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国王者 下章
第五章 募民屯田
初平元年(庚午,公元一九零年)八月。

 孙灿撤回了征讨荆州之兵,次,便发招降书,以周仓、许靖为使,前往汝南劝说刘辟、龚都归降。

 前车之鉴,周仓本是伏牛山山贼,孙灿不计其出身,予以重用,现官拜骑都尉,此事天下人人所皆知。

 刘辟、龚都本也不愿一辈子冠上黄巾贼之名,马上接受了孙灿的招降之令。

 汝南郡,位于豫州东南部,淮北平原西侧。南与正县相邻,北接上蔡,东连平舆,西靠确山、遂平和驻马店。因位于古豫州之中,豫州又为九州之中,因此古有“天中”之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千顷沃土铺展城廓四野,地肥粮丰,是名冠中原的小磨油之乡。小南海、西湖横卧古城之旁,再配以碧波千顷的宿鸭湖,使汝南城尤如绿色的小岛。宋代文学家欧修就曾经说过:“汝南唯古豫州之名郡,控长准之右壤,土风深厚,物产丰饶,实为名胜佳郡也。”

 土壤肥沃,并不亚于南郡,唯一不同的就是,汝南郡人口短缺,生产力较为低下。但是它也相较优于南郡的地方,那就是这里的矿业丰富。

 西平县谭山的铁矿,储铁量丰富,若开发得当,孙灿军所有的装备应求,就有了着落,不需要为它顾虑,毕竟装备的良也是克敌制胜的关键。

 当然,孙灿不会如此轻易的就离开南郡,走的时候,他将南郡所以资产,粮草统统调的一点不剩,耕牛々具、种子也一并带走,并且还让人大力的劝说说百姓,随他去汝南发展。

 孙灿在南郡很得民心,有六万余百姓愿意跟他离去。

 而汝南郡隶属豫州治下,豫州曾是是东汉十三州中最为繁荣、人口最为稠密的一州,汝南更是豫州属下六郡中人口最多的一郡。在最为鼎盛的时期,汝南的人口曾经超到两百二十万之众。

 可是现在经过“黄巾之”后,汝南郡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此刻的人口仅有二十五万余,只及原来繁华时期的一成多些,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十室九空。

 带着百姓,经过十三的蜗牛般的行军,孙灿等先头队伍人已经来到了汝南郡十里外的地界。

 远处十余个身影快步来,孙灿遥遥望去,见来人有一个正是周仓,知道对方一定就是龚都、刘辟一伙人物。

 在古代十里送别,十里侯都是最隆重的仪式。这也足以证明了刘辟、龚都等人的诚心。

 孙灿领着许褚下马,两人步行了上去。

 对面见孙灿前行,显然是刻意加快了步伐,为首三人一个是周仓,另外两个却是三十来岁的汉,头上还绑着条黄巾。

 “他们应该就是龚都、刘辟了吧?”孙灿早就听说刘辟、龚都原是黄巾首领波才的旧部,波才在汝南郡被皇甫嵩击溃后,他们就领着逃到了附近的山上,后来得知皇甫嵩走后,就重新占据了汝南郡。取了上次的教训,他们竟当起了假太守来,虽然没有什么治理才能,但对百姓还不错,自给自足到也不成问题。

 只是可惜了汝南这片沃土。

 果然,那两个人来到孙灿的身旁,马上双膝跪地,磕头拜道:“龚都(刘辟)拜见孙大人,得孙大人亲自相,虽死无憾。”此二人身份低微,算起来还是黄巾逆贼,比寻常百姓还要低几个等级。孙灿能亲自出队相,着实令让他们感动。

 孙灿一一上前扶起二人,严肃道:“孙灿一落魄之人,能得二位义士真心相待,已经深感五内,怎敢劳两位将军行此大礼,折煞孙灿了。”

 报都恭敬的说道:“大人仁德名望天下皆知。在宛城所坐之事,龚都也时常听说,我二人敬仰大人已久,早投大人麾下久矣。奈何身份低微,不敢轻易相投。大人荣招,正是我等之荣幸。”

 话以至此,孙灿也就不再做虚伪的举动了,当即除下龚都、刘辟两人头上的头巾,说道:“黄巾教义虽好,但不太符合实际。只会对天下百姓带来不幸,今后,你二人皆是我麾下将士。此二物留之无用,不如让他随风而去吧。”

