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王侯 下章
第六十四章 卖武求生
(写在章首:强推了,我很欣喜,感谢大家的支持,说多了罗嗦,关于更新的问题,这里代一下,今一更,但有6000字,按普遍的做法,6000字可以算三更了,但我还是一大章发出来,熟悉我的读者朋友应该了解我的习惯,不是因为懒,而是故事情节到了这份上,强行分成两个或三个章节,情节看起来就不畅了,别说你们看了纠结,我自己都蛋疼,特此说明一下,以后循此例。注:别老盯着章节,或是一天几更,看看字数吧。)

 (再P再S:强推期间,收藏和推荐数据对我很重要,这直接决定作者码字的动力,大家都捧个场,帮帮忙吧,在下先行谢过。)

 ***********

 “皇祖父,孙儿给您上的奏本为何…”朱允炆一跨进殿门便急匆匆的开口。

 朱元璋宠溺的看着他,抬手打断了他的话,微微笑道:“孙儿,莫急莫燥,先坐下来喝口茶,再慢慢说。”

 朱允炆神情颇有些委屈,低低的应了一声,内侍宦官奉上茶水,朱允炆没滋没味的喝了一口。

 朱元璋满是欢喜的看着朱允炆,眼神渐渐离,从朱允炆身上,他仿佛看见他的长子,英年早逝的懿文太子朱标的影子,那个出生于世,自小从刀剑烽烟中长大,受尽诸多磨难苦楚的苦命儿子,可惜刀里火里滚过来了,仍是没有福分继承他的江山,终于一病而去。

 朱允炆不但长得像他的父亲懿文太子,连脾气性格都像极了他,一样的优柔寡断,一样的仁义宽厚,一样的软弱善良,丝毫没有为君者应有的霸气和城府。

 这也是朱元璋最为担心的。

 皇祖父年岁已高,臣子口称“万岁”但他还没糊涂到以为自己真的能万岁,寿乃天定,他迟早是要死的,他死之后,这个性情软弱的孙儿怎么办?他若驾驭不了满朝文武,统治不了天下千万子民,被人夺了江山怎么办?

 朱元璋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只干了两件事,打江山与守江山,杀了无数人,做了无数为后人诟病的恶事,全都是为了这两件事,为这座江山,他付出得太多太多了,他绝不容许别人抢走它,这天下是他朱元璋一刀一,血里火里拼了老命打下来的,此后百年千年,这座江山只能姓朱!

 朱允炆乖巧的坐在朱元璋身旁,微微嘟着嘴,显示他此刻心情很不好。

 朱元璋瞧着孙儿委屈的神色,不由笑了。

 “孙儿,为君者,须有泰山崩于前而不改的定力和气度,似你这般躁躁的,将来如何能当好统治臣民的皇帝?”朱元璋不急不徐的缓缓训道。

 朱允炆面色一肃,道:“皇祖父,孙儿知错了。”

 朱元璋笑道:“眼看要开了,开以后,戍守各地的诸王皆要进京来朝,你的那些皇叔们各守一方,聚一次也颇不容易,他们可都是为了你在守江山啊,我朱家子孙若世代都如这般各安本分,何愁我大明国祚不能延绵千年万年?呵呵…”朱元璋自信满满的笑,在这一点上,朱元璋与汉高祖刘邦的看法是一致的,秦之所以国祚短促,是因为秦皇不分封子弟戍守各方,从而导致一方变,天下皆反,他取了秦皇的教训,他觉得只有将朱家子孙分封各地,才能保证这江山彻底姓朱,藩王之策是他此生为数不多的得意手笔。

 朱允炆低头不语,眼中却迅速闪过一抹忧虑,这种忧虑他却不敢直言,他知道皇祖父对执行藩王之策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定。

 “皇祖父,诸王皆要进京吗?”朱允炆轻轻问道。

 “不错,包括你的皇四叔燕王,也要进京来朝,”朱元璋笑道:“朕的这些皇子之中,数你四叔燕王戍边最为得力,多次出击残元,屡立战功,为我大明北境之安虞出力不小,呵呵,他若不是皇子,亦可当得起一代名将了。”

 “孙儿一定会好好款待各位皇叔的。”朱允炆不敢表丝毫情绪,只是温顺的附和。

 朱元璋瞧着孙儿一天天成的俊脸,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布满沧桑的脸上。

 “孙儿今此来,可是为了你那为商人正名的奏本?”

