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夺明 下章
第六十一章 文华殿上选士
万历四十七年,三月十六

 礼部。

 前几,已经专门清理出了一个场所,殿试之,钦定的读卷官便入住了这里,殿试一结束,考生们的试卷被飞快送了过来,当夜,读卷官们就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不过,这个时候还只是略地审阅一下考生们的卷宗,看有没有污渍,笔误之类的,正式审卷还是要待第二大家已经充分休息一晚之后。

 第二,他们要从两百多份试卷中找出出类拔萃的几份来,确定为一甲之选,然后,送给内阁大臣批阅,由内阁大臣从中确定一甲的人选,决定其名次,待第二,将一甲人选的对策送抵文华殿由皇帝批阅,由皇帝亲自决定状元,榜眼,探花等名次。

 至于剩下的那些卷纸,则由读卷官评阅,上者为一等,下者为末等。

 这时,读卷官的评阅就比较疏了,两百多份卷子,要在两三内,由区区几人评出高下,难免有遗漏和谬错之举。

 这一,休息了一晚的九个分别来自礼部,吏部,翰林院,国子监祭酒的读卷官齐聚一堂,他们将两百多份已经糊名的卷宗平分成九份,然后各自审阅起来。

 他们先把自己看好的卷宗选出,然后,依次由他人审阅,最后,将这些卷宗摆放在一起,九个人再共同查阅,从中挑出几份一甲之选。

 不晓得名字,这样读卷官们也就没有了舞弊的可能,在形式上似乎是如此。

 实际呢?

 这其中还是免不了有徇私舞弊之举。

 基本上,这能够进入殿试环节的众考生,像杨澜这样出身清贫的士子只是极少数。大部分士子都是家学渊源之辈,他们的父辈多为官宦。甚至,有的祖祖辈辈都是,可以追溯到洪武年间。

 自然,也免不了有许多士子和这些读卷官扯得上关系。有地是他们的子侄,比如,方文就是方从哲地侄子;有的是他们的世侄,袁崇焕便算得上是礼部左侍郎夏新权的世侄;有的是他们的学生。有着这样关系的人更是枚不胜举了!

 总之,虽然瞧不见卷宗上地名字,但是,他们对于和自己有关的那些士子的笔迹却极其熟悉,有的。甚至对他们的文风也了如指掌,在这种情况。当看见类似地卷宗时,就难保某些人不徇了私情。

 正德戊辰科(1508年)),吕木冉被擢为状元,是沾了同乡刘瑾的光,内阁有意逢刘瑾,特擢用陕西人为首冠。

 万历甲戌(1574年))驮,首辅张居正之子张嗣修亦在应试之列,张居正回避不阅卷,次辅张蒲州(四维))拟定序次。将张嗣修拟为二甲首。

 在中极殿为皇帝读卷时,张居正通过大太监冯保,将张嗣修未读卷放在宋宗尧、陆可教地卷子上,陈于御几,结果沈懋学得首,张嗣修得次,而陆可教、宋宗尧被抑至二甲。

 这些例子足以证明,这殿试中阅卷以及分等因为人情和权势的关系,暗箱操作大有市场。当然。这其中也有秉公办事之辈,并不全是这般下作。

 成化丙戌(1406年)榜。大学士李贤为读卷官,其婿程敏政的驮卷格外整洁,书法极为突出,考官们多建议拟为第一,李贤却说论文不论书,结果擢罗伦为第一。

 那么,在这一科中,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为了权衡其中的厉害关系,这次读卷官人选的出炉甚是艰难,齐,楚,浙,东林派的官员为了本的利益,互相攻击,务必要保证自家派的官员在读卷官中占有优势,以此来提拔本或是亲近本地士子。

 镑派人吵得不可开,快到殿试了还是没有能确定最终人选,最后,首辅方从哲拍板了。

 读卷官的人选基本上都是从那些派的温和派中挑选,这些温和派虽然也算是人,但是和其他派的官员也有情,都算得上是八面玲珑之辈,在争上也很少冲锋在前,故而,这份名单出炉,算是勉强通过了。

 夏新权便是其中的一名读卷官,这次的读卷官,出身礼部的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人,那人乃是东林干将,说起来,在这些考官中,属于东林的也只有他们两人。

 “啪!”夏新权听得一声巨响,他抬头望去,只见一旁的某位来自户部地读卷官正拍案而起,满脸怒。**

 “狂妄!”

