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宋中华 下章
八六 南下郓城
送走常庄的老乡,刘通思绪萦怀。郓城和梁山名动后世,是个旅游景点,而今却成为自己心中的一个疙瘩。梁山,它是北宋末期社会的一个缩影,梁山现象已经开始在北宋大地悄然蔓延。梁山难题一不解,一不得安心。梁山是绿林好汉啸聚之地,它本身并不会生产盗贼,其源在于百姓没有活路。宋江、方腊举事,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花石纲就因为方腊起义而取消,统治阶层对民众的盘剥不得不有所收敛,百姓为之缓了口气。但起义也削弱了北宋的国力,影响了后期对辽金的作战。

 经过深思,刘通拟了一个化解梁山隐患的初步方案,紧接着召开军政会议,将一应事务布置停当。数后,刘通携王波、陈疏、孙赞、陈文标四人南下。此时陈疏已任节度署曹吏,职衔介于州通判和县令之间。陈文标是都头,与孙赞相同。

 此时已是五月下旬,一路极为酷热。一行人快马加鞭,至兖州后,再折而向西往济州,几天后抵达济州府城钜野。钜野已经在望,陈疏问道:“大人前对军务大幅调整,有别于当初所拟的稳步方略,事情如此紧急?”

 刘通:“这是暂时的,往后还得慢慢来。还记得要带你们去见的二个人吗?”王波、陈疏都说记得。

 王波:“这回要去会会他们?”

 刘通:“正是。”

 陈疏:“常庄的状纸跟他们有关吗?”

 刘通:“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有间接关系。咱们此次来西路济州,除了要见这二个人,还要见见其他人物,那可都是一方豪杰呀。”

 孙赞、陈文标二人听了,既兴奋又好奇:“以大人知人之明,所说的人物一定大有来历。”

 刘通:“瞧你们猴样,一听到好汉,就来精神。不告诉你们,恐怕几天睡不着。”二人嘿嘿的乐,刘大人这么说,那是要透底的啦。

 刘通:“咱们要去见见晁天王、智多星、及时雨,还要去梁山会会绿林人物。”

 孙赞:“晁天王、及时雨远近闻名,智多星是谁?”

 陈文标:“是不是郓城书生吴用?”

 刘通:“陈都头消息灵通呵。”

 陈文标:“大人来山东不久,如何知道书生吴用?”

 刘通:“山人自有妙算。”

 孙赞:“吴用是谁?”

 陈文标:“郓城人氏,与托塔天王晁盖同乡,自称加亮先生,常常替人排难解纷,颇富智计。”

 孙赞:“梁山草寇占山为王,多为大恶不赦之徒,当地多次围剿,因梁山外有水泊、内有城寨,剿之不灭,反而折损人马。”

 陈文标:“那咱们如何去会他们?”

 刘通:“这就是带你们来的缘故。梁山贼寇,大多是被上山的,今不早图谋,他养虎为患。你们怕不怕?”几人豪气陡升,都说早会会。艺高人胆大,这几个汉子又曾怕过谁来?

 一行人径往知州衙门而去,知州楚彦昭大惊,赶忙接入内。楚知州几天前已经听说郓城常庄乡民告状告到节度使那里,正自惴惴不安,不知哪天刘大人就来追查,整价提心吊胆。为图补救,及时差人函告郓城知县时文彬,嘱其善待人犯杨奇虎,专候节度使大人提审,不得有误。

 时知县接函,惶惶然,立马给杨奇虎买来金疮药治伤,伙食也有改善。前时杨奇虎硬朗,用了几次刑都不肯认供,已经打个半死,但愿刘大人来时能有好转。

 楚彦昭将刘通等人请到大厅就座,楚知州说道:“大人不顾骄如火,旦夕而至,此等风节,下官感佩不已,还请大人示下。”

 刘通:“我等任职一方,份所当为,楚大人能有感悟,那是再好不过。我此番前来,有三件事:一、勘察济州民情,了解施政要略的进展。二、提审郓城杨奇虎等案。三、商讨、布置进剿山寇事宜。”

 楚知州:“下官才智愚钝,有刘大人坐镇指点,定能使彦昭茅顿开,马到成功。”

 刘通:“楚大人也会灌汤呵,诸般事务还需地方全力配合,咱们话先说好了,可不许打马虎眼。”

 楚彦昭:“那是一定,下官惟命是从。”

 刘通:“杨奇虎羁押何处,可曾判罚?”