 朱允炆抬头,见朱元璋满脸慈笑,顿时委屈道:“皇祖父,孙儿难得为国事上一回奏本,您若不满意,驳回便是,您若满意,便下发通政使司颁行天下,何故只予‘缓议’二字?孙儿奏本所言之事,您到底是答应还是不答应呀?”

 朱元璋哈哈笑道:“孙儿奏本所言之事,怕是与那江浦的萧凡有关吧?”

 朱允炆一惊,随即又想到天下之事,没有他皇祖父不知道的,于是很快便释然。朱允炆笑道:“那萧凡言行颇为奇异,言语间处处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想法,为商者正名之说,孙儿便是受了他的启发。”

 朱元璋目光渐渐变得深远,缓缓道:“孙儿,朕曾与你说过,天下之事,并无是非对错之分,任何一种国策的施行,皆要因时因势。时者,天时也,如朕立国之初,天下不靖,纷频生,便需以重典治世,以严法治民,民有所畏,方能守法安分,天下才能稳定。势者,时势也,如当年胡蓝谋反案,朕用锦衣卫大索天下,牵连数万,终使宇内一清,为我朱家子孙扫除了荆棘,对天下臣民示以赫赫皇威,这个时候,朕便可以收刀入鞘,而锦衣卫便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于是朕当着文武大臣的面,尽焚锦衣卫刑具,裁撤锦衣卫,对臣民示之以恩,这便是势。”

 朱元璋看着孙儿懵懂的脸,笑道:“国策施行,时也,势也,缺一不可。允炆啊,你奏本中所言商人之事,若要朕来评价,其实并无对错,唯一不妥的,便是时势未到。当年朕立大明,为何百业皆倡兴,而独薄商人?第一,商者,有悖圣人之训,不论朕赞不赞同圣人的话,全天下的读书人是肯定赞同的,朕立国之初,急需收天下士子之心,朕以武立国,以文治国,这天下毕竟要读书人来帮朕治理的,朕怎能为了商人而得罪读书人?那样岂非舍本逐末了?”

 “第二,商人不事生产而获利甚巨是事实,若不将商户划入籍,朕恐天下百姓争相效仿,举国上下若皆成商人,何人再去种地务农?何人再去做工为匠?朕不能因商事而废百业。”

 “第三,当年朕与张士诚决战于平江,江浙之地的商人富绅皆视朕为军,却以张士诚为正统,纷纷踊跃为他捐粮捐物,对朕的天兵反以敌视,朕,恨透了这些商人!立国之后,朕多次减免举国钱粮赋税,唯江浙之地,朕不但未减赋税分毫,反而施以重赋,而且朕还不准江浙之人户部为官,为的便是惩戒他们有眼无珠!朕以商户为业,说到底,与当年江浙商人的这些恩怨不无关系。”

 说起当年的旧怨,朱元璋脸上恨意盎然,苍老的面庞布满了杀机。

 随即他又笑了:“罢了,已是过去几十年的事了,朕的恨意亦消退了许多,允炆,天下已定,盛世将至,你所言商人之事,本是没错的,商人于国之益处,朕岂能看不出?若能把握分寸,适当提高商人之地位,亦无不可,但你不该在这个时候提出来,这便是朕缓议的原因。”

 “皇祖父,孙儿什么时候提才合适?”

 朱元璋笑道:“在朕死后,你登基为帝之时,再施行你的主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朱允炆迷茫道:“那是为何?”