 那官员大声吼道,众人纷纷侧目,放下了手中地工作。

 “各位同僚,你们来看看这份卷纸,此人乃真真正正的狂生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若非殿试没有落榜之举,我必定要让此子狼狈返乡!”

 “玉大人檄!让我等瞧瞧,这策论有何不妥之处!”

 于是,那份卷纸便在众人手中传阅,看过地人基本上都如那个玉大人般难掩心中愤怒,皆呼狂生,皆喊该杀!夏新权是最后一人接过那份试卷的,瞧见试卷上的字迹后,他心往下一沉,眨了眨眼睛,收敛心神,从头到尾看了下去。

 之前的那些策论,立论皆平平无奇,谈到经义,简明扼要,谈到圣上,必呼英明,谈到对策,则含糊其辞,虽然言词瑰丽,文采不凡,然而,通篇都没有说出什么实在的见解,就算有什么看法,也是人云亦云,毫无自己的特色。

 这一份试卷则恰恰相反。

 文采算不得了得,字句更是毫不出奇,没有波涛汹涌般的排比,也没有高低起伏的叠嶂,有的只是平淡到了极点的文字,以及一项一项的阐述。有关于怎样解决大明帝国财政匮乏地各种方法的阐述。

 遍纳起来其实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收税。广开税源,无税不收。

 最初瞧见这文,夏新权也甚为愤怒,以为自己老眼昏花,看错了人,这文章毫无风骨可言,完全是赤地拍圣上的马

 谁都知道圣上喜欢收税。喜欢与民争利,这家伙便从经义出发,盛赞圣上的收税之举,认为这是千古明君的作为,而且。还在策论中大言不惭地表达了对圣上的不满,认为圣上只派内侍出宫收取矿税。此举甚是不妥,不仅矿税,就连那些商税也要大大的收起来,贩卖之辈需要收税,开办工厂之辈亦须收税,总而言之,此策论从头至尾都散发出一股赤的铜臭味来。

 在策论中,那名士子论述了收税地正当

 他在文章中指出,大明朝的赋税来自于农税。然而,因为藩王勋贵,官僚士绅集团的扩大,土地兼并益严重,真正承担帝国赋税的自由民越来越少,他们的田地同样越来越少,于是,每一年地国家收入都在逐步下降,加上灾荒不断。国家又要大力赈灾。支出颇多,这就像做生意一样。进的钱少,出地钱多,自然要亏本了!

 这个问题,还怎么解决呢?

 辟僚士绅乃是帝国的统治基石,自然是不能随便动的,如此,唯有扩大税源方是长久之计,他也拿做生意来打比方,若是生意人的进账多了,能够达到收支平衡,或是略有盈余,这便是一门好生意了。

 在他看来,如今,北方灾荒不断,但是,江南之地却依然富庶异常,江南的土地大多掌握在当地的士绅手中,因为土地不够,所以无法继续兼并,于是,这些士绅大多开办了工厂,店铺,以此来继续捞钱,然而,现在的朝廷却没有什么正式的商税,无法从法理上来收税,所以,他恳请圣上,希望能让内阁立法,公告天下,正式收取商税。

 策论写到这里,已经非常过分了,然而,更过分的还在后面。

 这个士子隐隐提到了海,说是海得了平民,却不得士绅,于是,沿海走私成风,如此,倒不如开放海,专门设立几个市舶司,由他们来负责征收赋税,这样一来,又是一大笔收

 以上这些策论虽然让户部地那位官员感到震惊和愤怒,然而,这还不是最让他愤怒的地方。

 在策论的后面,那位士子建议万历皇帝,以内侍,锦衣卫,再加上官员为基础,组建一个专门负责收税的部门,由圣上亲自监管,这个部门独立对圣上负责,就连内阁也无权上一脚,之所以如此,是为了三方监督,尽量避免贪腐的行为。

 这段话一出,夏新权基本可以断定这份策论没有出头之了。

 那个部门若是真的建立,不仅户部被排斥在外,就连内阁也无权监管,如此,又怎能得到在座诸公的认可呢?

