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宋中华 下章
五 见客
秦军在河北、山东休养生息、厉兵秣马,金国高层也在寻思对策。女真人的方针是固守议和,联夏合赵,共抗秦军。首先把一批掳往金国,经过洗脑的原宋国官员释放南归,让他们大放和谈空气,以引起宋人思想的混乱。

 南归派与拥构派合成一,主和的论调甚嚣尘上:兵者,凶器也,可偶尔为之,而不可常用之。穷兵黩武,国之大害。民力有时而尽,百姓不起常年的征战,当惜民力而固国本。而今女真北还,正是休战议和的良机,女真在北,汉人在南,彼此相安无事,于国于民都有利焉。

 这个调调在中原上层人士中有着相当的市场。

 1129年二月的一天,燕京城刘通的府邸,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不是别人,正是秦桧。当然,此时的秦桧还没什么名气,也还没干什么恶事。

 刘通一听秦桧求见,顿时拍案而起,真想一刀把他咔嚓。娘西,秦桧这个臭蛋,作了赵构手中的杀人工具,残害了南宋多少贤臣良将,一刀二段还算是便宜他。转念一想,那是曾经的秦桧,不是现在的秦桧,现在的秦桧还不知是个什么样子。用臆测的事实来定一个人的罪,失之公允。如此臆断,则“莫须有”之罪岂不提前来到这个人世乎?

 “让他来见。”

 军士甚感奇怪,大帅先是火气冲天,桌上的杯子被他震得叮当响。叫客人来见,也没说个请字,那可是上皇身边回来的,以往接待来人都是客客气气的,今儿是怎么回事?满腹狐疑之中把秦桧唤了进去。

 秦桧时年三十九岁,中高身材,步履沉稳,敛眉方脸,目如鹰隼,两眼不张则已,张则寒光四。刘通心中自感有趣,此人倒适合作情报头子。

 秦桧先施一礼:“下官秦桧见过大人。”

 刘通:“你就是秦会之?”

 秦桧一愕,何以假痴乔癫,恁地傲慢。心中想着,口中应是。刘通故意如此,乃是先给他个下马威。秦桧为人骘,城府甚深,极富权谋,此来或为议和之事也说不定。先冷他一下,他要是提起主和的说词来,底气可就没那么足了。

 刘通好一阵子没说话,空气有些沉闷。对方没说话,秦桧自然不会先说,以他忍气功夫之深,也感到有些气促。

 刘通忽然打个哈哈:“哎呀,秦大人这么憔悴,都快认不出来了,还请莫怪。快请坐,快请坐。来人,给秦大人看座。”声音忽地高了八度。

 秦桧谢过,坐下了,心想,总算还记得给我坐。

 刘通:“会之在北边一定吃了不少的苦呀。”

 秦桧点头,心中五味杂陈,那地方哪是人呆的。刘大人怎么尽捡寒碜的说,哪壶不开提哪壶。

 刘通:“会之力主抗战,反对割地求和,痛斥伪楚邦昌,忠贞耿介,不愧社稷之柱石,令人赞佩。而今匈奴未灭,二帝未归,需当挥师北上,翦灭穷寇。朝廷正当用人之际,会之回来,大有用武之地呀。”秦桧维维应诺。

 秦桧,字会之,江宁人氏,生于1090年。他出身贫寒,于1115年二十五岁的时候中进士甲等,历任密州教授、监察御史、御史中丞等职。金军南侵,秦桧主张抗金,反对割让中山三镇。金人立张邦昌为帝,秦桧出来反对,立议状要存赵氏,结果被掳到金国。可以说,秦桧此前是个临危不、富有民族气节的好男儿。

 刘通先赞扬他过往的光辉业绩,再提及匈奴未灭,意思很明了:若是议和,免开尊口,来秦军阵营,就要痛打落水狗,将抗战大业进行到底,直到最后的胜利。秦桧是个明白人,一点就透,即使脸皮再厚,也不好意思再提和谈的调调。他满腹经纶,眼看一肚子的说辞胎死腹中,甚感抑郁。