 报都、刘辟听了大为感动“黄巾起义”失败后,黄巾贼众几乎已经成了过街之老鼠一般,天天喊打。孙灿的此番举动正是饶恕了他们以前的一切罪恶,给了他们新的生活,新的身份。

 以前,他们是灰溜溜的做人,但此刻他们可以昂着口说道:我们是名震天下,战无不胜的孙灿军的将士。

 两人热情的将孙灿请进了汝南郡。

 汝南郡较之宛城还要大一些,城墙都非常的陈旧,显出了它悠久的历史。

 “龚校尉,汝南郡中可有六万百姓所居住的空房?”孙灿此刻最担心的就是身后那六万多年百姓。是自己将他们带出来的,自己就有权利,将他们照顾好。

 校尉是一个较小的官职,手下也只有几百来号人,但从龚都那敦厚的笑脸来看,他显然已经很知足了,见孙灿发问,马上恭敬的回答道:“主公放心,汝南郡内十室九空,所有房屋都是现成,只要稍稍打扫,就可以住人。”

 汝南郡府衙位于汝南郡城中心,在接郡守印绶后,就下令对汝南郡做了一切措施。

 首先,当然就是将百姓安顿,此人物需要出色的应对能力,名士许靖当仁不让。

 其次,重新设置汝南郡所有的规章制度,以及郡内所有的改革事宜,内政奇才荀彧、顾雍、梁习三人进行整编。

 虞翻协助孙灿处理事物。

 陈到接收汝南郡防卫,并在取得龚都、刘辟同意后,解散了城中的那些所谓的士兵,老弱病残通通分派良田土地,共他们生活,其余青年壮汉一律由高顺这位练兵大家来训练。

 至于兵权,孙灿由刘华、徐晃、樊武、张辽四人共掌管。

 让他们训练士卒,整编汝南郡中的六千士兵。

 毫无疑问,荀彧、顾雍、梁习三人的处理政务的才华不是一般的强。

 尤其是荀彧每每列出的政策都会在利民的情况下,给孙灿军带来莫大的好处,这一点让顾雍佩服不已,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位置让于荀彧。

 当然,这也是正常,历史上,曹南征北战三十余年,不但一有大事就修书于荀彧商议,至关重要的粮草一事,从不需要曹的担忧。

 在荀彧在位期间,除官渡之战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粮草不足的事情发生。

 这不为了让孙灿军不为粮食而苦,荀彧想出了一个好点子,那就是学古人屯田,但是他此屯田和彼屯田不同。

 荀彧私下找孙灿,提议道:“史上屯田皆为自由耕种。因此,农物参差不齐,产量也不丰。若我等选择一块沃土,招募壮力务农,并给予赏罚,收取其中粮响,产量必然会上升多许。”

 孙灿明白荀彧的意思,人都是懒的,一亩地可以上缴粮响,并养活一家人,很少就会有人种两亩地。然而,募民屯田,就是采取半强迫质的让一家人种三亩或四亩地,来提高粮食的产量。

 此法非常的好,虽然说采取半强迫质,但只要粮响合理,那么百姓得到的也将会比自己随意种的粮食,要多的多。

 食物一多,生活自然也会富裕起来。另外,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锻炼身体,增加体力及力气,为招募良兵也会有着不小的帮助。

 此法,不但可以增加领地中的粮食,还可以提高百姓的生活,更为后的战斗做准备,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孙灿马上点头同意,并颁布了指令,不过响应者却寥寥可数。

 无奈之下,只得暂且作罢。

 在规章制度及改革事宜都编写好之后,荀彧给孙灿推荐了一个叫陈群的人才,陈群字长文,颍川郡人,自幼于荀彧相识,后随父避难徐州。荀彧得讯,马上修书请其来汝南。

 陈群早闻孙灿贤明,隐名相投,绝口不提荀彧相荐一事。

 孙灿接见,询问了几个问题,陈群夸夸其谈,分析的条条在理。孙灿知是大才,马上予以重任。

 陈群见孙灿,唯才是用,马上表明身份,真心相投。

 交谈中陈群对荀彧的募民屯田,非常感兴趣,自告奋勇的接下了这个任务。

 孙灿当即任命陈群为典农官,处理荀彧提议的募民屯田之新法。

 陈群在汝南干得有声有,他找到了百姓为什么不响应的源。

 百姓习惯于自耕自食的生产模式,担心被强迫放置在国有土地上耕作,既疑虑谷物成后自己能否得到实惠,又恐官家反悔。

 因此,几乎是无人响应。

 但在陈群耐心的规劝下,提议自由应募的方法,使当地人民自觉自愿地参加屯田。为孙灿后的粮草支援,立下了极大的功劳。  m.IgeXs.Com
上章 三国王者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