 就算那人说得有理,就算他的办法可以缓解帝国财政的困难,就算这个专门部门可以建立,但是,这部门也必须由官僚集团控制,让那些内侍和锦衣卫加入其中,对文官们来说,这是赤地侮辱啊!

 殊为不智!

 殊为不智啊!

 夏新权忍不住摇了摇头,他认得这笔迹,这笔迹地主人曾经做过几份文章给他看,他认为对方是难得的少年老成之辈,不想,竟然进如斯!

 看走眼了啊!

 要想解决国家地财政困难,这策论提出的建议或许是一个办法,若是让对黄白之物甚是喜爱的圣上老人家瞧见,或许会大为赏,只是,这份策论多半没有进献到陛下眼中的那一天!

 “末等!末等!”

 一干官员皆高呼末等,夏新权自然也随波逐,赞同了事。= 虽然,这科出了这么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生,不过,其中也出现了不少英才,大部分人的策论中规中矩。却也有些人的策论才华横溢,妙不凡。就算提到了自己的建议,也语多隐晦,不像头先那狂生大逆不道,让人难以接受。

 这一,众读卷官便完成了任务,拣了几份他们认为出类拔萃的策论送到了内阁大学士方从哲手中。

 说起来,那份狂生地策论却是第一个得出名次的。从这点来说,这些一甲之选也是大大不如啊!

 方从哲地侄子方文也参加了本科殿试,按理来说,方从哲该回避才是,不过。整个内阁只有他一人,他若是回避。又该让谁来决定一甲人选呢?

 似乎交给任何一个人都不合适,所以,方从哲只好硬着头皮上了,当然,也有言官上疏弹劾他,不过,万历皇帝皆一一驳回,斥其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万历四十七年。三月十七

 文华殿。

 方从哲躬身站在殿门前,他神态恭敬,站立的姿势可谓无懈可击,然而,他那不时游移的眼神还是表出了此刻的他心情多少有些不安。

 在他怀中,是今科一甲人选的试卷,一共有五份,其中,这试卷的主人有三位会从午门的中门行出。有两人则只能掉落二甲。

 方从哲之所以不安。乃是因为这五份试卷中有一份属于他地侄子方文,若是方文荣登一甲。自己恐怕又要被言官们的口水所淹没了!

 只是,方文若真能荣登一甲,甚至中了状元,也算是方家列祖列宗显灵了,自己就算是身陷百官千夫所指,又有何妨。

 深了一口气。

 方从哲眯着眼睛,望了望远处大殿的屋顶,那里,一群不知名的鸟儿正展翅飞过。

 他将手探入怀中,悄悄地将方文的试卷放在了第二位,到了这个地步,他终究还是有了决定,私情战胜了公心,既然,当初张居正能如此,自己为什么不能呢?

 就在这时,一串脚步声从大殿走廊那头传来,方从哲抬头一看,见朱常洛和朱由校父子带着一干内侍行了过来。

 他忙整理官服,想要下跪行礼,这时,朱常洛已经瞧见了,忙高声说道。

 “方大人,免礼!”

 方从哲做过朱常洛地老师,那时,朱常洛还年幼,所以,两人的关系不错,既然朱常洛叫免礼,他也就不再矫情,借坡下驴站起身来,躬身向朱常洛行了一礼,说了声,太子千岁,皇长孙安好!

 “方大人,这是拿今科殿试一甲地试卷来此朱常洛在方从哲身前站定,然后说道。

 方从哲点了点头,应了声是。

 “父皇叫我来陪他一起听听,希望这次方大人能为大明朝找出几个人才来!”

 说罢,朱常洛便带着朱由校进入大殿去了,不一会,有内侍出来宣旨,召唤方从哲进殿,于是,方从哲便再次整理自己的官服,诚惶诚恐,后背略显佝偻地踏入大殿。

 进入殿中,行过大礼之后,殿上高坐在龙案后的万历皇帝叫人端来了一张锦凳,让方从哲就座,然后,随身太监将内阁拟定的一甲人选的试卷呈了上来。

 万历皇帝今年五十六岁,因为久居深宫,不见阳光,他的肤极其苍白,双颊瘦削,微微泛着红,身体方面似乎有一些问题,还算高的鼻梁两旁,一双小眼睛,眼皮耷拉下来,看上去没有一点精神。

 此时,他正斜斜地靠在龙椅上,懒洋洋地子着龙案上摆放的试卷。

 朱常洛在在龙案附近的锦凳上,正襟危坐,神情恭敬,朱由校站在他身后,他地目光有些活泼,四处张望,最后也落在龙案上的那几分试卷上。

 万历帝瞄了方从哲一眼,懒懒地说道。

 “方爱卿,这便是今科一甲的人选?”

