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巴山雪文集 下章
书胸中豪情,刻世象人生
眼前的许棚先生,俊朗、儒雅、谦逊、诚恳,浑身上下洋溢着艺术家的优雅气质和学者的翩翩风度。他,1969年12月出生在朱德故里一个偏僻的山村,大山赋予了他执著的精神,峡谷赋予了他深邃的思维,秀水赋予了他艺术的灵感。在通往艺术的道路上,他潜心钻研,刻苦磨砺,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勇攀高峰。他说:“我常在笔尖下做梦,在刀锋上游走,几乎每天都沉浸在一种忘我的境界之中。”一撇一捺揣摩于心,一刀一划了然于,许多时候笔和刻刀占据了他的全部脑海,一幅幅神来之作常在刀光笔影中跳跃而出。幸运之神总是眷顾那些对事业不懈追求的人。近年来,他的作品接连不断地出现在国内各种大奖赛上:98年入展全国第四届篆刻展;2002年入选四川浙江篆刻艺术交流展,并被中会馆收藏;2004年全国书法大赛冼夫人奖入选,四川省首届临帖展获优秀奖(最高奖);2005年入展西泠印社首届中国印大展,获得《书法导报》主办的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青年组一等奖;2006年入展西泠印社第六届篆刻评展,入展《书法导报》主办的国际书法篆刻年展;2007年入选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和首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四川省第四届篆刻展创作奖(最高奖)…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路走来,一路芬芳。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许棚先生现任仪陇县书法协会主席(代)、南充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具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资格。许棚的名字和他的作品在中国书法篆刻界正在被人们所认识、所熟悉、所称道。

 小时候,许棚常常看见父亲写字,字迹歪歪倒倒,却显得生动有趣,他觉得无比神奇,无比喜欢。他敬重父亲,在他的记忆中跟父亲一起两次到过县城,父亲每次都对他说:“城里招牌上的字写得多好呀!其实字写好了就是自己的招牌。”父亲激励的话语令他至今不忘。从那以后,他对书法便产生了一种特别情感,并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师范时,老师看中他写的钢笔字,让他作了宣传委员,负责黑板报的宣传工作。“少年不知愁滋味”,他并没有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也就草草了事了。那时候同学们争先恐后学器乐,他追赶叫同学在成都买了一把二胡回来,通过自学,居然可以奏出具有一定难度的《赛马》曲,同学们煞是羡慕。但他父亲说:“你学二胡可能没什么出路,还是好好写字吧。”那时候他并没有理解父亲的话,却是至今令他刻骨铭心的早恋改变了他的初衷。早恋的事情被老师、领导知道了。被作为学校班级的典型来教育其他同学,他终于抵当不住老师和同学鄙视的目光,变得沉默而忧郁,也失去了抛头面的机会,心灵沉重的少年开始成起来,终于有机会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将来何去何从?理想是什么?人生的未来在哪里?重新想起了父亲说过的话,向往着涅槃再生。他终于狠心卖了二胡,用这钱买了一些书法方面的书。自己得为了自己挣口气,于是静悄悄一人躲在教室的一角潜心练习书法了,不管同学的冷漠。他仿佛觉得书法里面有七彩阳光,能够寄托他的少年愁思,下课了,教室里只有他的笔散发出淡淡的墨香。夜深了,只有他一人悄悄溜进教室用笔与先贤神会,周末同学不知道溜哪里玩了,教室里只有他孤独地读书悟帖挥毫的踪影。“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半年后,他在全市的中师书画大赛中拿了书法类唯一的二等奖,又拿了县上书法比赛一等奖,为学校添了光彩,令全校师生刮目相看。老师,同学开始友善了。

