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乐夜未央 下章
124、议功定赏楼兰绝第二更
第二更】

 “好一个傅郎竟真做成了”

 看着奏疏,杜延年击掌赞道,随后才反应过来,连忙向霍光请罪。霍光也没有在意,转头看向张安世。

 ——杜延年的赞叹已经等于是表态了。

 ——况且,他原本就是知道此事的。

 ——可虑的是张安世的想法

 张安世是尚书出身,看奏疏本当比杜延年更快,但是,这一次,他却迟迟没有说话,室内的气氛也就冷了下来。

 “王负汉罪,天子遣我业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张安世忽然开口,却是朗声念出傅介子奏疏中所写的,其对楼兰上下所放的豪言。霍光与杜延年一怔,随即就见张安世抬起头,满面叹服:“傅中郎此言方显我汉室之威”

 听到这话,杜延年立刻跟着附和:“甚是”

 ——张安世的此言一出,即代表其对傅介子的行为是认可的。

 霍光神色未动,心中却是实实在在地松了一口气。

 ——傅介子的行动,他一直没有对张安世说,不是不信任张安世,只是,这种没有真正尘埃落定之前,多说无益。

 张安世放下简册,看向霍光,却是似笑非笑地道:“傅中郎还京不久,大将军即遣其重使西域,看来此事乃大将军谋划?”

 虽然一向谨慎,但是,这般明显的事实仍然让张安世有些恼了

 ——又不是什么关系生死的大事,霍光竟然将他瞒得死死的

 ——不信任他吗?

 再联想之前霍光说的“霍氏世衰,张氏兴矣”张安世原本有些放下的忧虑再次涌上心头。

 两人相识多年,霍光如何会不清楚张安世的心思,而且,此事的确是他理亏,他岂会没有想过如何挽救?因此,张安世的话音方落,霍光便笑着摇头:“非我所谋,乃傅君所谋。”

 张安世一怔,随即就听到杜延年附和霍光的话:“虽是傅君所谋,却是大将军允准方行。”

 听到那两人这样一说,张安世心中刚起的那点恼意与忧虑便稍稍放下了——他只当是傅介子要求霍光保密的。

 ——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若是允诺了,倒也不必特地再透与他。

 ——何况,杜延年是知情的。

 张安世随即就想到之前的事情,心中倒是有些自嘲——自己真的想得太多了

 尽管如此,张安世接下来还是带着几分试探地提起了范明友:“莫非击乌桓亦是度辽将军所谋?”

 提及了此事,霍光的脸色尚好,却也忍不住微微皱眉,半晌才问张安世:“子孺以为此番击乌桓究竟如何?”

 因为辽东太守的说法,霍光对此番出兵始终有些不安。

 ——是不是错了呢?

 因为木已成舟,霍光不免担心自己犯下什么不可挽回的错误。

 ——毕竟仗已经打了

 ——首虏都有了

 ——无论如何都很难改变结果了…

 …

 “…大将军何意?”张安世有些不解“辽东乌桓前已反,出兵击之…有何如何?”

 ——反正,乌桓现在并没有任何异动。

 ——匈奴也因为畏惧汉军兵锋,不敢再近

 …

 无论如何,张安世看不出范明友此番出兵有何不妥。

 霍光沉了一会儿,才道:“子孺以为,如何酬范君?”

 张安世更加莫名其妙了,不过,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他张口便要答,却又想起另一件事了,于是,话到嘴边,出口时又改成了另一句话:“军功计算非臣之职。”

 ——这是再明显不过的推托了。

 “子孺不愿说?”霍光苦笑“护军奏上的军功…范明友当列侯之赏”

 张安世点了点头:“六千首虏,又有三王首…当得起”

 杜延年也跟着点头。

 ——单论军功,范明友凭此战封侯是绰绰有余了

 霍光却仍旧没有松口,径自思忖着什么。

 见状,张安世与杜延年相视一眼,最后,张安世轻咳了一声,唤回霍光的注意力,才认真地道:“有一事,大将军似是遗忘了…”

 霍光挑眉。

 “卫尉。”张安世说了两个字。

 ——范明友出征前,因为左冯翊掌民事,实在不能再空缺,霍光将田广明从卫尉迁为左冯翊,卫尉一职便一直空着,如今宫门屯卫全由张安世一个人管着,费神费力不说,还是不合宜的

 ——卫尉的位次在光禄勋之下,但是,论手下的兵力,却是远在光禄勋之上的。

 ——京师重兵在手,张安世自己都觉得扎手

 ——趁早分出去才好

 这也不是张安世第一次提起了,只是,正是因为卫尉手中的兵力甚重,霍光也不敢轻易任命他人。

 ——而且,今时今也不能与田广明任卫尉时相提并论。

 ——如今,霍光要防着的是未央宫中的少帝

 ——卫尉若是不与他齐心,他就是再防,也是没有用的

 张安世与杜延年都明白这一点,所以,才在这会儿提起。

 见霍光沉不语,杜延年便试探着提了一个人选:“大将军…令公子…”

 ——别人不放心,亲生儿子总该放心了吧…

 “禹?”霍光一怔,随即冷笑“能将中郎将做好便万幸了”

 听霍光如此贬薄自己的儿子,张安世与杜延年都有些不自在,因为是杜延年提议,尴尬之余,杜延年也不能不辩上几句:“公子此番亦有军功…”

 “功?”不提还好,一提这个,霍光当即便发作了“若彼非吾子,何来军功?”