 方从哲忙站起身,点头应是,万历帝挥挥手,示意他坐下,随后,万历的目光在大殿内游移了一会,在朱常洛脸上停留片刻,他皱了皱眉,很快移开视线。落在朱常洛身后的朱由校身上。

 “由校,你过来!”

 “是!皇爷爷!”

 朱由校恭敬地行了个礼。来到龙案前。

 “由校,你也读了好几年的书了,今儿个,朕便考考你,这些才子的策论便由你读出来吧?然后,尔和尔父在从中选出优劣来,排定座次。”

 “是!”朱由校点点头。脸上出兴奋的神色,随后,便从龙案上按照顺序拿起试卷朗诵起来,起初,因为紧张地关系。朗读起来还有些磕磕绊绊,到了后来。便如行云水,没有丝毫阻滞地念了下去。

 万历帝眯着眼睛,斜躺在龙椅上,若不是他地脑袋偶尔会上下点一下,旁人都会以为他睡着了,至于朱常洛,他地注意力更多的是放在自己地父亲的身上,不时抬起头来观察万历的表情,虽然。他也告诉自己要好好听朱由校朗读的策论,但是,他很难集中精神到那上面去。

 五份试卷,不多会便念完了。

 大殿内一片寂静,大家都在等候万历发话。

 万历沉默了一会,稍微换了换坐姿,斜斜地瞄了朱常洛一眼,说道。“太子,听了这几位才子的策论。有何见解?”

 朱常洛犹疑了一下。沉片刻,然后说道。

 “这几位士子地策论都是老成之言。其中也有独到之处,大臣们之所以将这几人选出来,也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是吗?”

 万历帝不为人察觉地扁了扁嘴,他望着龙案上已经拆开了封条,出姓名的卷宗,扫了两眼后,抬起头,意味深长地望着方从哲。

 “方爱卿,我记得这方文似乎是爱卿的亲戚啊!”“圣上圣明!”

 方从哲慌了,只觉身后冷汗猛地一下便涌了出来,他忙离座而起,跪倒在地。

 “臣惶恐,但是臣绝无半点私心,绝对没有徇私舞弊之举!天理昭昭,臣此心可鉴月!”

 “哈哈!”

 万历笑了笑,坐正了身子,他笑着让方从哲起身说话。

 “方爱卿,何须惶恐,朕可没有说你方某人有徇私之举,举才不避亲,甚好!甚好!”说罢,他不顾仍然战战股股不敢落座的方从哲,转头对站在龙案旁地朱由校说道。

 “由校,以你之见,今科的一甲属意哪三人?”

 朱由校低着头沉片刻,随后,他抬起头,面向万历,正说道。

 “以孙儿之见,若是从这五人中取一甲之名,未免太过偏狭了,在孙儿看来,这五人地策论虽然都文章工谨,才华出众,在策方面却没有独到之言,若是二甲,自然没有异议,若是以一甲取之,则未免太过!”

 “哦!”万历面,不坐直了身子,朱常洛则担忧地望着朱由校,显然,他并不知道朱由校会说出以上那番话。

 “由校,若由你决断,又该如何选出这一甲人选呢?”

 朱由校笑了笑,答道。

 “若以孙儿之意,便将这两百多份试卷全部拿来,细细观看,就算遍地河沙,想必一定能找出遗漏之珠!”

 “哈哈哈!”

 万历大笑起来,转身望向方从哲,正说道。

 “方爱卿,皇长孙的话你可曾听见,还不快去将那些试卷拿来文华殿,让皇长孙亲阅,今科士子的名次,便由皇长孙一言而决吧!”

 “啊!”方从哲张大了嘴。

 他很想劝谏皇帝,这样做未免太过儿戏了,这样做又置阅卷的臣工们为何地?然而,当万历冷哼一声后,又想起自己刚才被万历抓到了辫子,于是,他只能跪拜在地,高呼万岁,失魂落魄地离去了。  M.igEXs.cOM
上章 夺明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