 他是幸运的,后来,他遇到了老一辈篆刻家文维义先生,还遇到了前来仪陇支教的刘清扬老师,一有机会就悄悄溜到刘老师窗前看他临习汉碑,体会他的用笔方法。二位老师的独到见解让他对书法、篆刻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一有机会就到学校图书室查找书法和文学类书籍。看书习字,“三月不知味”,正当他对一本柳体拓本爱不释手时,却不知哪个同学从他的书桌下悄悄偷走了,他十多天愤愤不平,扼腕叹息。因为没有钱买书,他只得借来其他同学的字帖双钩,作为学习的资料。“翁失马,焉知非福。”双钩字帖却锻炼了他的耐,启发了他的悟性。看似笨拙的方法,却训练了他的准确的临帖能力和静心悟道的本领。

 师范毕业那年,他回到了祖辈生活的小山村,当时心情降到了冰点,唯有书法能够排遣自己的情绪。他背着买来的60多斤废报纸走30多里山路来到了未来人生的第一站,一所破烂的山村学校,放学了,只剩下空的教室,唯有那空寂的大山,悠悠的白云,旷远的明月做伴。从深山那窄窄的一抹天空中,去幻想他的未来。

 他于是继续拿起了笔和刻刀。“古人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先贤的话语给他启迪,给予他了正确的艺术思辩方法,那时候他是很困窘的,过着寅吃卯粮的日子。却要购买大量的纸笔,书籍等,半年的时间里写了百余斤纸,废了十多支笔。可谓朝朝暮暮与笔墨为伴。一天,兴之所致时他刻了一方自用印“从今开始”,后来居然发表于91年《青少年书法》专业刊物,并得到了中国著名书法篆刻家、中国书法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李刚田先生的点评:“有汉印味,似觉甜”此语,激励与批评同在,赞许与期待皆有。‮女处‬作的发表让他由此看到了艺术道路上的一线曙光。接着,他又参加了上海普美业余艺术学校篆刻函授班两年的学习,南充市何汉卿先生主办的书法函授班短期学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93年,他的篆刻作品有幸参加全国文化系统书画展,在北京荣宝斋展出并被收藏;1994年至1995年,他的作品在省展中连续入展;96年加入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其后,他又得到海上名家徐正廉老师的多年教诲,徐老师曾经来信说,“经过你自己多年的努力,你已非吴下阿蒙了。未来的路得靠你自己。别人帮不了你。”

 近年来,他不断反醒,不断寻找合适自己的篆刻表现语言,努力而又自然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先秦古玺中,秦汉印中,隋唐官印中明清派印及当代印人中取营养,书法从唐楷入手,上溯魏晋,对张黑女墓志用功尤勤。篆书取法石鼓,得邓石如篆书滋养,隶书得史晨碑,张迁碑之厚重,参以简书笔意。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认可,他的书法篆刻作品在全国大展和全国专业刊物上频频亮相,《书法》,《书法导报》,《书法家》,《青少年书法报》等不断发表作品,一抹抹秀涂在了中国艺术长廊。

 许棚先生不仅仅在自己的创作中做出了成就,还善于培养新人,教学相长,作为文化馆的专业书法家,努力为“三乡文化”积极工作,其辅导的学生作品在省内外发表获奖参展60人次。其弟子中有五人加入了南充市书法家协会。四人已经具备了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资格,为“三乡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他相信坚持就能成功。他时常坦言:在书法艺术的长河中游淌,看两岸道道风景,累却快乐着。在今年“五一”期间赴京参加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开幕式时,李刚田老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的篆刻结字生动,用刀爽快,还可以在诏版中去寻找营养,从而产生更大的视角冲击力。”大师的指点让他再次振奋了精神、找到了方向。还有几位书法界的前辈看了他的书法作品后作出了如是评价:“起笔含千钩之力,行笔蕴豪迈之气。”“有如张黑女的温雅清逸、秀丽圆润。”“中锋涩行,踏实灵动,结体匀称,恣肆率真。”“总体上貌新而意古,形美而意雅,有今古浑然相融的美感。”他没有在赞美声中变得飘飘然起来,反而更加谦虚、更加勤苦、更加踏实。

 许棚先生的书法篆刻作品犹如一枝并蒂莲一样风光在时代的湖光山中,那份美丽真令人惊喜和陶醉。  M.igExS.cOM
上章 巴山雪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