 “你提出为商人正名之主张,乃是仁政,朕若现在答应颁行天下,那么天下臣民心里记着的,是朕的好处,这个人情便落到了朕的头上,呵呵,朕已老迈,况且背了多年的恶名,哪里用得着领这个人情?相反,你登基之时,普天下的臣民皆在看着新皇,他们在等着新皇是否能施行仁政,这个时候,你若为商人正名,便是施行仁政的先兆,臣民们便会真心奉你为主,我朱家的江山便愈发巩固,皇威便愈发深入民心,时势皆为你所用,大明便会在你的治下开创名耀千古之盛世。”

 朱允炆闻言顿时感动万分。

 不论旁人如何看待皇祖父,至少在他心目中,皇祖父的形象是高大的,他殚心竭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他铺平道路,疼爱之情虽未言声,但他做的却皆因疼爱。

 朱元璋看着目泛泪光的朱允炆,慈爱的笑了。

 “允炆,你新的那位朋友,名叫萧凡的,身世为人皆不错,朕为你留下满朝文武,皆是老迈之辈,其中充斥太多迂腐儒酸之人,除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之外,难有肱骨之臣,那个萧凡年未及弱冠,为人品皆佳,又与你相识相知,将来做你的肱骨之臣亦无不可…”

 朱允炆高兴的笑道:“那孙儿就替萧凡向皇祖父求个官儿,让他天天陪着孙儿说话,将来好好辅佐孙儿当个好皇帝。”

 朱元璋摇头笑道:“私与国事,必须分开而论,萧凡若真有本事,朕何惜高官厚禄?可他若没有本事,你们之间只能是私甚笃的朋友,不能为君臣,朕的意思,你可明白?”

 朱允炆急道:“皇祖父,您要相信孙儿,萧凡确实是个有本事的。”

 朱元璋意味深长的笑了笑:“有没有本事,你说了不算,朕要亲眼见到才行。”

 ************

 有本事的萧凡正在为下一顿吃什么而发愁。

 一文钱死英雄好汉,可惜萧凡连英雄好汉都算不上。没银子如何买吃的?总不至于真的去打劫吧?好不容易再世为人,萧凡觉得应该要学得文雅一点,至少装也要装出一副文雅的样子,这年头行事太犷的都拖到菜市斩首了,文雅的人活得比较久。——国家元首是朱元璋,人家杀了一辈子人,以严法治国,跟他比犷,萧凡觉得很有可能比不过他。

 可是,除了打劫,自己还能干什么呢?

 萧凡很是后悔,前世应该掌握一些技能的,比如发明玻璃,发明香水,发明蒸汽机什么的,来到古代显摆一下,财源自然滚滚来,何愁会饿死?

 这就是少壮不努力的伤悲啊!

 太虚抚着肚皮,躺在铺满了干草的地上,饿得直哼哼。

 山神庙经过三人的努力修缮,勉强可以遮风避雨了,住的问题解决了,吃的问题怎么办?

 小乞女也抚着肚皮,愁眉苦脸的瞧着萧凡,三人的临时小家庭,现在以萧凡为家长了。

 “师父,你当年算卦没生意的时候,怎么填肚子的?”萧凡决定向师父学些捞食的经验。

 太虚没好气哼道:“除了算卦,当然是化缘了,贫道是出家人,但有信道之百姓,总能化些残羹冷饭充饥。”

 萧凡道:“化缘?那岂不是跟要饭一样了?”

 太虚跳了起来,怒道:“怎么是要饭呢?化缘!道教信徒为我出家人真心奉上的布施,那都是有诚意的,他们信奉老君爷爷,布施我等出家人以积功德,这跟要饭有何关系?”

 萧凡顿时了悟:“师父,借你身上道袍一用。”

 “干嘛?”

 “化缘!”

