶层的喜爱,尤其是大量的文具,文玩及陈设玉,更能点缀文房,陶冶情,成为风雅玩物因此,明代玉器也深受文人画艺术的影响

 ~当时苏州琢玉业受文人画影响很深,在玉器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诗书画印艺术,其中以陆子刚应用得最为成功

 ~在玉器上出现文字,始见于汉唐,但其实文字多为祭祀或避,多用刻法琢出,艺术表现力受到限制明代诗文多用留地浅浮雕琢出,能充分显示出书法艺术的笔墨韵致,其经营位置十分得体,常在画面的空白处或一侧面,与书画题跋几乎没有两样,并且诗文的内容常与化验相关连,得到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d金玉珠宝明代贵族玉器气派

 ~明代由于海上贸易的拓展,得到了大量贵重珠宝,同时中国传统的玉器观念,在明代得到更大发展,因此,金玉珠宝,珠光宝气是明代玉器辗琢、装饰的又一特色

 ~特徵有:

 *是金饰件上镶嵌红宝、蓝宝石等,表明明代珠宝行业工艺进一部的拓展

 *玉饰件上镶嵌红宝石、蓝宝石

 *用金泊片镶匀玉器四边,在明代早期的玉带板上特别盛行这种工艺虽在魏晋时期就已出现,但均没有明代做得精细灵巧

 *以镂空金盖、金拖构成玉制器皿的组成部分,金玉相映辉,瑰丽无比

 *金玉珠宝融为一体,以镶嵌、镂空、锤刻、焊接等精细工艺,将不同质地、不同泽的金玉珠宝,组成雍容华贵的稀世粹珍,尤以女首饰居多

 第十七章清代

 乾隆帝对收集到的古玉,满意者,赋诗、作文,大加赞赏,不满意者命清宫造办处改头换面,重新琢镂乾隆对琢玉高手倍加爱护,对姚宗仁尤为赏识,经常与其切磋仿古玉技艺宋元时期仿古玉已初显端倪,明代仿古琢造已达相当水平,清代在传统文化和乾嘉考据学派的影响下,仿古玉出现了许多新特色,如下:

 目的明确:

 a琢制仿古玉,从目的来讲,基本上有两种

 ~是唯利是图的商人,已达谋取暴利之目的

 ~是为足文人雅士之需要,以标榜持有者学识与财力

 b皇帝重视:

 ~乾隆帝爱好古玉,也提倡仿制古玉

 c品类多样

 d格调隽永:

 ~仿古玉是玉匠、收藏家对前人创造的仰慕、憧憬和追求,需运用智慧与技巧“仿”中有变化“仿”中有创意,因此清代宫廷仿古玉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痕都斯坦玉是十八世纪对中国传统玉器产生重大影响的玉器,而受其影响仿制初的“西番作”,则是中国狱卒中的新成员

 清代痕都斯坦位于印度北部,包括喀什米尔及巴基斯坦西部

 痕都斯坦玉器,涵义上相当于英文的回教玉器或伊斯兰玉器包括两种:

 a印度的蒙兀儿玉器

 b土耳其玉器

 据说蒙兀儿的皇帝们,相信用玉做的食器可以避毒,故玉雕容器特别发达

 痕都斯坦玉材大部分采自新疆的和阗玉、叶尔羌角闪石玉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纯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由多用白玉或青白玉,透明晶莹,追求纯净之美这与中国玉工喜留玉皮或杂玉雕,形成鲜明对比痕都斯坦玉器都是实用的碗、杯、洗、盘、壶等饮食器皿,不见充斥中国玉器的礼玉与佩玉痕玉器装饰也很有特点,部分器璧上嵌饰金、银细丝及各宝玉或玻璃

 乾隆帝对痕玉十分欣赏,于是在其授意下,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特设仿制痕都斯坦玉器的专门设计,所仿器物被称为“西番作”清代玉器多样化的原因,除玉器造型装饰风格外,也与产地不同有关清代玉产地主要有宫廷、苏州、扬州,呈三足鼎立趋势,各具特色造办处玉作,体现皇帝旨意

 苏州玉器,以巧见长

 ~赫赫有名的陆子刚、姚宗仁、郭志通,均出身于苏州专诸巷玉工世家

 ~专诸巷玉器,玉直晶莹润泽,娇细腻,平面镂刻是专诸玉作的一大特色,而其薄胎玉器,技艺更胜一筹

 扬州玉作,以玉山子着名

 ~苏州玉雕以小巧玲珑见长,扬州则以大取胜,玉如意、玉山子是扬州玉雕业的着名产品,

 ~扬州玉山子艺术特色明显,玉匠善把绘画技法与玉雕技法融会贯通,注意形象的准确刻划和内容情节的描述,讲究构图透视效果

 (完)  M.iGExS.cOM
上章 贾似道的古玩人生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