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宋中华 下章
十 和为贵
刘通等人在东郊勘测之后,选了一个地段,该地段跟后世的炮兵学院相去不远,准备在此筹建军事训练基地。因目前战事吃紧,钱粮大都用于前线的军务,地方财政并不宽裕。那丁点儿油盐柴米,对于征地拆迁和基础建设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了家才知道不容易。宋夏百年战争,给二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二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北宋国帑虚竭,西夏财用不给。西北之地,全民投入战争,哪有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生产。当务之急,必须马上停止二国间的争斗,使二国人民休养生息,抓紧时间发展经济,蓄积力量,以对付未来金贼的入寇。一百年太短,只争朝夕。

 为此,势必要统一西部的军事行动,而熙河兰湟之地隶属秦凤路,不在刘通的管辖范围之内。要是河东路、永兴军路屯兵不前,驻足观望,而秦凤路却仍然在与西夏作战,岂不陷秦凤路于绝地。刘通来前没有考虑如此深入和细致,如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当即拟写奏折,及时上报徽宗。

 徽宗接报,难以决断。刘通知道此事不易,一是耐心等候,二是借助各方力量,以坚徽宗之志。朝中大臣反对战争的原本占据多数,刘通的和平建议颇受大臣们青睐,支持者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太后怜惜民力,也替刘通说项。三个月后,徽宗下旨,加增刘通节制秦凤路事务。

 这三个月的时光,并没有荒废。一是放出风声,要与西夏和谈;二是协同秦凤路,放缓进攻节奏;三是鼓励民间加大与西域的联系,其中特别留意西夏的反应。

 西夏国小而地贫,组织战争的能力和续战能力都弱于宋国,夏军在与宋军的战过程中,又是占便宜的时候少而吃亏的时候多,他们屡次提议和谈,都遭拒绝。如今宋人主动抛出橄榄枝,哪有不接的道理?见宋军攻势减弱,也慢慢收回兵力。

 西夏的崇宗李乾顺是继景宗李元昊之后最有作为的君主,他认为,不管宋人和平的意思是真是假,都需派人接触。宋国占据主动,刘通并没有先派人出访,而是在等西夏人的光临。

 不久,夏国使者来访。他们知道本次主和者乃是西北制置使刘通,要解决二国纠纷,首先得来西北磋商,然后才去汴京洽谈。

 来者系西夏王室嵬名荣光,也叫李荣光。李元昊称帝之后,弃李姓,改为嵬名氏。西夏本是北宋的一个藩镇,因不满宋朝削藩,至北宋中期,李元昊自立一国,参照汉字造出西夏文字,西夏人因此兼通藩汉二种文字。

 刘通接李荣光至大厅就座,说道:“王爷光临长安,在我印象中,宋夏之间好久没有这样交谈了吧?”

 李荣光:“是呀,我们等这一天等了很久哇。”

 刘通:“咱们好好谈谈。”

 李荣光:“正有此意。”

 刘通:“王爷此来,一路有何所见?”

 李荣光:“边境之地田园荒芜,战之处尸骸遍野,黄河沿岸、河西走廊一片狼藉。”

 刘通:“我以为,止息干戈,是我们共同的愿望。贵方对此有何见解?”

 李荣光:“停战议和,本是我方一贯的主张,难得咱们想到了一块。”

 刘通:“有了这个共识,和谈的大门已经打开,事情等于解决了一半。有了这个基础,其他的事务就好谈了。”

 李荣光:“恐怕有些事情还是比较棘手。”

 刘通:“咱们坦诚布公,毋需讳言。”

 李荣光:“一是边界问题,二是战争损失问题,三是交往问题,这三大问题,都不容易解决。”

 刘通:“三大问题不是一时三刻就能处理清楚,但咱们的目光要多向前看,少向后看。第一个问题是重心,第二个问题居于从属地位,第三个问题容易解决。往事已成追忆,还需着眼于未来。”

 李荣光:“近三十年来,宋国拿走了夏国大片的土地,这是我项祖先辛苦创下的基业,不忍就此丢弃,还请贵方考量。”

 刘通:“西夏之地,本是我朝辖下的领土,王爷的先祖自立为王,在封地之外又夺走了其他地盘,这可说不通呵。”

 李荣光:“天下惟有德者居之,所在之处又哪有先打下烙印的呢?”

 刘通:“树有,水有源,王爷的先祖拓拔氏由我大唐皇帝赐予国姓,得以封封,而今西夏习汉俗,识汉字,汉民与羌族人相融合,王爷以为能得了这个烙印么?”

 李荣光:“我项族人对中原朝廷素来敬仰,可赵家却要赶我嵬名氏,因此只有自谋出路。”

 刘通:“唐末以来,藩镇割据,诸侯混战,人民深受其苦,我朝要将权力收归中央,那也是因时之举,将来或许能找到比较妥善的一统之策。”

 李荣光:“若是真有那么一天,那将少去多少杀伐。”

 刘通:“这样的一天令人憧憬,还需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共同努力。”

 李荣光:“刘大人有所见乎?”

 刘通:“尚在思考,远未成。”

 李荣光:“若有所得,能赐告否?”

 刘通:“那是一定。”

 接下来,双方继续换意见。初期的谈判自然无法达成一致,经过几轮交谈,双方都作出了一些让步,达成了初步的意向。大意如下:

 一、二国的边界以目前的实际控制线为准,双方纵深错之处,互换辖地,以利于勘测划界和管理。宋军撤出部分交通不便、供给困难之处,但夏军也不得进入驻防;该地只设地方治安力量,以汉人为主进行管理,羌人多的地方,收一些羌人参与管理。

 二、双方互不赔偿,但在各自控制的区域内,对遭受战争灾害的民众予以抚恤,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三、恢复官方关系,西夏仍向宋国称臣纳贡,促进民间交流和贸易往来。

 以上动议对于宋国并无不利,对于西夏也算体面。原历史当中,宋夏二国大打出手,闹个两败俱伤。损失惨重之余,宋军才在甘陕宁一带站稳脚跟,而西夏被打痛打残之后还是认输求和,只不过这种虚假的和平极其短暂,也就区区几年而已。

 上述协议的意义在于,双方都留住了元气,把彼此的重心转向了发展生产,军事竞赛变成了经济竞赛,这无疑是个巨大的胜利,是个双赢的结果。此外,对于将来可能采取的特殊形式的统一进行了摸索,对以后改进工作和完善制度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M.igEXs.cOM
上章 北宋中华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