 ************

 要饭这种行为,外面披上一层宗教的外衣,便成了化缘。

 这是萧凡的理解。

 当形式被迫到三个人都挨饿的份上,化缘便化缘吧,顶多把自己的真面目遮掩一下,权当掩耳盗铃了。

 隆冬寒天,江浦的大街上出现了三道瑟缩的人影,有老有少有小,三人互相搀扶,走街串巷找了很久,这才在一户看起来颇为殷实的富户门前停住了脚步。

 “你去化?”太虚斜睨着萧凡。

 萧凡穿着太虚那身邋遢肮脏的道袍,脸孔被黑泥涂成黝黑的一团,乍看之下跟被手雷炸过的唐老鸭似的,这模样甭说人了,就是他亲爹亲娘从棺材里复活,恐怕也认不出他来。

 萧凡是好面子的人,一时拉不下脸来,这种典型的掩耳盗铃被太虚深深鄙夷,他不明白化缘有什么好丢脸的。

 看来百岁的代沟不是那么容易跨越的。

 萧凡深了一口气,然后敲了敲那扇紧闭的富户人家大门。

 “咚咚咚。”

 敲门声温柔得像出墙红杏半夜偷会夫。

 大门毫无反应。

 “咚咚咚。”

 大门仍无反应。

 太虚怒了:“像你这般敲门,敲到天亮也没人理会,闪开!”

 太虚捋起袖子,使劲砸门。

 “哐哐哐!”

 门很快开了。

 一位穿着家丁服的老头儿气冲冲的站在门口,很不的瞪着三人。

 “你们找谁?”老头儿恶声恶气道。

 太虚砸门时的王霸之气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很没义气的将萧凡往前一推:“他找你。”

 “你干嘛?”老头儿脾气很大。

 萧凡艰难的口水,挤出一副笑脸,然后装模作样行了个揖,道:“无量寿佛——这位老施主请了,贫道自东土大唐…啊,不对!贫道自武当山而来,往西天…啊,也不对,往京师寻访道友,恳请老施主布施几文…哎?老施主?老施主您开开门呐!老施主?!”

 …

 …

 一连走了好几家,皆吃闭门羹,太虚一脸幸灾乐祸的笑:“臭小子,现在你知道世道艰难了吧?你以为填肚子是那么容易的事?哼!叫你不长记,几十两银子都能忘记,活该你吃瘪!”

 萧凡狠狠一抹脸,将脸上黑泥抹掉,然后沉声道:“这样下去不行,我们都会饿死!我的专长是打劫,化缘这事儿我干起来不专业,咱们得另想办法…”

 太虚道:“你有好办法吗?”

 萧凡瞧了他一眼,忽然笑了起来,笑容里透着一股子熟悉的坏坏味道。

 太虚头皮一麻,警惕道:“你笑得如此瘆人,有什么企图?”

 萧凡和声细气道:“师父啊,其实你本身就是一座金山呀…”

 太虚满脸绝望:“你要卖了贫道?”

 萧凡擦汗:“不是,师父误会了…师父你不是会武功吗?而且会很多种…”

 “那又怎样?”

 “随便拿一种武功出来,把它写在纸上,编成绝世武功秘籍,然后把它卖出去…”

 太虚跳起来大怒道:“你…你这孽徒!本门武功乃当世不传之秘,非本门中人不得擅习,你…你居然要把它卖了换银子?不行!贫道就是饿死也不能干这欺师灭祖之事!”

 萧凡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沉痛道:“师父,你的觉悟太低了!”

 “什么意思?”

 “武功是用来干什么的?”

 太虚口道:“当然是用来揍人的…咳,不对,武功乃顺天道而循人道,以天地自然为鉴,习之使人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使天,地,人三者合为一体,以致人即自然,自然即人之无上…”

 “好了好了,多余的废话就不必说了,简单的说,武功是用来强身的,对吗?”