 ——这是将霍禹的努力一笔抹消了

 张安世与杜延年都是一惊。两人相视一眼,最后,还是张安世笑着开口:“吾正为吾子请功,大将军如此言语…仆竟如何开口?”

 霍光苦笑,随即对张安世道:“君之后贤矣”

 张安世连忙摆手:“岂敢当大将军此赞?”

 ——贤?

 ——这是一般人能担得起的评语吗?

 霍光却正言道:“非是为君赞汝子。”说着,霍光不由叹了一口气:“大军还军之,吾召令公子问战斗方略,山川形势,令公子口对兵事,画地成图,无所忘失。岂非贤哉?”

 张安世无法反驳了——以张千秋的年纪,能做如此地步,的确称得上一个“贤”字了——半晌,他才半是试探,半是好奇怪对霍光道:“当禹…”

 ——当天,霍光先召见张千秋,后召了霍禹,根本不是什么秘密。

 霍光的脸色陡然一沉,显然是极不痛快,半晌才挤出两个字:“不肖”

 ——语气沉痛,竟是失望之极了

 终究是霍光的私事,张安世与杜延年再好奇,也不便直接问出来,只能沉默以对。

 内室之中,香篆袅袅,竟是模糊了几人的视线,让张安世与杜延年都有些看不清霍光的神色了。

 …

 沉默了好一会儿,霍光才再次开口:“明友与傅郎前后出,既皆立功,即同赏…”

 “…亦可…”张安世无异议,只是提醒“范君之赏尤可延之,军中将尉士卒之功却需尽早结。”

 ——大军已还师数

 ——傅介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

 杜延年也跟着点头附和。

 ——汉制,军功之赏从来是战毕立予,毕竟,功过皆有记录为凭,并不算很难。

 ——也是怕军功之赏久悬,寒了将士求胜之心。

 霍光自然也明白这一点,立刻给了准信:“自然翁孙明即当奏幕府。”

 ——赵充国是水衡都尉,却仍然兼着护军都尉,军功计算是他的本职。

 对赵充国,无论是张安世,还是杜延年,都是极放心的,两人都没有多说什么。倒是杜延年,仍然挂心傅介子的事,犹豫了一下,还是问霍光:“范君与傅君同赏…大将军皆封侯?”

 霍光皱眉:“君以为不妥?”

 杜延年连忙摇头:“昔日,赵破奴因击虏楼兰王而封浞野侯,今,傅介子所为自当封侯。”他停顿了一下,看了看霍光的脸色,才继续道:“臣以为,为使朝中信服,当令傅君驰传楼兰王首至京,悬之于北阙”

 霍光点头,深以为然。

 张安世也随即进言:“傅君既已有言,大将军当早遣楼兰王子归国。”

 ——被傅介子所杀的楼兰王并未遣子质于汉,前任楼兰王所遣的两位质子皆已卒,傅介子口中“前太子质在汉者”不过是冠冕堂皇的说辞,指的是前番降汉的楼兰王之弟尉屠耆。

 霍光对尉都耆并无好感,不过,这个选择对汉最有利,他自然也无异议。

 “令典属国安排尉屠耆归国事宜。”霍光对杜延年吩咐。

 杜延年记了下来,见霍光示意其速去办此事,便干脆地起身告辞了。

 张安世也准备离开了,不过,还是又提了一下:“大将军还当早决卫尉。”

 霍光点了点头,起身相送张安世离开。

 毕竟是好友,将出内室时,张安世还是劝慰了一句:“公子尚少,大将军用心教训,自会进益,且毋忧。”

 霍光笑了笑,并没有答话,眼中却分明是不以为然的神色。

 ——少?

 ——他十余岁时已随兄长入京,霍禹现今多大?

 张安世不便深劝,便没有再说什么,沉默地离开了尚书台。

 霍光看着张安世离开,才重新回尚书台,处理奏书,直到杜延年前来复命。

 ——尉屠耆自然不会拒绝这样的安排,但是,他也提了一个要求。

 “不再用楼兰之名?”霍光有些奇怪,却也无所谓“命典属国拟名上奏。”

 ——不过是小事而已。

 当霍光从典属国报上的国名中选定“鄯善”之名,楼兰从此消失。  m.IgeXs.Com
上章 长乐夜未央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