 秦桧被掳北地,看见了金国的强盛,看透了赵宋的虚弱,触动很大,认为只有议和才能保住半壁江山,如天下无事,南自归南,北自归北;先保存实力,修养生息,以图后再战。这次来燕,就是想抛售他求和退缩的主张。没想到,刘大人似乎早知来意,一来就被将他堵个哑口无言。

 刘通:“我中原一些热血儿郎,当初勇抗金军,睥睨贼寇,被金人掳去后,却魂飞胆丧,骨气尽失,沦为女真的叭儿狗。秦大人在北地那边过来,定是屡见不鲜。”

 这招指着和尚骂秃驴,入木三分,秦桧浑身不自在,游说之辞再也不敢冒头,彻底抛到爪哇国去了。

 秦桧:“刘大人说得是。下官有件机密要事告知大人。”看看左右,不再言语。

 等其他人退了出去,秦桧说道:“女真想跟大人议和,想必大人早已知之。其实女真朝内也非人人都主张议和,首倡议和者,乃是鲁王挞懒,反对议和者,首推兀术,为了议和之事,二人生了嫌隙,已然势成水火。”

 刘通:“完颜晟让会之跟着挞懒随军,你跟挞懒过从甚密,他对你言听计从,倒也算得一桩奇事。挞懒萌生议和之心,应该时不浅。早定和议,本为上策,现下再来谈和,已经晚了。会之留心敌情,挞懒对你一无回避,你带来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情报。”

 秦桧:“大人察秋毫,明见天机,桧衷心佩服。”

 奉承话听得多了,刘通也不以为意。昏聩者听谄不听谏,明智者兼而听之,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糊涂犯晕。

 刘通:“挞懒与会之密议,他在金国主和,谋夺大位,你在宋国呼应,务使南北达成和约,哼哼,你俩弄的好机谋呀。”

 此事早在一年多前就已定下。阿骨打谢世已久,完颜晟、完颜杲等人已经老迈,完颜挞懒野心膨,他认为夺位的时机就要到来。以他之见,金国灭宋国,力有未逮,当主倡和议,使秦桧等人归南,里应外合,以促成和议,树立威信,借机掌握朝政。这个主张与秦桧之见一拍即合,秦桧认为,保宋庭,有二策可定之,一是固守,二是议和。北人归北,南人归南,天下大安。

 刘通道破他们的密谋,秦桧直冒冷汗。当时只有他跟完颜挞懒二人在场,绝无第三人在,难道刘中明有千里眼、顺风耳?

 秦桧颤身而起,赶紧表示忠心:“下官忠于大宋,绝无二心,否则身遭雷殛,万劫不复。”吓是把他吓够了,也不能光吓,还得安抚。

 刘通示意他坐下,说道:“会之能为大宋着想,那很好哇。过二天你去秦晋那边看看,看看咱中原的军势和民气,看过之后,任君去留二便。愿意留在本王这里,自当;不愿留下,本王送。”

 秦桧怀揣复杂的心情走了,他到了西北后,半句不敢提议和之事。他在金国所见,皆为金军的强盛之状,金人败给宋军,讳莫如深。秦桧等人对宋国西北和西北军的情况知之不详,以为西北军不过耳耳。亲眼目睹之下,认识已在悄然发生改变。秦桧本是一个血气男儿,只因被掳之后,锐气大挫,棱角被渐渐地磨平,是以生出北强南弱、议和以保南边半壁江山的念头。

 其实,谁都不愿自己的国家臣服于外寇的脚下,签订屈辱的协议,一般而言,是实力不如人家。双方旗鼓相当,所定的协议也基本上是平等的。实力悬殊,则不存在和议的可能,必然是以一方战胜另一方而告终。  M.igExS.cOM
上章 北宋中华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