 太虚不情愿的点头。

 萧凡道:“既是强身,何以只能本门中人习之?说什么人即自然,难道平民百姓就不是人了吗?我中华之国,前人武学众矣!就是因为各门各派的门户之见,以致后来武学凋零,许多功夫因敝帚自珍,不肯示之于人,导致永久失传,当今武林门派皆乃后世之罪人也!”

 太虚楞了楞,接着满面羞惭之

 萧凡又重重叹了口气:“悲哀啊!师父,悲哀啊!”太虚羞惭之愈盛,半晌才讷讷道:“那你说,我们拿什么功夫出来卖掉?”

 萧凡有成竹道:“太极拳!”

 太虚惊道:“那不行!太极拳乃我师兄张三丰集毕生武学之要,呕心沥血编集而成,是我武当派的镇派之宝…”

 话未说完,萧凡满面痛心的叹气:“悲哀啊——”

 太虚狠狠一跺脚,一副豁出去的神情,道:“好吧好吧!就卖太极拳,不过我要把拳谱修改一下,只留强身的部分,攻敌的杀招必须保密。”

 萧凡痛心的表情立马变得笑容满面:“行!”

 太虚眨了眨浑浊的老眼,两行热泪了下来:“将来我师兄若发现满大街的人都会练太极拳,非揍死我不可…”

 “师父节哀,这都是劫数啊…”“…”*********

 借了某个落魄书生的书信摊子,太虚着热泪一笔一笔的编出了一本太极拳谱,为了怕师兄找他麻烦,特意在封面上提款:“原著:张三丰”

 三人捧着拳谱跑到江浦最繁华的东市,借了一面铜锣,萧凡哐哐哐的使劲敲了起来。

 东市里人来人往,萧凡敲了几下便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今我师徒三人路经此地,盘用尽,无奈之下,只好将我师伯张三丰毕生武学之大成,花费数十年苦功,倾情奉献太极拳谱一本价出卖,此拳集美观,实用,强身于一体,老年人练了益寿延年,年轻人练了吸引异,小孩子练了补铁补钙…”

 围观百姓头接耳。

 “这不是陈家姑爷么?怎么成了‘路经此地’?”

 “哎哟!你还不知道吧?他已不是陈家姑爷了。”

 “啊?怎么回事?说说…”

 “听说呀,他跟陈四六反目了,跟陈家的亲事也彻底吹了…”

 “啧啧,难怪他穿着一身道袍,可怜的小伙子,想不开便出家了…”

 …

 …

 场地正中,百岁老寿星太虚一副不情不愿的表情,正在缓缓演练着太极拳,口中还反复念诵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八卦新闻…”

 小乞女也一副人来疯的模样,喜滋滋的跟着太虚,像模像样的比划,一老一小缓缓练着太极拳,互成辉映,倒是赏心悦目得很。

 萧凡仍在卖力的兜售:“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各位大叔大哥想必皆是识货之人,看清楚了,张三丰张仙人的独门不传武功,今友情大放送,起价五十两银子,竞者从速,秘籍只卖一本,过时不候!”

 围观的百姓里果然有识货的。

 一个过路的商人立马看出了此拳的珍贵之处,于是高声喊价:“五十两银子,我要了!”

 另一名商人抬价:“我出五十五两!”

 萧凡高兴坏了,起哄道:“这位白白胖胖的仁兄出到五十五两了,还有出更高的吗?”

 “我出六十两!”

 “啊!这位天庭满的仁兄出到六十两了,六十两!还有比六十两更高的吗?”

 “我出七十两!”

 “我出八十两!”

 “我出一百两!”

 萧凡有一种幸福的晕眩感:“一百两!有比一百两更高的吗?”

 “一百两一次,一百两二次,一百两…三次!”

 “哐!”

 铜锣重重敲响。

 “成!”

 前世享誉数百年的太极拳,作价一百两银子,就这样在萧凡的手中普及于世了…  M.igExS.cOM
上章 大明王侯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