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宋行 下章
第三百零七章 经义
着下面四百多读书人,杨华有些感叹,看他们的衣着直同自己以前在东京时见到的那群太学士一个模样。这个西夏,根本就是一个袖珍版的北宋啊!

 杨华朝赵行德递过去一个眼色,赵行得会意,立即提高声音,用一口浓重的西夏口音道:“大家安静,我是大宋朝灵州知州赵行德。你们的意见杨将军也已经知道,杨将军已奏明大宋天承陛下,将新归顺我大宋的夏国各州、府、军的情况同皇帝陛下说得分明。杨将军已经请得圣旨,专为夏地读书人开一恩科,考场就设在灵州,日子就定在下月初一。大家且都回去,到时候再来‮试考‬吧!”

 话音刚落,众人都兴奋得有时鼓掌又是顿足,齐齐大叫:“太好了,功当从直中取,如何走得那歪门道。”

 “终于要‮试考‬了,我已经考了五届了,再拖下去,人都老了!”有个年届半百的书生仰天长啸。

 “万岁,万岁!”

 蕃学衙门的朱大门终于打开了,一个瘦小的老头探出一个脑袋来,大声道:“可是杨大人,下官余良。

 ”

 “斯文败类。”

 “国之虫!”

 “士林公!”

 见到他。一众读书人同时骂。

 余良脸上明带着一丝惊恐和惭愧。

 杨华一笑。举步进去:“我杨华。慌什么。不了。”

 蕃学门地方很大。有四个很大地院子。看得出来西夏国君很重视文教。

 进了厅之后。余良慌忙拜下去。连声道:“还好杨大人来。否则还真要弄出大子来。”

 杨华不屑地哼了一声。也理睬。只朝赵行德递过去一个眼色。

 赵行德将余良从地上扶起,温和地说:“余大人,你我也是兴庆府的旧识了,杨将军不喜欢虚礼,咱们直接说正事吧。杨将军已请得天子圣旨,决定在夏地单独建一个考场,为取士。你是灵州学政,这次科举还得请你大力协助。”

 余大喜,连连说:“如此就好如此就好。”

 于是,二人便开始在旁边商量推敲起这次大考的程序和细节。

 杨华因为对科举不,也不话,捧着茶碗在旁边静静地听着,权当学习。

 听了一个多时辰,总算把西夏的科举了明白。

 所谓蕃学,最早发端与李元昊建国时。当时,西夏并未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夏景宗李元昊始建“蕃学”作为培养人才,选拔官吏地途径。为了保持项人的民族语言和文字,他特意命人从辽国购买了大量的诸如《孟子》、《孝经》、《尔雅》等儒家经典,并翻译成西夏文字,供西夏人学习,并作为教材出题‮试考‬。

 当然,儒家经典博大深,以可怜的西夏文也无法翻译出其中的要点和精神。于是,普通读书人还是以读原著为荣,对译本却是不屑一顾。本来,西夏取士的时候还分为汉、项两个考场,后来因为大家都学原著,精通西夏文字地项人也没几个。于是,索就直接用汉文出题。蕃学也就名存实亡了,仅仅作为一个学政机构,负责地方考场和士子的选拔。

 作为一个落后民族,项被汉化并不出乎杨华意料。项文化比之中华文明自然是异常鄙和落后地,也必然要被同化,除非项人都退回西藩。只要他们在农耕地区设立政府,实行统治,必然需要大量的官吏。而官吏的选拔,只能靠科举,一科举,就被汉文化融合掉。---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吧。

 了解了这一点,杨华大觉得振奋。本来,他还有些担心西夏的民族问题,可现在看来,这一点可以忽略不计了。实际上,西夏根本就是北宋地缩影。百姓和士子对中华文明还是认同的。而在名义上,西夏现在还是大宋地藩属。回到宗主国的怀抱对大家来说,并没有什么国破家亡的惨痛感,不但如此,有的人反有些欣慰。

 这道理想起来很简单,譬如现代的美国突然出兵攻占非洲的一个小柄,并宣布这个国家从此成为美国地一个州,所有的百姓都享受同等地国民待遇,只怕那个小柄的百姓都要欣鼓舞,面上有光。

 就拿现在正等在外面地四百灵州读书人来说,其中有项血统的就占一半。可他们着汉服,说汉话,读儒家经典,用汉人地思维方式看问题,你总不可能说他就不是汉人吧?都是中国人,消灭民族之分才是王道。

 当然对待女真蛮子,却又是另外一种手段。

 商议好‮试考‬细节之后,余良汇报说考场分别

 华的河东节度使行辕‖学衙门和城西的寺。行乡试、双塔寺举行省试,而杨华的行辕则进行殿试。

 蕃学衙门和铁塔寺的‮试考‬同时举行,殿试则延后两天。

 杨华点点头说了一声“甚好!”算是肯定了余良的功绩,最后问:“试题安排好没有?”

