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宋中华 下章
十三 百业待举
长安军营的课程除了军事科目,还设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这方面的科目逐步展开,视师资和教材的进程而定。为此,从汴京和社会各界请来专业人士授课。田耕雷教天文地理,汪国机教物理机械,公孙胜教奇门之学,泉州的来人教数学,西北本厝还有若干人士受聘教授诸般科目。

 刘通给少年班上课,重点讲述新知识新理论。他的课充满奇情异趣,上至茫茫宇宙,下至飘飘落叶,奥妙无穷,虽神奇但不神秘,虽繁复但不芜杂。其中许多内容,对后世的人们来说,稀松平常,对古人而言,却是了不起的学问。

 受时代的局限,刘通所授不宜太过超前,大多为当世所能感知或能够以逻辑推理出来的结论。当然,一些知识难免是要超出时代较远的。天文地理、数理化、逻辑学,无不具有开启民智,弘扬科学之效。刘通所授,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孩子们在新的知识殿堂里徜徉,在求知的望中感受知识的魅力和科学的力量。

 刘通所讲的内容存在一个重大隐患,后来终于引出麻烦。这个隐患就是,各门课程当中所隐含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古代皇权至上,神权为皇权服务,皇帝受命于天,是真龙天子。唯物论否定神话,矛头指向神权,危及皇权的理论基础,这是大忌。刘通时刻警惕,刻意回避,还特意隐去直观的唯物论,更没有直接传扬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但是自然科学的传播,必然要跟迷信思想发生摩擦,到了一定阶段就要总爆发。

 尽管刘通对人事的改良慎之又慎,缓之又缓,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触及了士族官僚阶层深层次利益的时候,他们爆起发难,以其发布异端说、勾结外番为引子,罗织罪名,要将他拉下马。徽宗疑忌,派员到西北调查,改革停滞,课程停止,新的事业几乎半途而废。这些本来就在预料之中,但没想到来得那么早。此是后话。

 在刘通的总体规划中,改制改良本着以军事打头,经济紧跟,政制推后的方针。军事举措,一是创建长安军营,传播新的军事理念;二是发展火器、弓弩;三是裁撤步兵,增建骑兵;四是策动和招揽辽夏军民。

 长安军营已经起步,火器弓弩的改良和发展提上议事程。把汴京火器坊的技师、工部的专业人士请到西北,共同研究武器的改良和制造,造出一批,装备一批,训练一批。火器方面,研制新式火药,试验掷弹筒和地雷的威力,不断加以改进。古人有鸟铳和土炮,等钢材炼出来后,开始试验较高级的火火炮,西方早期有前膛炮,后来发展出后膛炮。

 关键有几个问题:管、炮管的质量,炮的机械构造,子弹炮弹的制造技术。高级子弹和炮弹目前难以制造,因为火药还不够先进,延时引信技术尚待提高;炮的构件同样难以制作,因为缺少先进的车。尽管如此,火火炮的研制仍需进行,早一成功,早一受益。在目前情况下,类似近代的火和火炮是可能制造的。

 火器的试验,也有一个牛人,这人就是凌振,绰号轰天雷,东京甲仗库副使炮官,当代天下第一个炮手。刘通将他调到西北,提高其待遇和职务,由他主持火器的试验。无论如何,对军事科技的投入都要予以倾斜。眼下虽然无法造出火,但初级火炮的制造是有希望的。

 刘通给火器人员提起过更为高级的火药,威力更大的黄炸药,令火器技师们羡不已。当前,没有化学基础,要想从甘油当中提炼硝化甘油,形成黄炸药苦味酸,是不可能的。看来从欧洲引入实证科学,促进东西方科学文化的交流,很有必要。

 阿拉伯数字和字母,经过刘通的宣传和推广,在科学研究领域,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阿拉伯数字,则为大众所。于此同时,就是标点符号的推广和运用。刘通首先在长安军营试行,然后在军中和官署推广。标点符号非常简单,易学易用,原本就有一些古人在使用句号、逗号来断句的了,只不过尚未普及。而今刘通推广和使用标点符号,阻力并不会太大。

 北方地势开阔,适合骑兵作战。辽夏人口少于宋国,骑兵却远多余宋国。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以来,中原失去马场。西北战事连绵,无法顺利养殖马匹。而今二国停战,正当抓紧时机豢养。从辽夏、西域一带引入马种,聘请少数民族人士传授马经。此外,以粮食、丝绸、茶叶、铁器从辽夏、西域换回良马,组建骑兵。兵贵于,而不贵多。裁撤淘汰的兵员开支,用于建设兵,提升战力,两相适宜。裁汰的军兵,暂时参与屯田,将来可以就地转民,也可以回原籍去,悉由自愿。

 军事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支持,农牧工商诸项,试验试行新的举措。

 首先是制定政策,固定税赋。徽宗中后期,每每增加赋税,国库一空就提税,一提税就压抑经济发展,经济一压抑则更难收税,然后又提税,如此恶循环。政和、宣和年间,光酒税和盐税,一年内就有提了几次的。这种朝令夕改,年中年尾异于年头的做法,大大阻碍经济的正常发展。广大民众无所适从,对未来不敢抱有希望,谁知道一年的辛苦够不够税呢?唯有固定税赋,才能发民众的积极,让人们有个盼头。朝廷若能获得赋税,充实府库,自然不会过于苛责。

 其次是鼓励工商,出台优惠措施。新的实业一年内收低税,二年后再收正常税。引导和鼓励民间集资发展新旧实业,资金不足的,还可向官府借贷,以其固定资产作抵押。此外,吸引外地商人前来投资,盘活市场。不管是宋商,还是外番商人,一视同仁,不搞歧视政策。

 第三,重视农牧业的发展。一是寻找和引进人才,提高薪金,奖励改良和改进新品种。农技人员大有用武之地,一年之后,唐赓从京东来到西北,主持西北的农业工作。二是兴修水利工程。官府组织,民众出力,富余的军士正好一同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三是引进新的品种和作物。新疆和西域一带已有棉花种植,刘通派人到西域取回棉花种子,请来技术人员,在西北试种,成功以后予以推广,同时发展棉布纺织业。平原峡谷适宜稻谷作物的生产,山区养殖牛羊马匹、种植药材和其他经济作物,着力提高农牧业的产量和茬。

 第四,发展冶金业。西北矿产丰富,大有可为。一是由汪国机等人组成科研小组,改进生产机械,探索新技术,提高冶炼水平,进行专业化建设。二是筹措资金开发新的冶炼基地。三是培训和推广冶炼技术,将沈括的《梦溪笔谈》和白话《梦溪新书》等科技读物下发到冶炼场和手工作坊,组织民间工匠学习。

 军事转轨,经济起步,西北大地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百废待举,百业俱兴,各行各业逐渐呈现出新的面貌。  M.iGExS.cOM
上章 北宋中华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