 楚彦昭:“羁押在郓城监牢,秋后问斩。”

 随后刘通问及军政情况,楚彦昭思路清晰,所知甚详。刘通让他写份文稿来,将济州辖地的优势、不足一并阐明。楚彦昭文思敏捷,晚间即已付稿。刘通心想,楚彦昭才干是有的,只是畏难而裹足不前。此等人才需得有人在前指路,同时在后督促,他才有所作为,否则让他独当一面,也是闲置无用。

 晚上,当地军政官员一同就餐,刘通说道:“剿贼事关重大,不可一刻拖延。明前往郓城,提审杨案,克期进剿山贼。济州这里作好准备,随时听候调遣。”众人遵令而行。

 楚彦昭等人早闻刘通行事果决,雷厉风行,今一见,果然如此。

 翌,刘通与陈疏、济州通判吕真功、济州步兵都头宋卧牛等人先头前往郓城,王波、孙赞、陈文标三人留在济州检点军马,筹备器械,随后进发。

 刘通等人清早启程,一路急行,于当下午赶到郓城县城。郓城知县时文彬跑出县城五里接。郓城人士在想,杨奇虎一案竟然惊动封疆大吏亲临偏远县城,在俺们这里可是破天荒第一遭,这位刘大人的想法在在与众不同,实在不可以常情度之。众人又哪知其中另有别情。

 时文彬见济州通判作陪,已知来者是谁,上前参见:“郓城县令时文彬拜见大人。”

 刘通:“你可知道我来郓城所为何事?”

 时文彬顿感不妙:“下官知道。”

 刘通:“那你说说看。”

 时文彬:“下官糊涂,误将好人当成劫匪。”

 刘通:“还有吗?”

 时文彬愕然:“请大人明示。”

 刘通:“郓城境内有多少山贼,你可清楚?”

 此时是五月的天气,时文彬原本冒着热汗,这回又冒冷汗:“卑职来郓城不久,除了梁山草寇,其他知之不详。”

 刘通:“先到县衙,容后再议。”时文彬在前领路,余人跟着入城。时知县带了若干差人前来接,举起回避、肃静的牌子,鸣锣开道。刘通原想止之,但想此为规制,也不好阻止,只叫他们不要扰乡民。

 郓城百姓看见县官大人在前头开路,猜想后头来的一定是济州的大官,阿弥陀佛,可别括光咱们郓城的地皮。

 常庄乡民有不少呆在县城,为杨奇虎一事,特意把常不魁留在县城照应,这些天来,他一直盼望上头复查此案,相信刘大人一定会派人来的。今听得城外锣声山响,赶紧跑去察看,远远看见刘通骑在马上,不热泪盈眶,心想,杨义士这回有救了,有救了!忍不住高声喊道:“尚书大人来啦,节度使来啦,刘大人来啦!”他语无伦次地喊着,旁人听了,分不清到底是三个人还是一个人。

 常庄民众听到常不魁的喊声,知道他是见过节度使大人的,一起跟着高呼。郓城人听到喊声,争相跑出围观,兀自不信。后来看见常不魁等常庄人跪在地上磕头,还以为自己看花眼。尚书那是朝中大臣,二路节度使手握重权,人家会来咱们这小地方?不过时知县亲自开道,济州的吕通判相陪,九成是真的了。  M.iGExS.cOm
上章 北宋中华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