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1881之崛起 下章
第两百一十七章 战争火药桶
第两百一十七章战争火yào桶

 就这样,罗凯,这位穿越者,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个泱泱大国的统治者,一位帝国皇帝。而原先的中华民国总理和副总理则成为了有名无权的帝国**官和财政部长。

 接着,罗凯开始对帝国的暴力机器军队大加封赏,以便在未来的统治中牢牢掌握主至高权利。

 就在罗凯成为中华帝国皇帝不久,世界的另外一边,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德国,殖民帝国主义英国,高利贷帝国主义法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俄国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问题上的矛盾,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这是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关系的演变过程表明,英德冲突对于一战爆发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军竞争和协约国的形成与发展是英德矛盾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二者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终于成为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因素。

 法德矛盾,从实际情况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说”并不全面。英国把德国作为主要对手,而德国没有从国策方面把英国作为主要敌人,只是在具体政策和海军竞赛上把英国作为主要对手,因此,两国之间的矛盾构不成主要矛盾。德国最大的敌人是法国,无论从欧陆的霸权地位或德国的发展来看都是如此。

 俄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说”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一战前英德之间在殖民地问题上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存在严重的冲突,俄德矛盾远比英德矛盾尖锐、突出。如果说一战是由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引起的,那么显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接下来的巴尔干战争使得列强间的矛盾更加jī化了。

 1908年,奥斯曼帝国发生**,俄、奥又商定,俄同意奥匈正式并波斯尼亚和黑哥维那,奥匈则支持黑海对俄开放。

 结果,奥匈达到了目的,俄国的要求则受多国阻止未能实现,就支持尔维亚反对奥匈合并波斯尼亚和黑哥维那,结果奥匈在德国支持下,态度强硬,俄只好退让。在这次较量中,俄国感到奥匈有德国支持,自己无英、法的支持在巴尔干难以立足,所以加入三国协约。在俄国积极支持下、保、、门、希四国遂组成同盟,企图肢解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领土。“四国同盟”也得到英、法的支持。

 1912年10月8,门的内哥罗首先对土耳其宣战,保、、希也相继在17、18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给予土耳其统治下的各民族以自治权,要求土军撤出巴尔干。

 土耳其政fǔ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开始进行军队动员。这就构成巴尔干联盟对土宣战的直接口实。18,保加利亚、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对土采取军事行动。

 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尔维亚人进入瓦尔达尔河上游、新帕扎尔州和阿尔巴尼亚北部,到达亚得利亚海岸。希腊占了萨洛尼卡,保加利亚近伊斯坦布尔外围,阿尔巴尼亚趁机宣布独立与中立。

 英、德出面调解,奥、意积极支持阿尔巴尼亚独立,以此阻止尔维亚的扩张及进入亚得利亚海。保加利加和希腊瓜分爱琴海北岸地区。为争夺阿尔巴尼亚,奥、互不相让。奥准备入侵,未获德支持。失去亚得里亚出海口,要求保让出马其顿南部领土以作补偿,但遭拒绝,遂种下保、不和种子。关于奥斯曼保留在欧洲的领土问题,德国给予了支持。

 德国和奥匈帝国认为尔维亚和希腊是站在协约国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们强大,却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潜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灭。在各大国的压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与保加利亚、尔维亚签订了停战协定。

 1913年1月23,土耳其发生政变。新政fǔ青年土耳其拒不接受和约条件。2月3,巴尔干联盟各国重新开战。土耳其在接连遭到几次失败后,于第二次停战协定。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1913年5月《伦敦和约》而告终。根据这项条约,土耳其丧失了它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巴尔干各国人民摆土耳其迫的愿望得以实现。

 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俄国所支持的“四国同盟”各自扩大了领土。但是,尔维亚人建立大尔维亚及获得出海口的愿望未能实现,加深了与奥地利的矛盾。另外,与保由于分割领土的意见不一而产生对立,使“四国同盟”失去继续存在的基础。奥斯曼在其领土被瓜分之际德国支持了奥斯曼,这增强其以后对德的倾向。俄国和奥在巴尔干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随后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希腊、尔维亚、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为另一方的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尔维亚由于未得到通往亚得里亚海出海口,要求得地最多的保加利亚划出马其顿的一部分作为补偿;希腊要求领有马其顿的南部和西雷斯。未参加同盟的罗马尼亚则要求占有南多布罗加。

 1913年6月1、希秘密订立反保同盟,罗马尼亚旋即加入。6月29,保对、希发动突然攻击,遭到猛烈抵抗。土耳其乘机收复失地,于7月16向保加利亚发动进攻。7月29保加利亚力屈乞和。8月10签订了《布加勒斯特条约》。依约,取得马其顿的大部,希取得马其顿南部(包括萨洛尼卡)、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岛,罗取得南多布罗加,土收回东雷斯和亚得里亚堡,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也有扩充。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尔维亚实力大为增强。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土耳其收回了部分失地,是大赢家。保加利亚丧失了大片领土,更加彻底地投靠了德国和奥匈帝国。尔维亚和希腊虽然获得了不少的领土但是彻底惹怒了德国和奥匈帝国,只能投靠英法。俄国成功地搅浑了巴尔干局势,本来打算控制罗马尼亚的但是受制于英法德奥的反对没有成功。结果各国的矛盾更加jī化了。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束的政治结果是,各国阵线分明。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已倾向于德、奥,而、希、罗已与“三国协约”联成一体。其次,巴尔干几次战争中,尔维亚得到壮大,与奥的冲突已越来越严重。想从奥手中拿回波斯尼亚和黑哥维那,组成大尔维亚,而奥匈如不击败就难以保证其继续占有波黑。第三,俄、奥几次因而剑拔弩张,都因法、德而退让。现在彼此阵营分明,矛盾深化,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都已有所准备,冲突爆发已不可避免。

 两次巴尔干战争不仅未能解决巴尔干诸国间旧的矛盾,而且还增加了它们的新矛盾。马其顿被几国瓜分并未取得当地人民的同意;罗马尼亚占领南多布罗加也决非当地人民的意愿;保加利亚对希腊和尔维亚版图的成倍扩大而极为不满,曾多次表示要修改《布加勒斯特条约》。新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促使巴尔干诸国的力量重新组合,即原来的巴尔干同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两个集团: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集团与保加利亚、土耳其集团。这两个集团的背后又分别由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势力支持着。

 巴尔干战争增加了帝国主义列强内部的磨擦。各大国在巴尔干的经济利益和势力范围决定着各自的政治态度,在具体问题上明争暗斗,但为了各自集团的战略利益,互相又有所让步。

 这些暂时的让步虽没有引发欧洲的大战,但却加深了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敌视和对立,刺jī了普遍的扩军备战。特别是协约国支持的尔维亚,由于它在2次巴尔干战争中是最大的赢家,领土扩大1倍,人口由300万增加到近450万,势力和影响进一步扩大,这对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扩张计划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奥匈多次宣称要对尔维亚发动战争,这就使得巴尔干地区成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火yào库。

 1910年4月开始,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害怕大战爆发后英国会没收他在英国定制的战列舰,于是转而把订单交给了远在世界东方的另一帝国,中华帝国。

 事实上,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后来英国参加德兰大海战排水量23000吨的爱尔兰号战列舰就是英国为土耳其建造的瑞斯萨迪赫号,由于土耳其参加轴心国,所以此舰被英国政fǔ没收。德兰海战中,其被分配到第二战列舰分舰队。  m.iGexS.com
上章 重生1881之崛起 下章