 西夏的‮试考‬制度同北宋一个模式,科举‮试考‬的项目主要分为经义~、赋、论、策五种。

 王安石主政的时候认为选拔官员取得是行政能力和道德,又不是选诗人和文学家,遂取消了诗、赋两种考题。

 西夏也与时俱,跟着取消了诗、赋。

 但就经义类考题而言,其是从《四书》《五经》里取一段文字出来,让考生自己作文。王安石的这个改革直接催生了明清时的八股文,算是开了历史的先河。

 余良忙回答:“禀大人,策论的题目一般都是由天子钦定的,这个下官不敢置喙。至于经义,属下同赵大人商量了一下,决定用《夷狄之有君不如华夏之无君》为题。”

 听他说出这个题目,杨不一楞,他没想到余良居然左到这等程度。

 余良是小梁太后的旧臣,李乾顺主政之后对他大力打,现在又因怕死投了杨华,已经没有任何退路,自然铁了心跟杨华混。现在杨华让他当考官,他就如失业许久的人找到工作一样,有心要摩拳擦掌在杨华面前好好表现一蕃,再顾不得自己的项人身份,出了这么一个题目。

 杨华中好笑,本打算挖苦他几句,可转念一想,却面色大变。他猛地站起身来,怒道:“余良,你好大胆子,居然挑拨民族系,人为割裂族群,居心何在?”

 余良大骇,扑通一声跪在:上,连连磕头:“下官糊涂,下官糊涂。”

 杨华咆哮了半天,这才平息下心中怒气,一把将他拉起:“算了,拿本《论语》来,我亲自出题。”

 余良忙从书架上出一本《论语》递了过去。杨华随意地翻了一页指着上面的一行文字说:“就他了。”

 余良和赵行德将脑袋凑过去,同时念道:“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杨华点头:“题目就是《让以得之》。”

 余、赵二人略一思索,同时赞道:“好题目,应时应物,想不到杨大人也是儒学大家啊!”杨华满头雾水:“什么大家,我胡乱指的。”

 “不

 ”赵行得细声细气地说:“大人,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孔子来到一国就一定会知道这里的政事,就是因为圣人有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五种美德。将军德行高洁,此刻西征,夏地百姓盼将军如久旱之盼云霓,皆敬服于您。”

 杨华被他这一马拍得寒直竖,竟无言以对了。

 当然,杨华对八股文是很不以为然的,这东西太锢人了。可是,不这么考,也没其他好的办法。八股虽然垃圾,可至少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公平一物最为要紧,特别是在人心混乱的西夏。

 “大人,策论的考题也该定下来了。”赵行德提醒杨华。

 杨华摸了摸胡子,沉半天,这才说:“今年夏地科举的策论…就出个地方兵民比例以及钱粮之间的关系吧。”既然八股文选拔不出合格的才,怎么说也得弄几精通财会的人吧。

 “是。”赵、余二人同时领命。

 赵行德突然说:“大人,这次科举取士的名额您也该定一下。”

 “定什么?”杨华大手一挥:“我尽取夏土,尽收民心,人才自然是越多越好,只要来‮试考‬的,统统取了。此为非常时期的特例,下不为例。”

 赵行德大汗,而余良则一脸的欣喜。

 等商量好一切,杨华怒气也消了,又温和地勉励了余良两句,说:“刚才我说话重了些,余先生不要放在心上。”

 余良感动得热泪盈眶,怎么也说不出来。

 杨华说:“以后就要再用蕃学这个不利于团结的名字了,要改。”

 出了学政衙门,士子们还没有散去。

 **

 PS:这个月没怎么求月票,数据不太好看。如果各位读者的第二张月票出了,请投给六军,投给《宋行》,谢谢!  m.iGexS.com
上章 宋行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